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世界衛生組織(簡稱世衛組織)舉行西太平洋地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視頻會議,世衛組織官員特別稱贊中國分享疫情防控經驗。100多年前,中國東北地區曾出現大規模鼠疫,1911年4月,中國召開奉天(今沈陽)萬國鼠疫研究會,系統介紹抗擊鼠疫經驗,與會各國專家交流了各自研究成果。
大會籌辦
1910年秋季,一場罕見的致命性鼠疫暴發在中國東北省份,并經天津、北京及沿京漢鐵路線擴散到中國中部地區。受災最嚴重的地區是東北人口稠密的長春、哈爾濱和奉天,很多感染者是窮人,他們生活在衛生條件差的擁擠環境中。清政府任命伍連德為東三省防鼠疫全權總醫官,他通過隔離感染者和集中火葬病亡者等舉措控制住了疫情。疫情在1911年4月底被完全撲滅。一些報告估計有5萬人至6萬人死亡,感染后死亡率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這場疫情預示著中國的“衛生覺醒”,西方控制傳染病的方法被采用。清政府決定召開一場國際會議,分享中國抗疫經驗并向其他國家學習防疫知識。東三省總督錫良奏請朝廷,希望在奉天召開國際大會,請各國選派專家到會,共商防疫大計。清廷很支持這一提議,攝政王載灃召開御前會議商討如何籌辦,會議決定,一邊照會世界各國,一邊派遣外務部右丞施肇基攜帶4萬兩現銀前往奉天,會同錫良辦好這場國際大會。
經過實地考察和多次商討,會議地點定在奉天小河沿惠工公司陳列室內,各國與會代表住處定在城內飯店。各國接到清政府邀請函后,很快回電響應,予以支持。
分享經驗
1911年4月3日,奉天萬國鼠疫研究會正式開幕,來自英國、美國、俄國、德國、法國、意大利、荷蘭、日本、墨西哥等國家的34位正式代表到會,伍連德擔任會議主席。此外,錫良和施肇基等官員以及一些國家駐華使節等也列席會議。這是首次在中國舉行的國際科學會議,中國科學家由此確立了在國際科學界的地位。
會議一開始,施肇基代表中國政府介紹了這場鼠疫的來龍去脈,他提出了人類面對鼠疫疫情時需要解決的10個主要難題,希望各國專家群策群力,一道解決。4 月3 日下午,在伍連德主持下,與會各國代表決定此次大會將探討23 項議題, 包括瘟疫傳染起源、交通運輸對瘟疫傳播的影響、瘟疫與動物關系和瘟疫后的城鎮防疫舉措等。
在會議討論期間,中國代表介紹了抗疫成功經驗:中國在疫情最嚴重關頭設立山海關檢驗所,凡是從東北進入關內的旅客都要在山海關停留5天觀察身體狀況,疫情面前沒有人擁有特權,就連欽差大臣進入關內也需觀察5天才放行;一度斷絕關內與東北的鐵路交通,防止疫情大規模蔓延到關內;關閉學校等公共聚集場所;按照檢疫原則對感染者和疑似感染者進行隔離;對疫區進行消毒等。
大會聚焦于今后如何防止鼠疫大規模流行。在中國經驗的基礎上,專家們經過多次辯論達成共識,感染者所住房屋不必燒毀,只需必要的消毒和陽光照射即可。大會最后還探討了東北疫區大豆、糧食以及皮貨出口防疫規則問題,最終確定,這些商品并不會傳染鼠疫,所以沒有必要銷毀。大會即將結束之際,各國代表研究的成果被編撰成防疫法規叢書,以備未來鼠疫再度發生時抗疫指導之用。
影響深遠
4月28日下午,奉天萬國鼠疫研究會圓滿閉幕。
不久,根據奉天萬國鼠疫研究會建議,北京設立京師防疫事務總局。中華民國成立后,以伍連德為首的東三省防疫事務總管理處成立,這個機構通過“插圖信、燈籠示范和流行小冊子”來宣傳衛生知識,推進公眾健康。稍后,民國總統授權將人類解剖合法化,這比清末允許火化邁出更大步子。
作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國際學術會議,奉天萬國鼠疫研究會推進了世界范圍內的抗疫合作與信息共享。
(摘自《環球時報》 劉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