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教師形象極具審美教育的意義。被學生認同的能給學生帶來審美愉悅的高校教師形象是什么樣的?這里以汕頭職業技術學院鄭惠生教授的《文藝理論》教學為個案,從“學生評教”的角度進行調查研究。調查分析表明,學生高度認同老師最主要的原因是老師既展現了“教”的美又促成了“學”的美,在給學生帶來知識的同時也給他們帶來了快樂,而不是出了幾塊“磚頭”著作,拿了多少“項目”。由此可見,雖然科研與教學不是“兩張皮、兩條線”,但也不是一回事,不是“科研出色”就等于“教學出色”。因此當前高校教師的首要職責是“如何教好學生”的深入研究,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關鍵詞:鄭惠生;高校教師形象;學生評教;文藝理論
“高校教師形象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最具審美意義的因素,其精神面貌、思想品德、知識才華等既是教育過程因素,也是審美教育的重要途徑。”[1]筆者以汕頭職業技術學院鄭惠生教授的教學為個案,從“學生評教”[2]的角度對高校教師形象進行調查研究。
調查的內容為“鄭惠生老師的《文藝理論》教學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調查對象為汕頭職業技術學院2019級語文教育專業三個班學生;調查時間為2020年3月中旬;調查方式為175位同學利用在家的時間獨立筆談,并由駱文婷、張瑩瑩、何奕妍等三位班級學習委員收集提交。筆者對提交的筆談進行歸類整理,并分為總體印象、教學個性、影響啟迪三個方面,按內容的側重點擇要錄入有代表性的文字(第一至第三部分)。所錄文字,除修正個別的錯字病句以及使用不當的標點符號之外,其余均保留原有的鮮活形態,包括學生的姓名和班級。
一、學生對鄭惠生教授的總體印象
陳爍珊(4班):鄭惠生老師是一個集詼諧、幽默、睿智于一身的奇男子。我們私下稱老師為“惠生哥”,因為他的上課方式很有趣,語言很幽默卻不失哲理性,給人一種親切的感覺。
猶記得第一節課,老師那與眾不同的介紹方式讓我不禁眼前一亮:他先是介紹學校,告訴我們學校的大致情況;接著就是他的自我介紹,他那輝煌的戰績令我目瞪口呆。別的老師一上來就說我是你們這學期xx課程的任課老師xxx,緊接著就說上課和作業的要求。因此老師那獨特的開場就深入人心,成為我們印象最深刻的老師。
老師上課從不用課件,直接開講,這也正是讓我們欽佩的地方。在開學第一周,老師說:“學校發的教材自己課后去讀,我上課不按照書中順序去講,你們要記好筆記。”那時,我聽了這句話覺得老師真的“不走尋常路”,對老師的教學充滿興趣。在他那抑揚頓挫的講述聲中,一節課很快就結束了,讓我們意猶未盡。
老師在上課的時候,對我們而言是良師,在與我們閑聊時,卻像一個年長的朋友,在旁邊慢慢地引導我們。他經常談論的話題大多與書有關。我第一次在現實生活中見到有這么癡迷書的人。“惠生哥”告訴我們要多讀書,不要老玩手機,多關注時事,擴寬自己的眼界。他說這些話時,并不是以生硬的口氣直接說“你要這樣”,而是有一個鋪墊的過程,或者說是從別的事情講起,最后讓我們潛意識里接受了他的建議。我想“亦師亦友”也許就是這般吧。
吳少玉(4班):我對鄭老師的印象可以這么說:和藹可親的外表下藏著一個幽默風趣的靈魂。鄭老師年齡不大,憨厚的身體,長得很精神,又濃又黑的眉毛下有著兩只不大但充滿智慧的眼睛,也透露出一位中年教師特有的睿智和魅力。本來,我覺得上文藝學課程是很枯燥無味的,然而,經由鄭老師講的課卻讓我瞬間恢復了活力,他用幽默風趣的語言把枯燥無味的文藝學課講得引人入勝,聽起來津津有味、興趣盎然。最重要的一點是,他在細致地講出每一個知識點時都能帶出故事來,有時候有趣的故事能夠讓同學們哄堂大笑,我覺得這對于老師來說無疑是成功的。不僅能讓課堂的效果發揮到極致,又不會覺得太突兀,我覺得這是鄭老師特有的教學方法。還有一點是,當同學們回答完問題時,他總能用詼諧的語言讓你無法“反駁”,那詼諧的語言既讓你服氣,又讓你覺得搞笑,或許這就是鄭老師“有趣的靈魂”所在。
