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9年,我國共發射各類航天器500多個,在軌運行的超過300個。從橫空出世,到漫天“星”,中國飛天50年,諸多空間技術成果,為推動國防現代化建設、國民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
2020年4月24日是“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50周年,也是第五個“中國航天日”?;赝?0年前,即1970年4月24日,我國自主研制并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由此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自行研制和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
據統計,截至2019年,我國共發射各類航天器500多個,在軌運行的超過300個。從橫空出世到漫天“星”,中國飛天50年,諸多空間技術成果,為推動國防現代化建設、國民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
技術儲備,為航天發展奠定基礎
“東方紅一號”的研制工作最早啟動于1958年,由此開始,我國衛星發展進入了技術準備階段。
1958年5月17日,毛澤東在黨的八大二次會議上宣布:“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時任國務院副總理聶榮臻馬上責成中國科學院和國防部第五研究院落實。首顆人造衛星項目被國家列為1958年頭號重點科研任務,代號“581”。
那時我國科研條件十分有限,白手起家的道路舉步維艱,加上受各方因素影響,研制工作一度中斷。
1965年,中央專門委員會批準中國科學院《關于發展我國人造衛星工作的規劃方案建議》,該報告計劃在1970年至1971年發射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命名為“東方紅一號”。當年10月,全國各科研院所的頂尖科學家齊聚北京友誼賓館,經過長達42天的激烈討論,會議確定了衛星的基本方案。
“東方紅一號”于1970年4月24日順利升空后,各種儀器實際的工作時間均超出了設計要求。50年過去,目前“東方紅一號”仍然在空間軌道上“久飛不墜”。
毫無疑問,“東方紅一號”是中國航天史上的一座豐碑,該衛星的成功研制為后續航天發展奠定了技術基礎,探索了工藝流程,培養了人才隊伍,同時為中國航天事業探索和發展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體系。
試驗探索,多類型衛星從無到有
隨著“東方紅一號”發射升空,我國衛星事業發展進入了技術試驗階段。從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我國研制并發射了首顆返回式遙感衛星、試驗性通信衛星以及數顆空間科學與技術試驗衛星。
1971年3月3日,我國成功發射“實踐一號”衛星,這是我國“實踐”系列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衛星的首發星。
在長達8年的在軌運行期間,“實踐一號”衛星進行的硅太陽能電池供電系統、主動式無源熱控制系統等長壽命衛星技術試驗,為我國設計和制造長壽命衛星提供了寶貴經驗。
1975年11月26日,我國發射了首顆返回式衛星。它標志著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在宇航技術的研究上取得新的突破。
1984年4月8日,搭載兩臺C頻段轉發器的試驗通信衛星“東方紅二號”成功發射,邁出了中國通信衛星的第一步,開始了用我國自主研發通信衛星進行電視廣播信號傳輸的歷史。此后我國又發射多顆采用“東方紅二號”小容量自旋穩定平臺的通信衛星,這些衛星的研制與發射,實現了我國相關類型衛星從無到有的跨越。
全面發展,衛星應用百花齊放
20世紀80年代后期,我國衛星發展從技術試驗轉向工程應用階段。
幾年間,“風云一號”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和“東方紅二號”甲實用通信衛星相繼成功發射,實現了我國衛星應用領域拓展和實用化水平躍升的開門紅;“資源一號”衛星開啟了傳輸型遙感衛星的新時代;“實踐四號”衛星正式拉開了我國以小衛星平臺開展空間科學試驗的序幕。
1997年5月12日,“東方紅三號”衛星成功發射,它裝載了24臺C頻段轉發器,采用了許多當時的前沿技術,使中國通信衛星水平一下跨越了20年。
至1999年,我國不僅在科學實驗衛星、返回式遙感衛星、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等應用衛星領域邁向全面應用,還成功發射并回收了“神舟一號”試驗飛船,在若干重要的衛星技術領域達到較高水平。
進入21世紀,我國載人航天、北斗、探月等重大工程相繼實施,中國衛星技術已進入全面發展階段。
如今,我國空間技術繼續高歌猛進。在重大工程方面,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即將完成組網,“嫦娥五號”探測器即將實施月球采樣返回任務。在通信衛星領域,“東方紅五號”衛星平臺首發星已成功定點,該平臺將帶動我國大型衛星公用平臺升級換代,能力跨越式提升。在遙感衛星領域,“高分”系列衛星相繼發射,推動我國空間分辨率邁進亞米級時代;“風云”“海洋”系列衛星均有多星在軌運行,技術指標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4月24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揭曉:“天問一號”。5月5日,長征5B運載火箭首飛成功,我國空間站階段飛行任務首戰告捷。從探月工程“嫦娥”到長征5B,中國人的飛天夢正走向更高更遠。
(《科技日報》2020.5.5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