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世紀初,朱棣在位時,一百五十多個國家進表朝拜,創造了朝貢之最。但幾乎與此同時,世界對明朝只朝貢,不學習。
其實,西方早已失去了對明朝政治研究的興趣。亞洲除了朝鮮,再沒有鄰國研習中國的政治體制。日本曾對隋唐時期的中國政治制度充滿敬意,卻對元明政體不屑一顧。因為它們都是極度專制的官僚政治。那個一度影響世界的政治大國漸次消失。
日本曾對中國的科舉制頂禮膜拜,認為其是最先進的選拔干部制度。在黑暗的中世紀,科舉制可謂是世界政治邁向“三公”(公開、公平、公正)的偉大創舉。日本曾頒布《大寶律令》,搞了“貢舉”,它從形式到內容與唐朝科舉幾乎無異。然而,到了明朝,科舉制不再被日本研習。
后人在總結科舉制死亡的原因時多指出,這種考試制度在明朝實行八股化之后日益僵化而走向末路。
明中后期,封建官僚制度的兩大不治之癥——守舊與腐敗也愈演愈烈。朝廷官員效率低下,腐化和黨爭侵蝕了朝廷統治的根基。
因此,17世紀,當西方的文藝復興運動開花結果之時,入關的女真部落僅以6萬八旗鐵騎就征服了近億人口的老大帝國,大明官政之暮氣,何其沉也。世界不再學習明朝,就是因為明朝已無可取之處,頹勢早已顯現。
(摘自《山東青年》 程萬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