鐘小蘭(1班):初見鄭老師,給我一種爺爺般的感覺。鄭老師永遠都是一張慈祥的臉,從未動怒,平時還會開玩笑,總是笑瞇瞇的。在他的課上,各種陌生的詞和定義與生動有趣的故事交雜在一起,許多引用使原本黑白的課本柔和起來。
鄭老師的閱讀量是許多普通人不敢相比的。上課時沒有幻燈片,沒有文檔,沒有課本,全憑一張嘴,不僅講出許多知識點,還有許多例子,這背后有著深厚知識的積累。
張瑩盈(3班):鄭惠生老師是我的大學老師當中最年長的一位,在我心中是一位獨一無二的老師。
鄭惠生老師是可愛的。可愛表現在他每次講課時都會非常形象地講出小說角色們的特點,他繪聲繪色地為我們講述著小說內容,好像他就是小說中的那個主人公,我們也深入到小說內容當中去了。
鄭惠生老師是耐心的。在授課過程中,他對每一個知識點都仔細講解。當他提及一部小說時,我們都很好奇小說內容,而他從來都不拒絕我們,和我們耐心地談論小說。
鄭惠生老師是知識淵博的人。在上課期間也與我們分享了許多他讀過的書,我們得知了老師是個十分愛讀書的人,房間堆滿了書,甚至睡床也留出了一定的空間給書“睡”。
吳佳美(3班):鄭惠生老師第一眼看上去就是是一個知識淵博、文質彬彬、和藹可親、德才兼備的好老師。
鄭老師對待教學認真負責,語言生動形象,有著豐富的學科知識、嚴謹的治學態度、高超的教學藝術、獨特的人格魅力。每次上課他都不用帶課本,只拿了一杯水進教室。他上課時慷慨激昂、聲情并茂、手舞足蹈,講得可開心了。他幽默風趣、循循善誘,經常講故事給我們聽,使我們經常沉迷在故事里無法自拔。他寓教于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把這科無聊的文藝學導論講得繪聲繪色,每講一個人物仿佛把我們帶進了另一個世界,在學中作樂、在樂中學習知識,學習做人做事的道理。
陳敏(4班):鄭老師是一位溫和的人,他個子中等,微微發胖的臉上有一雙時常瞇起來的慈祥的眼睛,一頭有點花白的短發更襯出他的忠厚。他對我們就像對自己的孩子一樣,讓我們感到很親切。
肖經勇(4班):鄭惠生老師是一個非常愛開玩笑的人,課堂上很幽默、很有趣,五十幾歲的人,我們都覺得他只有三十來歲,一身紳士風度,大家都很積極、很喜歡聽他講課。同時他是我見過第一個不用書講課的男人,聽他的課,總感覺很入神,也很好理解,總感覺時間過得很快,不一會兒就下課了。
吳澤強(4班):鄭老師講課慣于把知識與實際相結合,詼諧幽默又條理清晰,這讓我們對相關的理論知識印象更深刻。除了幽默,鄭老師也是博學多識的。老師自己也說過自己愛看書,愿花時間看書,而且老師本身便散發著一種書香氣息,看起來是如此儒雅隨和,可以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就是鄭老師的真實寫照了。
林桂蘭(4班):步入大學的第一個星期,認識了許多的老師,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鄭大教授——在平時,我們更喜歡叫他“惠生哥”。
他的第一次課帶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他拿著保溫瓶進入教室,沒有上正課,而是給我們講了他的經歷和愛好。他的幽默風趣帶動了課堂的氛圍,每個人都拿出手機查他的資料,滿滿的是對他的崇拜。
經過了一學期,對“惠生哥”的崇拜只增不減,同時也越來越喜歡聽他的課,氣氛活躍的課堂、詼諧幽默的言語,每次上他的課都是那么的精彩。
譚若楠(1班):鄭老師上課給人很佛系的感覺,總是面帶微笑,從不用看教材講課卻對文藝學這門課的深刻見解,足以見識到老師的博學。
鄭老師在舉例時喜歡將自己作為例子,充分帶動學生進入課堂狀態,嚴肅地講出笑話活躍了課堂氛圍。鄭老師的課堂內容總是少而精,干凈利落。
蘇曉婷(4班):對于鄭教授上課,有一點很讓人佩服的地方是,他可以不看課本,不看資料,然后有條不紊地講知識,或者是講一本名著。我最喜歡老師上課結合名著講解。鄭教授雖然平時上課不怎么板書,但是講課思路清晰,我們的筆記也是記得滿滿當當的。鄭教授上課講得慢條斯理,有時還很風趣幽默。希望我們以后還能遇到很多的“鄭教授”。
吳德蓮(4班):我們都稱他為“惠生哥”。他上課有時非常幽默、有時非常嚴格,不過非常有教授風度,大家很崇拜他哦!
