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鋒
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黨和國家以及整個社會所確立的重要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和“兩個一百年”的關鍵一步。經過長期的努力,我們已經進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時期,并且社會在各個方面都獲得了長足發展,而民生建設作為關系民族福祉和人民幸福的大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更是重中之重,所以在這一關鍵時期我們依然要做好準備、堅定信心、凝聚力量解決好民生問題,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
關鍵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時期;民生建設;教育;醫療衛生;就業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在最后的決勝時期,必須更加深刻地認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時期的形勢,更加的堅定信心,更加的有勇氣的實現偉大目標。在這一時期民生建設依舊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如何解決好民生問題不僅僅關乎到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而且還影響到新時代改革發展的方方面面。因此,本文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時期背景下分析民生建設問題,并給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時期民生建設現存問題
(一)教育發展還不均衡
教育一直以來就是人民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在絕大多數人民眼中子女的受教育程度的高低更是直接決定著他們未來的命運和前途。所以無論城市父母還是農村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子女能夠獲得一個好的教育條件,能夠有更好的教育資源。但是目前的教育發展還是不能滿足全體人民的這種需求,而且教育的發展也呈現出了不均衡的現象。例如:發達的城市比一般的城市的教學條件和教學資源要好上許多,這就導致了更多優秀的老師更愿意在發達的城市工作而不愿意在一般城市工作,這就是教育發展的不均衡現象。最為關鍵的是這不單單只是影響城市的發展,而影響更為直接的是學生個人的發展。
(二)就業形勢還很嚴峻
習總書記強調,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就業關乎著人民的生存和發展,是人民獲得生活來源的主要方式。而且就業也不僅僅體現著個體能夠獲得生活資料的外在價值,其中還體現著個體個人價值的實現的內在價值。所以人民是否能夠就業是民生建設必須要解決的一個問題。但是從目前來看我國的勞動力市場總體上依然是供大于求的狀況,很多求職者面臨著無法就業的風險。而其中青年作為就業的主體部分面對的壓力更為巨大,尤其是青年大學生。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這就有可能導致求職者之間的惡性競爭,或者一部分人無法就業流連失所危害社會。因此,我們必須要改變這種狀況,讓更多的人充分就業充分實現個人價值。
(三)醫療建設還不完備
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們國家積極推動醫療衛生建設,并且在各個領域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到來我們發現我們在醫療設施的儲備以及在醫療衛生上的投入還是遠遠不夠,根本無法全部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通過這次疫情大考,它考出了我們在一些方面的不足之處,尤其在是基層醫療衛生建設上還是不夠具體不夠到位,不能實現真正做到嚴密防控和監管,這也增加了疫情傳播的風險。而且隨著人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人們逐漸密切關注個人健康問題,這就使得人民對醫療衛生上的需求增加,這也對醫療衛生建設提出了要求。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要注重醫療衛生建設。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時期民生建設發展方向
(一)建設全面均衡化的教育體系,增加教育投入
針對教育不均衡化等問題,政府應該首當其沖積極應對,積極建立一個全面均衡化的教育體系,并且增加對教育資金的投入。首先,為避免發達城市和一般城市之間的教育質量的差距越拉越大,政府應該利用政策進行調控,例如限制發達城市教師招聘數量,并鼓勵發達城市對一般城市進行對口教學支援。而對一般城市來說就是要積極進行變革吸引更多優秀師資力量的流入,同時政府也應該為其提供支持性政策和更多的教育資金。其次,國家要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就是通過教育的方式實現的,因此,國家應該繼續加強對教育力量的投入,繼續深化教育體系的改革,使各個區域有更加均衡的教育水平,實現教育公平。另一方面也要繼續加強對教育力量的投入,建設一個高水平的教育體系。
(二)積極引導擇業、創業,優化就業環境
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政府應該積極采取措施并集中力量優先解決這一問題。因為就業不僅關乎著社會個人價值的實現,而且還關乎整個社會的正常運轉。因此政府既要做一個建設者也要做一個引導者。首先,政府應該積極引導擇業、創業。在擇業方面,政府要引導青年樹立一個職業平等的價值觀,正確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并且明確無論從事什么職業只要肯努力就一定能夠實現人生價值的方向。在創業方面,政府應該給予政策上的支持,引導鼓勵自主創業,并提供基本的創業咨詢服務,為創業者答疑解惑。其次,政府應該優化就業環境,規范用人單位的選拔制度,實現招聘信息的公開化,明確應聘崗位具體職責等等,通過這些方式為就業者營造一個更加公平公正的就業環境。總之,就業是最大的民生,政府一定要多種方式并舉解決好這個關系人民生活和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
(三)加快醫療衛生建設,培養醫療人才
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健康中國必須要建立健全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世界范圍內廣泛的傳播,而我國的疫情能夠在短時間內有效的防控離不開我們國家之前對醫療衛生方面的巨大投入,尤其是對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的投入。因此我們還應該繼續加快加強醫療衛生建設,特別是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增加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信息化程度,提升其服務能力和醫療條件,使其工作能夠更加快捷和高效。同時也要強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責任意識,增強對疾病的防控和監管能力。另一方面也要注重醫療人才的培養,政府首先要增加醫療衛生上的資金投入,改善醫療衛生人員待遇,吸引更多人選擇有關醫療衛生方面的專業。其次,高校要擴大招收醫療衛生專業方面的學生規模,為醫療衛生建設提供人力資源儲備。
三、結論
民生建設關系著人民的幸福和安康,關系著國家的繁榮和穩定,關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功與否。因此,在這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我們更應該要特別注意在民生方面還存在的不足之處,要把這些不足之處揪出來并且加以解決。只有這樣才能使真正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而也只有這樣的小康才是全面的、真正的小康。
參考文獻
[1]韓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建設思想研究[J].南方論刊,2020(01):7-10.
[2]張遠新.習近平關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論創新要論[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0(02):23-27.
[3]湯文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基本特點與重大難題的解決[J].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9,10(04):5-8.
[4]李揚.民生為本,向著全面小康目標邁進[J].潮商,2020(02):9-10.
[5]榮榮.決戰疫情 ?決勝小康[J].小康,20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