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芳

摘要:數學作業提倡有趣,旨在培養、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教師應從趣味性、實踐性、生活性、層次性、開放性等層面設置作業,讓數學作業充滿靈性、快樂與活力,讓學生快樂地寫作業,快樂地學數學。
關鍵詞:趣味性;實踐性;生活性;層次性;開放性
當下數學作業不但提倡有趣,而且旨在培養、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如何讓學生不視作業為負擔,快樂、積極、主動地完成作業,我結合自己多年的實踐經驗,談談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幾個有效策略,以期拋磚引玉。
一、趣味性策略,使學生樂于作業
作業設計應打破陳舊思想,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從他們感興趣的事物入手,以學生喜聞樂見的事物為載體,借助情境把他們引領到五彩繽紛的數學世界中。
(一)加入兒童喜愛的元素,激發學生主動完成的興趣
根據學生特點,在作業中加入一些他們喜歡的元素,可以是可愛的卡通形象,或是充滿童真童趣的語言等,使他們對作業產生興趣,從而推動他們積極主動地去完成作業。如在題目表述上做改變,以生動活潑的題目吸引他們,像判斷題可以用“當個公正小法官”;填空題可以用“我會填”;枯燥的計算題可以設計成“小蝌蚪找媽媽”“小山羊過橋”“綠葉配紅花”……另外也可以借助畫一畫、連一連等手段,如“把得數正確的涂上紅色”“連一連,看看它是誰”讓作業更具趣味性。
(二)設計游戲作業,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的熱情
巧設“游戲”作業,讓學生在做中學,在玩中學,從而真正激發學生參與作業,鞏固知識,提升能力。例如:在學完了一年級下冊的“比大小”后,可結合教科書后面的“估一估,猜一猜”的練習,當堂設置“猜數字”游戲作業。先在紙上寫下一個一百以內的數字,讓學生猜,再根據學生猜的數字告訴他們是“多一些”還是“少一些”,是“多得多”還是“少得多”,學生再根據教師的提示繼續猜,看誰能在最少的提示下猜出教師寫的數字。課堂現場作業氣氛十分熱烈,學生熱情高漲,可以順勢讓學生在課后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猜數字”游戲,并且在回家后也可以和家人一起完成“猜數字”的游戲。
二、應用性策略,體會數學知識的價值
結合生活實際,設計學生力所能及的各種數學實踐作業,讓學生在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中,獲得成就感,真正體會:學數學有用,好用,從而更喜歡數學。
(一)聯系生活,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例如:在學習了“折扣”后,可巧用生活中常看到的打折現象設計如下題目:圣誕節,來雅百貨推出了“每滿一百減五十”的活動,請同學們算一算,這樣的活動實際上是打幾折呢?題目一出示,就有學生倉促回答:“打五折。”“對,打五折。”不少同學表示同意,教師故意不露聲色,不久就看到有些在作業本上寫寫畫畫的同學不同意了:“老師,不是打五折,是約6.7折。”為什么呢?經過一陣討論之后,同學們慢慢明白了:每滿一百減五十,實際上相當于買一百五十元的東西付一百元錢,也就是:100÷(100+50)。
本以為這樣就圓滿解決了,就在這個時候,有一個同學舉手了,他說:“老師,我覺得在實際購買的時候折扣應該大于6.7折。”這是為什么呢?他繼續說:“因為我們很少能剛好買到一百元的東西,在我們買東西的時候不足一百元的部分就不能參加打折了,比如買199元的東西也只送50元,扣除贈送的50元還要支付149元現金。相當于打了七五折。而買151元的東西扣除贈送的50元還要支付101元,大于6.7折了。所以實際上我們經常付出了比6.7折還要高的折扣。”此刻掌聲淹沒了教室,這一番說理,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知識這么強大,學好數學很重要。
(二)實踐活動,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如:在教完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后,可以讓學生動手量一量,算一算,課桌桌面的面積、教室門的面積、一塊地磚的面積、所睡的小床的面積、課本封面的面積等等……像這樣,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實踐既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體會到學習數學知識的重要性,并且在不斷的實踐中也能提高應用數學知識的意識,從而轉化成繼續努力學習數學知識的強大動力。
三、開放性策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
適時、適當地增加一些開放性的數學作業,且具有不同的解決方式或結果的習題,能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間,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 可以設計條件開放的作業,如:“__,鋼筋比水泥少2/3,水泥有多少噸?”
也可以設計問題開放的作業,如:“桃樹有150棵,蘋果樹比桃樹30棵。__?”
除此之外,還可以在班級開辟“數學天地”一角,針對所學內容每天設計不同層次的作業,讓學生自己選擇并進行解決。第二天數學課前5分鐘讓學生在班級里交流解題心得,也可針對問題讓學生進行說理。這樣學生越來越自信了,勇于向更高層次的題目發起沖擊,在說理中,學生的數學素養提高了,學習數學知識的氛圍也更加濃厚了。
四、結語
總之,教師應努力嘗試從趣味性、實踐性、生活性、層次性、開放性等層面設置數學作業,讓數學作業充滿靈性、快樂與活力,給學生提供一個盡情展示自己個性和才能的舞臺,讓學生快樂地寫作業,快樂地學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