老師授課重點突出、層次分明、非常條理化。他授課的方式也很適合我們、語言生動、舉例充分恰當,讓知識易懂。他認真負責、知識淵博、教法靈活。聽他的課我們感到很輕松、很快樂,是一種美的享受。
練舒婷(3班):第一次上他的課的時候,給我的感覺他就像是一個老頑童,有點兒任性。我們班的人都很喜歡鄭惠生老師,我也喜歡他講的課。他講課非常生動具體,每講一個知識點就給我們舉一個例子,這很有助于我們對他那一門課理解得更加深透。
徐麗斯(3班):鄭老師那帥氣的臉龐和那愛笑的眼睛,配上魔性的笑聲最讓我難忘。他對待學生總是像朋友、像親人一樣,與學生的交流不存在隔閡,上課期間總是能通過講故事來引起我們聽講的興趣。
二、學生眼中鄭惠生教授的教學個性
陳茉莉(4班):鄭惠生老師不僅學識淵博,而且他的教學方式也獨樹一幟。鄭老師在課堂上的教學不同于其他老師完全按照課件、課本上課的模式,而是脫離了課件給我們上課,卻又能夠給我們講述一套完整又清晰的理論知識體系。這種融合了他個人風格特點的教學方式也正是許多老師現在上課時做不到的。
何奕妍(1班):鄭惠生老師上課從來都不用課件,而是憑著自己的知識儲備來給我們講課。他上課似是在聊天,實則是將知識滲透進去,語速也不會太快,容易接受理解。
陳嘉琪(1班):我遇到過很多老師,每個老師都有不同的教學方式,有照本宣科的,有不帶課本便能講述課本內容的。但像鄭老師這樣教學不需要課本,課本只是給學生做參考的還是第一個。
譚菁儀(1班):老師給我的上課印象里最深刻的有兩點:一是他對于事物的批判很直接、很準確,有些話從嘴里說出來可能會讓人覺得不好聽,但從某方面來看又不得不說是對的;二是很幽默,會用很形象的方式比喻、舉例子來告訴我們。這是我印象深刻也是我很喜歡的一個點。
劉鈺閑(1班):鄭惠生老師上課總是給我一種與其他老師很不一樣的獨特感:他的外在獨特在于他上課從來不用課本,一張嘴、一支粉筆便成就了他的課堂;他的內在獨特便在于他的飽讀詩書,滿滿的書香氣息纏繞著他,讓他成為了一個滿腹經綸的師者。
謝蘭婷(3班):在我看來,鄭老師的課是所有課程中最有意思的,因為他的課不僅僅局限于書本知識,而是貫穿古今中外,融合多種元素,給予學生不一樣的感受。
林盈盈(3班):鄭老師上課從來就不用看課本,上課的思路也很獨特。每次上他的課,我都是充滿活力的。這是因為鄭老師很可愛,講課的方式我也很喜歡,他講課抑揚頓挫,經常拿生活中的事情舉例,有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理論知識。
陳煥濤(3班):鄭老師上課的模式很獨特,很值得我們學習。他講話幽默有趣、很有邏輯性,而且可以不用任何資料和設備,體現出對于這門課的熟練程度。
羅鵬輝(3班):首先鄭老師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帥氣有趣,有著迷人的雙眼皮,說話總是很幽默風趣。他上課從來不帶課本也不按課本的內容,有自己的套路,從他的課中能學到很多課本以外的東西。上他的課不會無聊犯困,因為他總能讓課堂氣氛活躍起來,而不像其他老師一樣按課本來教,一板一眼、索然無味。
