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雨
摘要: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中國機長》掀起了一波觀影熱潮,其改編策略值得探討。首先,電影以真實事件為底本,遵循真實原則,指向了電影的藝術真實。其次,建立在現實真實的基礎上利用電影虛構這一特征構建可能世界,突出英雄人物。再次,在敘事視角上,采用全知視角,不僅渲染了電影緊張的氛圍,還展現了眾生百相。
關鍵詞:中國機長;真實事件;電影改編
藝術來源于生活,藝術創作不論是文學作品,還是影視創作,都離不開現實生活。生活中的真實事件,是電影創作的一個重要素材來源。將真實事件改編成電影,將客觀事實搬上銀幕,是近些年來電影創作的一個趨勢。電影作為第七藝術,聲畫藝術,能最大限度地通過影像貼近現實,還原現實生活的影像屬性。從客觀事實走向銀幕,需要通過藝術轉換,而要創作出一部優秀的電影,改編策略就顯得尤為重要。國慶檔上映,由真實事件改編的《中國機長》掀起一波觀影熱潮,其改編策略值得探究。
一、真實策略
因與現實有著密切的聯系,“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遵循著真實原則。電影《中國機長》以真實事件為基礎,通過視聽真實和專業化真實構建了藝術真實的敘事空間。
(一)事件與人物真實
電影《中國機長》的故事原型是2018年的川航3U8633事件:5月14日,飛機從重慶飛往拉薩途中,飛機駕駛艙右側擋風玻璃破裂,副駕駛半個身體被吸出機外。低溫缺氧,飛機設備部分失靈的情況下,機長劉傳健靠著堅強的意志和優秀的專業能力將飛機成功降落在成都,119名乘客均平安。事后,在模擬這段突發事件時,十次均以失敗告終,這顯示出此次事件的歷史性,也表明川航事件蘊含著強烈的電影元素,有著“戲劇性潛力”,這也成為改編的契機。
《中國機長》以此為藍本,從飛機玻璃破碎到最終成功降落雙流機場,在事件起因、結局總體結構上,遵循原型事件的基本發展脈絡。在人物上,電影也還原了大量的真實人物,不僅是機長、副駕駛、第二機長以及乘務長等主要人物都是一一對應的,而且部分后備單位工作人員也有原型人物。此外,一些重要的人物特征,人物話語也得到了保留和還原,比如其中一位空乘,她的腰傷與原型人物是對應的;人物話語上,飛機出現故障,劉機長和空管的對話完美地還原了現實中的對話,包括語氣和斷句,讓觀眾迅速有了真實感。對事件框架、事件人物的真實還原,保留了“真實事件”改編電影的真實感。
(二)視聽真實
電影,是聲畫結合的藝術。“它的表達手段——視聽元素不須想象就可以直接呈現到人們面前,使其產生一種仿佛直接目睹真人事物的感覺。”[8]視聽元素的真實則會有“親臨現場”之感。
從視覺上來看,制作團隊按1:1的比例還原空客A319,創造了一個真實的密閉空間。電影在飛機遭遇氣流、釋壓和返航途中,使用了大量的搖晃鏡頭制造顛簸畫面,這些搖晃鏡頭顯示了紀實的特征。從聽覺上來說,玻璃破碎聲,駕駛艙內的風聲,最后飛機降落時出現的耳鳴聲等,這些聲音元素的融入,還原了事件現場的真實感。
從視聽藝術的結合來看,則充分顯示了電影其聲畫藝術的優越性。飛機飛入積雨層,閃電音效,客艙內搖晃顛簸,忽明忽暗的畫面,冰雹和飛機撞擊發出的聲音,以及短暫失去信號時,電影的畫面灰蒙,飛機機身發出響聲,配樂凄婉。這一段以反差明顯的灰黑色和干凈的藍天雪山色對比,強化了人物內心情感的真實變化,給人視覺上的沖擊力,也讓觀眾有了身臨其境之感,同步感受到了未知、害怕、恐懼、絕望、希望等復雜且變化著的內心情感,再加以對聽覺元素閃電音效、機身聲和配樂的精心構造和有目的控馭上,所表達出的害怕與絕望十分清晰。即通過畫面和聲音來獲得多重感官體驗,以此吸引觀眾“沉浸式”觀看,營造真實的現場環境“親臨感”,構建了電影藝術的真實。
(三)專業化真實
