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靜
國際博物館日定于每年的5月18日,是由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發起并創立的。旨在吸引全社會公眾對博物館事業的了解、參與和關注,并每年為國際博物館日確定活動主題。這一天世界各地博物館都將舉辦各種宣傳、紀念活動,慶祝自己的節日,讓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館、走進博物館,更好地發揮博物館的社會功能。博物館日的主題有些是宏大的,比如“博物館致力于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博物館致力于社會和諧”、“處于變革世界中的博物館:新挑戰、新啟示”等,有些卻十分細化,如2014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博物館藏品架起溝通的橋梁”。這一主題聚焦到作為博物館存在基礎的藏品,更加強調它在文化交流中的紐帶和溝通作用。這使我們冷靜、客觀的思考,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當下,在博物館事業開展的如火如荼之際,如何更好的處理傳承與變革、溝通與聯合的關系,在深入挖掘館藏資源的基礎上,搭建起溝通的橋梁,開展通俗易懂、雅俗共賞、普及廣泛的陳列展覽,聯結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代際的文化,做到真正服務社會大眾。
一、挖掘藏品內涵,鞏固橋梁基石
博物館藏品是記錄和反映人類社會及自然世界發展歷程的見證物,是博物館各項工作的物質基礎。藏品自身所蘊含的豐富的信息,及藏品之間的關系、組合反映出的社會形態等,是博物館科研的重要對象,是博物館社會教育的重要內容,有助于溝通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代際的文化,讓現在和未來的各代人更好理解他們的根源與歷史。只有深入發掘藏品蘊含的信息及背后延伸的文化內涵,才能更好的搭建起溝通的橋梁。
博物館藏品是根據博物館性質為實現目的而征集收藏來的,每個城市的博物館的藏品,必然與這個城市的過去與現在息息相關。每一座博物館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傳統,這些文化傳統并不是依靠建筑的宏偉、藏品的多寡形成的,而是在對藏品內涵的不斷挖掘、反復推敲、弘揚傳播、經歷長時間的文化自信逐漸堆砌建立起來的。博物館獨特的文化傳統,吸引觀眾不斷親近博物館,溝通著城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為觀眾與傳統文化之間搭建起溝通的橋梁。
好的展覽必然建立在對藏品(展品)的深入研究之上,河南博物院“鼎盛中華——中國鼎文化展覽”、 平頂山博物館“鷹城古韻——平頂山歷史與文化陳列”和陜西歷史博物館“巧手良醫——陜西歷史博物館文物保護修復工作展”榮獲第十一屆(2013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的殊榮,必然與對藏品的深入研究息息相關。在這一點上,新鄉市博物館長期立足于對藏品的研究,將博物館藏品的屬性、背景等作為日常課題,提高館內業務人員學術研究能力和藏品信息挖掘深度,為館內陳列展覽提供豐富的信息。
二、提升陳列展覽,搭建溝通橋梁
陳列展覽是博物館在對藏品深入全面研究的基礎上,講述博物館故事、踐行博物館宗旨的媒介,是面向社會展示藏品、體現研究水平、溝通社會的平臺,是博物館實現為社會和社會發展服務宗旨的最直接的手段。在科技不斷進步的當下,大眾精神文明需求進一步增加,不再滿足于傳統的藏品陳展方式,這對博物館的陳列展覽提出了新的挑戰。因此,博物館需要重新審視其傳播路徑,不斷更新理念,改進藏品呈現方法和溝通途徑,整合運用各種便捷、先進的展覽技術,加強藏品研究成果向大眾的轉化與傳播。當然,除了對陳列展覽進行變革,還要注重數字化博物館的興建,做到博物館藏品宣傳的虛實結合,更好的發揮其溝通橋梁作用。
2014年5.18國際博物館日,新鄭市博物館與百度百科數字博物館聯合舉辦“手機尋寶”活動,鄭州市博物館也與百度百科數字博物館合作開展全新體驗。百度百科數字博物館是百度百科與全國的知名博物館合作,共同開發的互聯網平臺,通過音頻講解、實境模擬、立體展現等多種形式,讓用戶通過互聯網即可身臨其境地觀賞珍貴展品,更便捷地獲取信息。截止到2014年7月底,百度百科數字博物館共上線75家博物館,河南省有7家,除新鄭市博物館與鄭州市博物館外,分別為:洛陽碑志拓片博物館,洛陽金石文字博物館,洛陽唐三彩陶藝博物館,洛陽驛站博物館,洛陽周氏銀器博物館。
無獨有偶,新鄉市博物館籌備半年之久的二維碼藏品介紹也于2014年5月份開始上線試運行,包括文物圖片、文字介紹和語音介紹,掃過二維碼的藏品還可以永久收藏,使觀眾擁有一座“隨身攜帶的博物館”。二維碼不僅減少了館方音頻導覽器的制作費用,還迎合了網絡時代手機用戶的新體驗,利用新興科技,溝通了藏品與觀眾的交流。
不管是數字百科博物館,還是二維碼藏品介紹,這些網絡時代的新興手段增加了博物館陳列展覽的多樣性、趣味性、科技性和廣泛性,突破了博物館場地的限制,搭建了新的博物館藏品與觀眾的溝通橋梁。
三、 注重社會教育,服務社會大眾
社會教育是博物館的重要職能,藏品的研究、陳列,最終服務于博物館社會教育,博物館的意義在社會教育中得以實現。只有做好社會教育,博物館藏品的橋梁溝通作用才算真正實現。
與陳列展覽一樣,博物館社會教育也不滿足于傳統的傳播形式,而是逐漸實現從“物”到“人”、從“單向灌輸式”到“多項參與式”、從“我”到“他者”的轉變,更注重教育過程中個人的參與體驗,這對博物館講解形式、宣傳教育方式、紀念品創新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與挑戰。據統計,至2013年年底,全國博物館已達到4165家,河南省博物館共227座,博物館的廣泛普及為加強社會教育、服務社會大眾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而社會教育質量的提升將極大的增強博物館的影響力。
在社會教育方面,各博物館一直勇于創新,積極進取,探尋不同的文化傳播途徑,力爭最大程度的服務社會大眾。如河南省博物院開設院外歷史教室;鄭州市博物館在5.18國際博物館日公開演出由在校小學生出演的文博小劇場《鼎鼎奇遇記》;洛陽市博物館在端午節推出主題童話劇《端午的故事》等。新鄉市博物館也在不斷探索多元的社會教育途徑,我們立足館藏文物,多次舉辦《觀歷史文物 ?巧手繪展品》活動,吸引不同年齡段的青少年參與,激發他們對文物藏品的熱愛與探究;此外,還舉辦“穿漢服 ?學漢禮”、巧手編制中國結、端午節做香包、春節做風箏等體驗活動,在親子教育中寓教于樂,提升參與者體驗滿意度,更好的服務社會大眾。
博物館是根植于現在、保存與溝通過去的鮮活機構,因此,每個城市的博物館都有著獨特的城市屬性,每件藏品都有著獨特的文化代碼,它所蘊含的無窮寶藏搭建起的溝通橋梁,使“文物(藏品)從庫房走向展廳、博物館從殿堂走向人心、博物館服務從館區走向社會”。習近平總書記在北大演講時說,“時間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機遇和機緣,都要在自己所處的時代條件下謀劃人生、創造歷史”,我們博物館人的使命就是不斷挖掘藏品內涵,改進陳列展覽方式,開展社會教育,搭建起藏品溝通大眾、服務社會的橋梁,讓“我不在家,就在去博物館的路上”成為一種真實的生活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