曾碧君(1班):在第一次上鄭惠生老師的文藝理論課時,鄭老師沒有帶課本來上課。而在我們班的驚訝下,他說了一句“我上課是不用看課本就可以講的”,當時我就震驚了,心想:這么厲害,我都沒有遇到過不用課本就能夠講課的老師,居然在大學里遇到了。后來,我慢慢見識到,鄭老師在講課時一直不用看什么,就能把我們要學的知識點都完整地講出來。
管夢燕(3班):上文藝理論課,最大的不同是鄭老師沒有借助現代多媒體設備來為學生講課。老師常常是一個麥克風,一把椅子,一根粉筆,娓娓道來,聲音就好像溫水一樣,慢慢地澆灌在我們的心上。
蔡金玲(3班):聽鄭老師的課,讓我學到很多。他是一個慈眉善目、很和藹的老師,總是笑瞇瞇的。與其他老師上課最大的不同就是,鄭老師上課是不需要看書的,這一點著實讓我佩服。即使不用看書,他也從來不會詞窮,他腦子里的那些素材和知識豐富到讓人不敢相信。而且,他講的知識點都會找到恰當、生動的例子,并用通俗易懂、幽默有趣的方式來談論,讓人十分有興趣聽他講。
陳雅惠(4班):惠生哥的課與其他老師的課不同,在我上課這么多年來沒有哪個老師是不用課本的,唯有他。每次上課都感覺是在聽他講故事,而且講得生動有趣。
彭偉霞(4班):他上課不帶課本,因為他把知識都裝進腦袋里,并用他畢生所學的知識來教導我們;他也很少在黑板上寫字,而是用講的方法來讓我們寫下筆記,加深印象。在講的過程中,他采用生動的故事和一些通俗易懂的例子,可能是因為不太能接受這種教學方式,我剛開始聽他的課總是走神甚至是昏昏欲睡,后來習慣了就不會。他對我們很是寬容,我們上課做的小動作,被他用一種很巧妙的方式解決了。我想:這就大底是資歷深的老師的厲害之處。
鄭家沛(4班):上了鄭惠生老師一學期的課了,他講課蠻生動有趣的,印象最深刻的是講起課來那模仿的動作、表情、語調挺幽默風趣的,還夾雜著一點點搞笑。因此深受學生們的喜愛,時常逗得學生哈哈大笑。
許曉淳(3班):鄭老師上課給我的印象是說話幽默風趣,幾乎每一節課下來,都能聽到班上同學們的笑聲。大家都被鄭老師的話語所感染,而我也感覺到每一節課下來都是收獲滿滿。特別佩服的是,鄭老師上課不用帶書就能滔滔不絕地講,各種中外名著更是信手拈來。
蕭桂穎(3班):鄭老師教學時無需書本媒體,只依靠自身深厚的積累并結合各種類型的文學作品探討專業理論問題,如庖丁解牛般流暢自如。講課風格詼諧幽默,似一智者,又似給孩童講故事的老者,恍惚間又見老師童趣。
張艷丹(3班):第一次聽老師講課時,便覺得老師很會講,能夠把一本看過的書,通過自己幽默的語言講給學生聽是很難能可貴的。因為老師講課方式的幽默有趣,我在課堂上都不會拿起手機玩,會一直認真地聽他講。
劉惠玉(1班):上了鄭老師的課以來,我最深的印象就是:通俗易懂、不拖泥帶水、風趣幽默。鄭老師的課總是讓我感到充滿驚喜,每一次都有不一樣的體驗與收獲。
歐陽桑(3班):鄭惠生老師是我在大學里面印象最深刻的一名教師。要說同學們對他的第一印象,我想大概用“歡喜”二字形容最適合不過了。鄭老師的教學方式幽默風趣,這讓我們在課堂上除了學習知識以外還多了很多歡聲笑語,讓我們在一串串笑聲中喜歡上了學習。
溫璐(1班):鄭惠生老師是一位非常幽默風趣的教師。他的話語,充溢著智慧,蘊含著哲理,又顯得那么神奇。在我的腦海里,這些知識曾激起過多少美妙的漣漪!他讓我們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汲取知識的營養,希望他以后能繼續保持這種教學風格!