《中國機長》在構建事件真實和視聽真實感的同時,其特殊性在于敘述了航空人員的真實工作狀態。影片開場有條不紊地介紹起飛前的準備:身體狀況檢查,指甲檢查,航線確認,氣象情況會商,飛機外部檢查,駕駛艙內檢查和繞機檢查等,這些繁瑣細致的準備,這些專業細節的真實呈現,給觀眾展示了空客標準的起飛程序,展現了航空機組人員真實的工作日常。從一個電影來窺視一個職業、行業的真實面貌,滿足了觀眾對職業和專業的好奇心。從工作人員們的各司其職展現他們平凡人生,也展現了一件不平凡之事的背后需要在場所有人做好自己的事。電影通過飛機一度混亂的場景,讓觀眾反省自身,在遇見危險情況時,服從專業人士的安排,才是最正確的。其專業化真實的呈現,也是電影對職業的一次新的探索。
二、合理想象構建可能世界
“真實事件”改編而成的電影《中國機長》,正如前一部分所說,其遵循真實原則,故事底本是“真實事件”,但電影是“藝術”,改編并不是“真實事件”的復制或簡單再現。生活中的事件作為本文故事的對象材料、原始風貌和社會歷史背景,它只是構造故事的元素,而不是“本文故事”自身。[9]就像是電影開頭打上的“姓名、角色及事件經戲劇化處理”一樣,電影是經過藝術處理的,并不是真實的“復制品”。電影本質是虛構和想象的藝術,“真實事件”改編成電影是為了將一個典型性事件以聲畫藝術的形式再現在觀眾的面前,其藝術表達形式是允許電影在“真實事件”改編時運用想象合理進行藝術加工,情節需要有起伏,有張力,使成為一個戲劇性的電影藝術作品,從而完成真實事件到電影的轉換。
原型事件四十分鐘,是不足以支撐一部電影的時長,所以在改編中,需要尋找能夠填充、豐滿故事的情節。“而電影總是善于在規定的敘事時間內講述一個個或溫情、或恐怖驚險、或滑稽搞笑的富于戲劇沖突的故事,不論是外部的激烈動作,還是內在的情感斗爭,都是他們所倚重的增強故事可看性的手段,通過在敘事中建立一個個頗有趣味的看點,控制著觀眾的情感走向,讓其至始至終保持著高昂的觀賞情緒。”[10]所以《中國機長》增加的情節不論是刻意找茬的男人、雷雨天氣、喝酒鬧事的男人、機長幻想女兒的畫面,始終是“頗有看點”或戲劇性的情節,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故事的可看性。
現實世界與想象世界的結合,把電影構建成一個可能世界,其一方面通向現實,一方面通向可能世界。電影中構建的可能世界是可能發生但在實際原型事件中沒有發生的,最明顯的可能世界構建是雷雨天氣,也是電影矛盾沖突最激烈的一段。但“可能世界的敘述,在真人真事改編電影之中仍然受控于人類經驗,此類電影的想象本身就基于對事實的理解,絕非在空白域上大做文章;可能世界敘述的成功就在于很好地為敘述事件進行了擴充。”[11]雷雨天氣的想象來自于日常飛行經驗可能出現的極端情況并加以戲劇化處理,將這段經驗增加進電影,擴展了電影的寬度,突出了機組人員平凡而偉大形象:冷靜智慧堅定的機長,冷靜細致耐心的乘務員。3U8633事件發生所產生的社會反響,也就是平凡英雄形象,電影基于此認同,通過增加雷雨天氣的設定,順應觀眾期待的同時加深共鳴,將他們“英雄”二字更清晰深刻體現出來。建立在真實事件基礎上深入刻畫形象,往往更能使觀眾接受電影設定并完成“二次認同”。也因此,雷雨天氣可能世界的建構發揮了其意義。
“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其所追求的不再僅限于“真實事件”,而除了真實事件的“意義先行”之外,電影也有著屬于電影故事世界產生的價值和意義。:“以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由于敘事機制的精彩,時常會令人分辨不清,讓觀眾們深感認同的是更偏向于影片的事件重造,還是原來的故事本身”[12]也就是說,觀眾在“沉浸式”觀影中完成“二次認同”的時候,實際上有著對電影故事的自我認知。所以電影中的意義不再僅限于“真實事件”本身所帶來的意義,還包括參與電影完成的編劇、導演,演員以及接受者所領悟到的意義。而電影可能世界建構的效果,即情節藝術加工的效果,在于其劇本情節的環環相扣,而不再是僅立足于敘述的真實藍本,不論是雷雨天氣、喝酒鬧事的男人,還是幻想女兒生日的畫面,電影在前期敘述中皆有鋪墊。也就是說,《中國機長》在電影的敘述中雖然增加了多條線索,但基本上達到了劇情的連貫性,所以其構建的可能世界在電影藝術的范圍內也是成立的。
