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美霞
摘要:綜合與實踐活動課,是小學數學四大內容領域之一,這個領域溝通了生活中的數學與課堂上數學的聯(lián)系,使得幾何、代數和統(tǒng)計與概率的內容有可能交織在一起的形式出現(xiàn),使發(fā)展學生的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成為必須的學習內容,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接觸到一些有研究和探索題材和方法,幫助學生全面認識數學、使數學在學生未來的職業(yè)和生活中發(fā)揮作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綜合與實踐”活動課是《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增設的內容。這種新的學習內容和形式,是數學課程改革的一個突破,也是數學課程內容的一個亮點。課標版教材從一年級開始,每個學期安排了兩個內容的綜合實踐活動課。但是,根據我們的調查,對于“綜合與實踐”課的教學很不樂觀。教學這節(jié)內容,教師們常常采用的是讓學生閱讀、跳過或自學等形式來教學的。沒有達到課標中預想的目的。那么,怎樣進行實踐與綜合應用課的教學呢?
一、明確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模式:創(chuàng)設情景(真實情景)——提出問題——實踐交流總結——運用拓展
綜合實踐活動課,本身即是其他領域內容的綜合應用。這樣的課更適合放手,給孩子足夠的時間、空間,讓孩子們探索分析、思考、總結。經過近一年的研究,我們形成了這類課的基本模式,即:創(chuàng)設情景——提出大問題——實踐交流總結——運用拓展四個環(huán)節(jié)。以三下《有趣的推理》為例,闡述一下這五個步驟。《有趣的推理》這一內容,立足學生認知發(fā)展水平,教材在問題設計上的難度都不大,一般都有一個可以直接判斷的條件,學生只要找準關系句,就能較為輕松的推理出其相關結論。讓學生親身經歷對生活現(xiàn)象判斷的過程,從而鍛煉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是教材編寫的重要目的之一。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活動空間,讓學生在玩中學,給學生廣泛參與的機會和發(fā)展的余地,體驗出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體現(xiàn)了綜合與實踐課的趣味性。
二、明確“綜合與實踐”課程標準的特點要上好“綜合與實踐”,我們還必須明確“綜合與實踐”課的特征。那么“綜合與實踐”課的特點有哪些?
1.“綜合與實踐”活動課應該突出探索性“綜合與實踐”活動課本質上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活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需要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在探索中掌握思維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可見,實踐活動不僅是單純的活動,而是要通過活動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即方法。是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成長。
2.密切聯(lián)系生活實際“綜合與實踐”活動課的一個重要目標,是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現(xiàn)實世界的聯(lián)系,明確數學來源于生活,在現(xiàn)實生活中處處充滿著數學,離不開數學。數學與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從而樹立正確的數學觀。
3.形式多樣化“綜合與實踐”活動課的形式是多樣化的:如小調查,小制作,小課題研究,小游戲等。“綜合與實踐”活動課可以以課內外相結合的形式進行。
三、明確數學“綜合與實踐”活動課的教學原則
①實踐性原則,落實一個“動”字(這里的動也包括兩個含義。一是身體上的動,即學生親自參與到活動當中去體念包括動手做,動眼觀察等;二是心里中的動即動腦,認真去思考活動當中的數學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張,這才是最重要的。)②自主性原則,體現(xiàn)一個“探”字(也就是說要引導學生自由地、主動地去探究問題,有時學生想到的老師不一定能夠想到,所以應當充分相信學生,給學生一個機會,學生就可能給你一個驚喜。)③趣味性原則,突出一個“趣”字(要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體會到樂趣。趣味產生興趣,興趣增加熱情,熱情提升欲望,欲望催發(fā)行動。選取的內容要符合各階段學生的知識經驗、興趣特點及語言表達能力。例如:低年級可選取《找規(guī)律》《圖形拼組》等,中高年級可選取《密鋪問題》《重疊問題》等。)④開放性原則,提倡一個“放”字(綜合性的學習探究活動,必須是一種全新的、開放式的活動,包涵兩個方面:一是內容的開放,要從課內向課外延伸。二是方法的開放,不同的學生采用的方法不同。)⑤合作性原則;探究活動離不開學生之間的相互合作。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小組成員之間既有明確分工,又有通力合作。如讓學生設計“郊游乘車”方案時,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各小組成員分別到不同的旅游公司調查有關資料,然后匯報交流,最后整合所有信息合作設計最佳方案。這樣加強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合作互動,產生共生效應,達到共同發(fā)展。
總而言之,數學綜合實踐課就是讓學生“做數學”,關鍵在“實”,形式要“活”,一定要“動”,而活要有本(以教材為依托),“活”而不亂,“活”中增智,“活”中求實。力求“動”而有序,“動”而有導,“動”而有得。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出版社,2011年。
[2]教育部基礎教育司,數學課程標準研制組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解讀(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出版社,2011年。
[3]付登超,肖猷莉,《在“綜合與實踐”教學中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探索》.[J]小學教學,2016,(5),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