江煒瑋(1班):起初見到老師時,我從老師的外貌及年齡上看,以為他是一位嚴肅而又古板的人。但當老師正式開始上課后,我才發現老師其實是一個很幽默風趣的人,他能將枯燥的傳授變為生動的講解,營造溫馨的課堂氛圍。
連學儀(1班):文藝理論,這一學年是由鄭惠生老師授課,初次印象認為老師很可愛,是一個比較幽默的老師,這種老師的授課方式自然是比較輕松的,感覺上課就是在聽故事一樣。
袁瑩婷(1班):鄭老師講課幽默風趣,同學們聽著都很輕松。他講課的語速使我覺得很舒服,解釋也很到位,讓人非常容易理解。鄭老師上課不做課件,也不帶書,就憑他的那出口成章的一張嘴,真的非常精彩。
廖冬婷(3班):他給人的印象就是個老小孩,講故事特別的有韻味,總能讓同學們身臨其境。每次上課最期待他講文學故事了,他的腦袋里似乎裝著滿滿的故事,說都說不完。他的幽默總是讓時間過得特別快,不知不覺就把要學的融匯到腦子里了。
蘇燕子(3班) :他喜歡以講故事的方式教我們。說實話,講故事的教學我很喜歡,畢竟既可以學到知識又可以知道別人有趣的經歷。還有鄭老師很喜歡笑,上他的課是我們班最活躍的了。
戴智靈(3班):鄭老師給我的第一印象是:滿腹經綸、和藹可親,他鼻子下有一張寬寬的嘴巴,能說會道。他從不帶課本上課,每次上課時會先把電腦放下來,接著在椅子上坐好,然后開講。他講課時幽默風趣,滿面笑容,好像春風拂面,他那能說會道的嘴巴就開始滔滔不絕地輸出語言,向同學們傳授知識。
三、鄭惠生教授對學生的影響啟迪
吳秀真(4班):他留在我腦海里的外形就非常深刻,與其說外形,不如說他無形之中讓我感受到的親切和讓我安靜下來的魔力。老師第一節課就讓我們感受了一遍,什么叫把你吹到天上飄飄然,再讓你狠狠地以每秒十萬八千米的速度摔下來的痛。他讓我深深地再次認識自己、審視自己。老師沒有用任何傷人的字眼就深深地讓我們自省,這既是能力表現,更是對我們的開導。
藍鈺婷(1班):我去百度搜索了他的名字,看到一句話:《文藝學批評實踐》一書,是鄭惠生老師近二十年來踐行文藝學批評之心血結晶。我有點感觸,眼淚當時在眼睛里打轉。再看到這句話:二十年的時間,他為了寫出這本書,讀透了多少書,做足了多少功課,嘔出了多少心血。我就感覺他特別厲害,很敬佩他,我想向他學習。雖然對于事情的執著,我可能堅持不到那么久,但我還是會努力去做好、去堅持。
莊佳麗(4班):剛開始,我很不明白老師為什么可以不用任何書籍、課件,便可以講出那么多的知識,包括寫書的背景、故事內容等一大堆知識。后來慢慢接觸,才發現老師飽覽群書,博學多才,知識已全在腦海里。這是我很羨慕的地方。老師是我們的榜樣,我們也會好好讀書,讀有用的書。
蘇雅然(1班):鄭老師在我的眼里是一個幽默風趣且很有學問的人。他講課從來不用PPT和課本,但是他卻可以將內容講得生動有趣、簡單明了。每次上鄭老師的課我都會很開心,又快樂又可以學到知識,誰不愛呢?很羨慕老師到了這個年紀還可以擁有一副年輕的面孔,我想著應該是和他本人的心境是有關系的。一個快樂、豁達的人,看起來整個人都是意氣風發的。如果我可以,也想成為老師這樣的人。
周丹琳(4班):老師每次上課都會講到很多書,讓人感覺就是讀了很多書,言傳身教地告訴我們要多讀書,這就是上老師的課最大的啟示了。
黎姿含(1班):鄭老師上課幽默、語言生動,上課內容有層次感,善用例子來解釋深奧復雜的理論。在他的影響下,我覺得文學離我們并不遙遠,而且優秀的文學作品能啟迪我們,讓人受益匪淺。
林月萍(4班):老師上課幽默風趣,雖然每一節課內容不多,但收獲頗多、耐人尋味。他所講的內容豐富,包括中西方的文學作品,細品每一部作品就像走進不同的人生,讓我們懂得關注社會現實、思考人性。
吳敏(3班):我驚嘆于他閱讀范圍之廣,更贊嘆他學識淵博。無論是國內的書還是國外的書,他都了解好多,還能記住國外那些復雜而冗長的書名和人名。課堂上他從不帶課本,卻也能把課講得生動精彩,讓人深受啟發。比如莫泊桑的《項鏈》,以前我學這篇課文的時候,只覺得女主虛榮。直到鄭老師上課時分析說,其實女主償還項鏈的行為令人欽佩。我才改變了我的想法,知道原來我一直想錯了。
駱文婷(4班):鄭老師很幽默,平易近人,跟我們也聊得開。他看的書很多,知識面的寬廣是我們無法想象的。他開學印發的書單,密密麻麻全是書名,讓我們覺得自己讀的書太少了。課堂上,老師會鼓勵我們敢于質疑并勇于表達。他從不打斷同學的發言,聽完后與我們交流,各種思想的碰撞,總會讓我們恍然大悟,也會有新的思考。
張瑩瑩(3班):鄭老師是一位佛系,且裝著一肚子學問的老師,聽他的課,總會有很大的啟發。比如講到文學史上有地位的作家,他說不是寫得多,而是有創造性。他以歐·亨利手法、卡夫卡式寓言為例,講解了多篇作品,既讓人覺得有趣,又讓人明白“十年磨一劍”的道理。