三、全知視角
視角,敘事者的觀察點,也就是視點,對電影來說,視點就是鏡頭。全知視角指置身于故事之外的人的第三人稱觀察、講述。全知視角不受時空的限制,可以在任意一點上觀察。此視角在電影中擁有更廣闊的環境勾勒和氛圍渲染的特點。
在電影《中國機長》中,大多時候都是一個全知全能故事之外的敘事者在觀察和敘事,這在電影核心事件中表現得極其明顯。在玻璃破裂脫落到安全降落的故事里,敘事者無所不在,不受限制,既觀察到突發情況中的“核心”事件,也觀察了“衛星”事件;既觀察主要人物,也不忘用幾個鏡頭刻畫次要人物。在駕駛艙里,展現了機長堅強的意志、過硬的專業素養和敏捷的反應能力。在客艙內,鏡頭展現了眾生百相:飛去見戰友的爺爺,回家的藏族母子,多要一份小菜的中年女人,在危急時刻告白的小伙,喝酒的中年男人等人物形象。站在事件外看平凡而真實的人,接近生活本身的平凡與復雜多樣的風貌,電影有了更多的人文情懷,也更容易獲得觀眾的認同感和同理心。飛機之外的視角,有塔臺、空管、醫療和飛行愛好者等等。運用全知視角,影片故事擁有了變化的敘述角度和豐富的敘述層面,展現一幅全局的畫面。觀眾成為了全知全能的人,這大大滿足了觀眾的好奇心,讓觀眾看到了機長、乘務員等航空人員的專業,中國民航后備保障系統的完善,也看到了在面對危難時,普通人的情況,展現復雜人性,進而到達呈現生活百態,感染觀眾的目的。
在《中國機長》這部電影中,影片帶來了情感參與的過程,這種參與性不僅是通過“真實”所帶來的,也是運用全知視角營造的。《中國機長》運用全知視角,透過其他視角的緊張,為這部電影營造了更多的刺激和緊張的氛圍。空中管制的呼叫,空中飛機不停地呼叫3U8633,氣象小組緊張的氣氛,塔臺緊急安排,醫療救護人員的“中國速度”等,無時無刻不在營造一種緊張的氛圍,讓觀眾也跟著這樣的氛圍緊張,仿佛所有的人都同步經歷著事件,期望飛機平安落地,明明是知道結局的事,但觀眾仿佛置身其中。對《中國機長》這部電影來說,正是敘事視角制造了觀影興趣,創造了懸念,渲染了氛圍,吸引觀眾“沉浸式”觀看,帶來了情感參與的過程。
《中國機長》通過真實原則建立了打動人心的基礎,用藝術加工的可能世界擴充、豐滿故事,突出英雄形象,再用敘事者不定視角多角度展現突發事件所牽扯的人物的真實處境,敘述了一個全知視角下完整清晰的緊急迫降的故事。電影雖有不足,但在滿足期待視野的同時帶來了陌生化效果,也不失為“真實事件”改編電影的一次創新。
參考文獻
[1]宋家玲.論電影敘事之當代生存狀態[J].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
[2]李顯杰.電影敘事學:理論和實例[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9.10.30-31
[3]彭晶晶.從新聞到電影:當前我國新聞改編電影現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0.37-38
[4]趙禹平.真人真事改編電影的“跨界敘述”分析[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9年07期
[5]汪萌.“真實事件改編”電影研究[J].電影文學,2016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