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思源
摘要:一個國家的文學作品中的典故往往映射出這個國家的豐富的歷史文化背景,如果沒有清楚了解典故的來源和流變,就很難準確理解典故在文學作品中承載的意義內涵。本文將舉例分析英語文學作品中的典故來源,以及將英文中的典故翻譯成中文的技巧策略,為從事翻譯行業的人員提供一些參考意見。
關鍵詞:英語文學;典故;翻譯技巧
引言
典故的翻譯是翻譯者在翻譯外國文學時需要面對的較為棘手又相當重要的問題,精彩的典故翻譯可以讓讀者較為簡單又準確地了解典故在當下的語境當中表達的含義,而且從文章的整體表現來看又不顯得突兀,能夠與文章的語言風格融為一體。為了追求英語典故翻譯成中文時清晰明了,我們需要了解典故最初的來源,搞清楚典故在英語的文化語境下的引申意義。
1英語文學作品中典故的來源
1.1源自古希臘羅馬神話
古希臘羅馬神話為西方文明打下了重要基石,通過幾千年的傳承,已經成為了英語世界中文化血脈的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古希臘羅馬的神話也是西方文學的源頭,在英語文學中,引用古希臘羅馬神話故事作為典故,代替文學作品中的特定情景或事物的描寫的情況很多。
例如,在希臘神話中,一位英俊的少年那喀索斯(Narcissus)在打獵歸來時,在水池中看見了自己的精致的面容,他愛上了水中的自己,無法從水池旁離開,最終憔悴而死。后來人們也經常用那喀索斯(Narcissus)來代指自戀的人。
1.2源自《圣經》
在西方國家中,相當多的人們都是基督教徒,《圣經》中的經典故事也成為了他們特有的宗教文化,文學也傳承了宗教文化,在很多英文作品中就有很多源自《圣經》的典故。例如:英國著名作家彌爾頓,就引用了《圣經》中的典故,創作出了著名經典作品Paradise Lost(《失樂園》),彌爾頓借這一典故來針砭時弊,在當時社會中產生了十分深刻的影響。又如在《圣經?舊約》第二卷中,古以色列人在摩西帶領下離開埃及,擺脫被奴役的生活,穿過了紅海和荒野和十誡之事。如今,exodus就被大量的引用來指大批人離開某地。
1.3源自預言故事
預言故事往往短小精煉,但又賦予深刻的意義,常常在民間廣為傳唱,西方的預言故事也十分豐富,往往富含人生哲理,在文學作品中也十分常見。赫伯特·喬治·威爾斯所著作的《The War in the Ai》文中,引用了《伊索寓言》中的Cry Wolf,也就是“狼來了”的故事,將Cry Wolf來代指“散布不實的消息,發假警報”。
同樣來自《伊索寓言》中的故事,猴子和貓玩耍時發現了火堆中有烤熟的栗子。猴子又想吃栗子又怕被火燒傷,于是就騙貓去取例子,在貓取出栗子后,猴子迅速把栗子吃光了,最后貓什么也落到。于是人們常常用cats paw 來比喻被人當工具利用的人。
1.4源自經典文學作品
優秀的文學作品會被后人廣為流傳,其中的故事也自然深入人心,不少作家也會引用經典文學作品中的故事。在西方的文學作品中莎士比亞的作品是影響最廣的,不少典故也源自莎翁的作品。例如,在李爾王(《King Lear》)中李爾王的小女兒考狄利婭(Cordelia),在父親決定繼承權的重要關頭,也絕不說自己只愛父親一人的違背內心的話,考狄利婭成為了誠實坦率的代表,也在很多文學作品中代表著誠實的人。
2在翻譯英語文學作品中需要考慮的因素
2.1文化背景之間的差異
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都會存在各種各樣的文化差異。由于有著不同的歷史文化,不同的地理環境,不同的生活方式,甚至不同的思維方式,都會導致我們在翻譯外國文學作品時容易存在文化誤讀的現象。所以在翻譯英語文學時,首先要了解英語文化背景,了解英語國家的歷史背景,重大的歷史事件,以及作者所生活的年代發生的社會事件。這樣在翻譯的時候才會經可能的貼切、準確。
2.2文章的整體風格
在翻譯作品的過程中,翻譯的語言要符合作家創作語言的風格。在翻譯典故時,要反復揣度典故的作用,使得翻譯過后的典故能夠和作品本身融入,不會現得生硬和突兀。翻譯者注重文章的整體風格,也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感覺流暢,能夠沉浸在作品的當中。
3英文典故的翻譯技巧
3.1直譯法
直譯法的翻譯作品在翻譯恰當的前提下,可以盡可能地保留典故的原意,保留了文學作品中帶有作者國家地域特色的文化。同時,如果能夠在中國的文化語境下找到表達意義十分相近的典故,二者之間有一定的對應關系,也可以直接翻譯。這樣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下能達到一種異曲同工的妙悟。例如,一個被運用得十分廣泛的例子,“to mend the fold after a sheep is lost”就被譯成中文中的“亡羊補牢”,在這種情況下,用中國的典故來翻譯英語中十分接近的典故,就現得更加生動,便于理解。
3.2意譯法
在大多數的情況下,中西方之間的文化差異還是比較大的,在英語文學作品中的典故只有較少的能在中文中找到對應的典故,但如果直接翻譯會讓中國的讀者理解不了其中的引申義,造成閱讀過程難以流暢的結果。所以在更多的情況下翻譯者需要用到意譯的方法。例如“an apple of discord”如果直接翻譯就是“糾紛的蘋果”,如果放在文中會使得很多人覺得難以理解。其實,這里的蘋果來自古希臘的神話故事,赫拉、雅典娜和奧菲洛狄忒因為一只金蘋果引發了爭吵,并且最終引發了十年的特洛伊戰爭,而人們常常用an apple of discord來代指不和的原因。在翻譯過程中通過意譯翻譯成“斗爭的根源”就比較便于讀者理解了。
3.3加注法
在翻譯英語典故時,有時用直譯沒辦法讓讀者準確理解句子的本意,而用意譯法又讓翻譯過后的句子現得生硬,此時就需要借助加注法來解決問題。加注法可以讓翻譯文本可以盡可能的接近原文的意思,盡可能接近作家的語言風格,更貼近作家的創作特點,又能讓讀者準確理解典故的用意。但是這種方法的運用也要適當,過多的注釋會讓讀者頻繁打斷閱讀,停下來讀注釋,而缺少了順暢的閱讀體驗。
結語
典故是文學中畫龍點睛的部分,不同國家、不同語言的典故都承載著燦爛的文化結晶。對英語文學作品中典故的翻譯,翻譯者要反復分析其內涵,選擇恰當的翻譯方法,讓使用不同語言的人們可以跨越語言的障礙,直接體驗外國優秀的文學作品,讓處在不同國家、不同歷史文化語境中的人們都可以進行文化交流體驗。
參考文獻
[1]周漩.文化建構背景下英語文學作品翻譯準確度提高研究[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7,33(08):21-23.
[2]顧紅.文化圖式下英語文學作品翻譯中文化因素的翻譯芻議[J].課程教育研究,2017(29):107-108.
[3]黃柳.文化學視閾下英語文學作品的翻譯技巧研究[J].海外英語,2016(03):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