在鄧家,鄧墾排行老三,1911年他出生的時候,取名鄧先修。那時,姐姐鄧先烈9歲,哥哥鄧先圣7歲。后來,哥哥鄧先圣改名“希賢”,再改名“小平”。在鄧墾眼中,哥哥鄧小平是個什么樣的人呢?
為去法國絕食
在鄧墾的心中,父親鄧紹昌是一個有著進步思想的舊社會人。鄧紹昌晚清之際畢業于成都政法學校,在四川廣安縣協興鄉教了幾年書之后,當上了鄉團總和縣團練的局長。辛亥革命期間,廣安建立革命軍,鄧紹昌加入革命軍,當上了新兵訓練營營長。
在鄧墾出生后的幾年里,鄧紹昌因不愿與當地的“鄉匪”同流合污,受到排擠,其團練局長一職被撤,他不得不拋下家小,到重慶“避禍”,家里的重擔落在了母親淡氏的肩上。
1918年,鄧小平考入廣安縣立中學。由于鄧紹昌“避禍”日久,家里舉債度日,鄧小平的學費很難籌集。正巧,第二年8月,重慶留法勤工儉學預備學校開辦。在重慶的鄧紹昌得知此事,立即捎信回家,讓鄧小平到重慶。但此舉遭到了淡氏的極力反對。
淡氏非常疼愛鄧小平,她希望他長大以后,能主家理事,不愿意他離開自己身邊。當鄧小平得知母親反對時,便躲在房間里絕食,不吃不喝。最終,母親很勉強地同意鄧小平去重慶。鄧小平離家時的情景,當時8歲的鄧墾記憶深刻:鄧小平背了個包袱,里面裝著幾件換洗衣服,就出門了。
赴法留學的旅費大約300塊大洋,學校對鄧小平這樣的自費生只補助一小部分,大部分要自己出。鄧紹昌回到廣安,變賣田產,仍然湊不夠錢。于是,鄧紹昌找到岳父、岳母和妻舅(淡氏的娘家是廣安一帶的名門望族),再三說明鄧小平出國后的光明前景,終于打動了淡家拿出錢來資助鄧小平。
給家里扔了兩個“炸彈”
1920年夏,鄧小平赴法國勤工儉學。當時,他和一批中國留學生在“十月革命”的影響下,接受了馬克思主義,走上革命道路。1922年,鄧小平參加了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后改名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
就在這一年,廣安家中接到了鄧小平的來信。按鄧墾的話說:“哥哥給家里寫信,信里提出了兩個爆炸性問題。他是給家里扔了兩個‘炸彈?!钡谝粋€“炸彈”是解除“娃娃親”。鄧小平年幼時,鄧紹昌和一個唐姓的朋友結了親家。鄧墾回憶:“哥哥說革命就要解除舊婚約。可在我們當地,解除‘娃娃親是聞所未聞的事情?!?/p>
第二個“炸彈”是關于回家的問題。鄧小平說既然參加革命了,以后就不能回家了,也不能顧家了。
上海登報尋哥哥
1931年,鄧墾到上海求學。此時,他與鄧小平失去聯系已有9年。唯一的線索是:和鄧小平一同赴法的“遠親”胡倫,給鄧家捎了個信,說鄧小平可能在上海。于是,鄧紹昌要鄧墾到上海后,設法找到哥哥。
但在上海的廣安人不多,鄧墾根本打聽不到哥哥的下落。
鄧墾看報紙,發現報紙每天都有很多“尋人啟事”,他靈機一動:于1931年5月1日在《時事新報》上刊登了“尋人啟事”。內容如下:鄧希賢兄鑒,弟已來滬,希見報速至法租界薩坡賽路辣裴德路口普慶里五十七號一晤,弟先修啟。
在當年的上海,“尋人啟事”是國民黨特務的招數之一。他們盜用共產黨人親戚的名義登報,然后等待共產黨人自投羅網。那時,特務真注意到了鄧墾的“尋人啟事”,還到他的住址附近打聽。在這種嚴峻的環境下,鄧墾對鄧小平能不能來,毫無把握。
5月中旬的一個下午,鄧墾和幾個四川同學在一起聊天,突然走進來一個人。來人戴禮帽,穿長衫,著西褲和皮鞋,看起來像個學者,一進門就問:“你們這里有沒有一個叫鄧先修的?”鄧墾對來人上下打量一番,知道是哥哥來了,時隔10多年,鄧小平的輪廓沒變,他連忙回答自己就是。
鄧小平馬上說:“你收拾收拾,馬上跟我走?!编囆∑桨燕噳◣У揭粋€隱蔽的地方,簡單問了一下家里的情況,說:“其他的事情以后再說,現在你趕快回去,立刻搬家,越快越好。不僅你自己要搬,而且你幾個同學都要搬,全部離開這個地方?!?/p>
這次見面沒幾個月,鄧小平就離開了上海,去了江西中央蘇區,兄弟倆再次分離。從此聚少離多。(摘自《環球人物》 李榮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