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丹丹
摘要:“雨你無瓜”相繼出現在人們的各種社交空間之中,一時間成為又一大網絡熱詞。“雨你無瓜”在短視頻的帶動下急速傳播,在一次次傳播和網絡空間的互動中擁有著全新的語言符號意義。從“雨你無關”的衍生意義中我們看到了解構、狂歡等網絡亞文化的特征。本文從傳播和符號視角分析“雨你無關”,探究其走紅之因。
關鍵詞:“雨你無瓜”;符號;網絡互動;亞文化
5月4日,B站上用戶注冊名為up主吳木木-的一條剪輯視頻以200多萬的播放量捧紅了一個網絡熱詞——“雨你無瓜”。一時間,抖音評論、視頻彈幕、網絡話題全是“雨女無瓜”。這個詞來源于2018年播出的真人版科幻電視劇《巴拉啦小魔仙》,“雨女無瓜”出自高冷人設的男主角游樂王子之口。魔仙小藍問游樂王子為什么老是戴著面具,游樂王子一臉高傲地說出四個字:“與(雨)你(女)無關(瓜)”。因為游樂王子說話的語音問題,所以“與你無關”聽起來更像是“雨女無瓜”,一時間風靡網絡。
一、短視頻助攻“雨你無瓜”的病毒式傳播
“雨你無瓜”出自電視劇《巴拉啦小魔仙》,這部電視劇早在11年前就已播出,現在在社交網絡上多次被重新提及甚至爆紅網絡,原因之一在于短視頻的病毒式傳播。現如今,短視頻處于蓬勃發展的時機,各類短視頻平臺陸續出現,短視頻以其輕量直觀的傳播容量吸引著新媒體時代下人們碎片化的注意力,并且以制作簡單便捷、傳播靈活快速的傳播特點受到人們的極大歡迎。[1]
熒屏前受眾早已習慣電視劇中的演員專業、規范的發音,當出現“口胡”(指不規范、語調奇怪的發音)時總會吸引眾多的注意力,特別當其出自于高冷人設的男主角之口時,反差巨大,讓人印象深刻,當注冊名為up主吳木木-將剪輯好的視頻發布在B站上,短視頻自由靈活的轉發方式引發人們傳播此條視頻的熱潮。再加上短視頻零制作門檻的特點引起網民創作此類視頻的熱情,所以隨即在各類短視頻平臺上出現關鍵詞“雨你有關”的各類自創小視頻,“雨你無瓜”瞬間在網絡空間爆紅。
二、所指轉移,“雨你無瓜”成為另一種語言符號
前文說到“雨你無瓜”其實是“與你無關”的意思,因其電視劇中人物的發音問題,“與你無關”聽起來就是“雨你無瓜”。索緒爾說,每一個語言上的符號都可以人為地分為能指部分和所指部分,能指部分是指音響形象,所指部分是符號引起我們大腦中的聯想。[2]在“雨你無瓜”走紅之前,其能指部分就是可以展現這個文字的表達方式,比如筆墨或者電子屏幕等。現在,“雨你無瓜”的能指層面分別是播放出來的電視劇和在各類社交空間的二次創作,比如表情包、網絡文本、網絡短視頻。“雨你無瓜”這四個字所指就是人類大腦中可以學習到的四個文字,因此從“雨你無瓜”本身來說并無實質意義。
羅蘭·巴特認為當能指指向新的所指時就創造了神話[3]。本來無任何實質性的意義四個字,在新的語境下成為了“與你無關”意義的代表。由不規范的口音引發出網絡病毒式傳播,在次次傳播中,能指與所指反差巨大,“雨你無瓜”就擴展出語言上的意義。于是“雨你無瓜”就跳脫成為另一種語言上的符號,走入人們的視野,為人們所廣泛使用。
三、“雨你無瓜”的意義來源于網絡空間的互動
布魯默認為,人類賦予事物的意義來源于社會互動,換而言之,人類是通過社會互動達成對事物共同意義的認知。網絡空間人類創造的除了現實空間的一個新的場域。在網絡空間中,人們進行著與現實不同的交流和互動活動。所以在網絡空間中,人類照樣可以進行社會互動,達成對事物的共同意義的認知。而模仿是網絡互動的類型之一。
一開始,人們并不是都知道“雨你無瓜”這個詞具體意義,然而,進入虛擬的網絡社區必須以此為敲門磚,因而引發了網民的模仿行為,通過表情包的使用,短視頻的傳播等形式復讀機般的使用“雨你無瓜”。互通場域對“雨女無瓜”的使用進行了社會互動,產生了共鳴,“雨女無瓜”的網絡共通意義最終形成。就在使用者的群體的無意識中,“雨你無瓜”的亞文化意義得以拓展和傳播在整個網絡空間。
四、解構、惡搞和身份認同網絡亞文化的狂歡
“雨你無瓜”充滿了“反抗”和“解構”色彩,契合青年網絡使用群體表達特征,成為其情緒宣泄的出口。在當今的社會,生活節奏不斷加快,青年群體面臨升學、工作、婚戀的壓力,在這種社會環境下,“雨你無瓜”的出現吸引青年人的注意力,片段式的解救了青年人的情緒壓力,因而爆紅網絡。因此,從這種意義上說,“雨你無瓜”體現了青年群體對社會規制的“結構”與反抗,具有引發集體無力和焦慮的作用,這種焦慮和情緒的釋放成為了一種網絡狂歡。
“雨女無瓜”體現出網絡惡搞的特征,在不斷的惡搞中二次賦予其新的意義。網絡惡搞最大的作用就是把本來無意義的行為變成有意義的創作活動,又或者是斷章取義地改變其原有的意義,賦予其新的內涵。受眾通過把本無意義的“雨女無瓜”作為適用性極強的“與你無關”的代名詞,并在網絡上廣泛使用便是一場宣泄情感、釋放壓力的網絡狂歡,最終完成了亞文化意義的二次賦予。
注釋
[1]陸佳楠.新媒體環境下短視頻內容的發展與創新研究[J].傳媒論壇,2019,2(15):46.
[2]孔婭妮.基于符號學理論的電視廣告研究[D].蘭州大學,2013.
[3]<法>羅蘭·巴特.符號學原理:結構主義文學理論文選[M].北京:三聯店,1988.
參考文獻
[1]《符號互動論視野下“藍瘦香菇”流行機制研究》,姚堯
[2]《我國青年亞文化的歷史演進》,閆翠娟.
[3]《互聯網公共空間中青年文化的話語生產-基于青年網絡流行語的一項研究》,王琦.
[4]《網絡社交媒體環境下青年流行語的解讀與思考》,王琦,鞏彥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