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知
飛機在空中飛行,飛行員時刻要知道即時的飛行高度、速度、所在位置、飛行姿態、燃油消耗情況等許許多多數據,然后根據這些數據的變化,操縱調整飛機狀態以便與空中環境相適應。早期的飛機上只安裝了很少的儀表,全靠駕駛員用自己的耳目觀察及用大腦分析飛行情況來駕駛飛機。在低空低速飛行時,用這種方式操縱飛機還勉強可以保證安全飛行。飛行速度和飛行高度增加以后,僅靠駕駛員的感覺就無法適應這種種變化。
因此,各種功能的飛行儀表被大量研制出并安裝在飛機上。這些儀表可以準確地測量出飛機飛行時的各種參數。駕駛員只需要注意觀察儀表上顯示的數據,就能準確地知道飛機所處的狀態。飛行儀表就好比是飛機的耳目,依靠它們,飛機才不會在天空中“瞎”飛。
進入20世紀70年代,使用電子顯像技術以及電子計算機技術對飛機上的儀表裝置進行了一次大改造。電子計算機不僅可以收集處理各種參數,而且可以據此進行分析比較,發布指令甚至代替人去操縱飛機,飛機真好像有了自己的“大腦”。顯示屏可以把幾十甚至幾百條信息用醒目的符號、鮮明的色彩映現在飛行員眼前。
老式飛機中,駕駛艙內設5個位置,分別是:機長、副駕、飛行機械師、報務員、領航員。他們每人面前都有一大堆儀表和操縱裝置,個個都忙個不停地工作。正、副駕駛員負責駕駛飛機;飛行機械師管理著發動機;報務員的任務是通過收發電報與外界聯系;領航員則根據飛行速度、風速、地圖等不斷計算著飛機的位置及航向。根據領航員的計算結果,駕駛員才能駕駛飛機在正確的航道上飛行。
現代飛機的駕駛艙內,只有機長、副駕在駕駛飛機。他們面前是整潔明亮的儀表板,好幾塊顯示屏上閃爍著各種數據和圖形。飛行員除了在飛機起飛和降落時全神貫注地操縱飛機外,在飛行的其余大部分時間里,他們都只是神態從容地監視著電腦自動操縱飛機。這種變化極大地加強了飛行的安全性。最近30年以來,飛機制造業方面最大的進步主要表現在機上的儀表和電子儀器的先進性上。從前每架飛機制造的成本中,儀表只占5%左右,而現在超過30%,并且這種上升的趨勢仍在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