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內新冠肺炎防疫形勢趨于平穩,但屬于人員密集型社會服務的長期照護行業,防疫風險依然較高。記者走訪了多地多家養老機構發現,長時間封閉、嚴重收支失衡等問題導致大量養老機構難以為繼,老人生活質量堪憂。
只出不進,養老機構“撐不住”了? 政策要求,疫情期間各地老年日間照料中心全部關停,其中接受日間照料的老人一部分選擇回家由家人照看,一部分老人選擇隔離后回到養老機構,居家照護工作也全部停止。鶴童公益養老集團在京津共有7家日間照料中心,關停后每月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萬元。失去了進賬的同時,個別老人因為生病就醫后需在指定養老機構隔離14天,就選擇了定點機構繼續入住,不再回原來的養老院了。“往年我們都略有盈余,今年只能吃老本了,老本也快用完了。”天津勁松護養院院長李久茹說。
老年群體精神壓力持續加大? 不同于年輕人,老人們大多無法熟練使用手機,對疫情進展的最新消息了解得較為遲緩。許多住在養老機構的老人因隔離封閉、長時間不能與兒女親屬接觸、新冠肺炎老年患者死亡率較高等因素,產生了恐懼、自閉的心理。春節前從養老機構回家過年的老人也“不好過”。沒有了專業的護工,餐飲、護理都成了擺在家庭中的難題。不少老人在疫情期間與親屬發生過摩擦,情緒十分低落。
多渠道保障養老服務業平穩運行? 長期照護行業生存艱難,會為社會、家庭帶來一系列負面影響,應多措并舉幫助養老機構渡過難關,保障養老機構平穩有序運行。具體措施包括:進一步做好物資儲備工作;進一步制定和完善符合養老機構實際情況的醫保政策;協調降低養老機構的租賃成本;發放疫情特殊補貼。同時,社會力量、民間組織、心理救援機構也應根據當地疫情形勢,通過多種方式,將服務下沉至養老機構中,為老人減輕心理壓力以提高其生活質量。(摘自《半月談內部版》202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