宋禧梓(1班):鄭老師教學嚴謹。給我最大的啟發還是教學方式的不同,這一點有別于其他眾多的老師。如果將來我也“為人師表”,也要向鄭老師學習,學習他形成一套有“個人特色”的教學方法。
陳詩璐(3班):鄭老師上課從不需要課本的存在,他上課就帶個杯子喝喝水就行,因為他需要講授的知識已經深深刻印在他的腦袋里了。我覺得這才是真正擁有豐富知識的高級教育者,先將知識融入于自身再授之于人,是優質教育的真正體現。
四、對鄭惠生教授教學的個案分析討論
本調查結果顯示,鄭惠生教授是一位被學生高度認同的能給學生帶來審美愉悅的老師。他被學生高度認同的原因之一是:他對待學生親切溫和,正因為他平易近人,才會有學生說:“給我一種爺爺般的感覺”“像朋友、像親人”“像是一個老頑童”,甚至有不少學生干脆稱他為“惠生哥”;原因之二是:他的教學別具一格,是一種完全沒有寫在紙上的講演,正因為能做到看上去像是即興演講,他才會讓學生非常佩服;原因之三是:他的教學語言生動幽默,正因為這樣,他的課堂才常會有歡樂的笑聲;原因之四是:他的教學內容總含有生動的事例,正因為這樣,他對枯燥理論的講解才讓學生樂意聽;原因之五是:他的教學見解常有獨到之處,正因為這樣,他才讓學生感到聽有所獲,甚至受到影響啟迪。
上述五個原因,只分析歸納最主要的方面。如果從175位同學筆談的數量看,提及最多的是“幽默”,而且極少有不提及這一點的;排在第二位的是“無須看教學材料講課”以及相應的博學,這一點可以說少有人沒提及;排在第三位的是“親切溫和”,同樣也是少有人沒提及;排在第四位的是“擅長講故事”,這是許多人都提到的。
有意思的是,提及鄭惠生老師職稱和科研成果的學生很少。其中,175位同學只有兩位提及他的科研成果,而且只說到《文藝學批評實踐》[3]一書。其實,鄭老師還出版過《審美時尚與大眾審美文化》[4],也發表過七八十篇論文,在學術研究和學術批評上頗有“實力”[5],也勇于“創新”[6]。而這些學生幾乎都不提他們很認同的鄭老師的科研成果。其中雖然也有別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他們高度認同老師,最主要是因為老師既展現了“教”的美又促成了“學”的美[7],在給他們帶來知識的同時也給他們帶來了快樂,而不是出了幾塊“磚頭”,拿了多少“項目”。由此可見,雖然科研與教學不是“兩張皮、兩條線”[8],但也不是一回事,不是“科研出色”就等于“教學出色”。即是說,“重科研輕教學”[9],對學生是不負責任的,對高等教育的發展是有害的。從這個角度看,當前對于高校教師的首要職責是“如何教好學生”的深入研究,還有待于進一步加強。
參考文獻:
[1]張建華.高校教師形象:美的意蘊、缺失與重塑[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5):166-169.
[2]別敦榮,孟凡.論學生評教及高校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改善[J].高等教育研究,2007(12):77-83.
[3]鄭惠生.文藝學批評實踐[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4]鄭惠生.審美時尚與大眾審美文化[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9.
[5]張弓,張玉能.建設文藝學的元科學——文藝學批評[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5):133-139.
[6]崔德香.從實踐到理論——鄭惠生文藝學批評實踐與理論探討[J].美與時代(下),2019(8):50-52.
[7]王平,汪平.教學美:詩化的教學藝術[J].美與時代(下),2006(11):93.
[8]石循忠.高校教師教學發展的核心素養[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9(12):89-91.
[9]田雁飛,余雄輝.新時代高校中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提升對策研究[J].智庫時代,2020(10):213-214.
作者簡介:張小華,碩士,汕頭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高校教學、大眾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