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響,很多市民中斷了以往連續性的鍛煉,特別是老年人,減少了不必要的外出。隨著疫情好轉,在春日陽光的召喚下,很多人開始投入大自然的懷抱,享受久違的出汗感覺。
“好久沒運動了,前幾天外出運動一天后,好幾天雙腿疼得上下樓都困難。”康奶奶有些后悔,那天運動過頭了。對此,醫生提醒,由于長時間居家,運動量減少,不論男女老少,身體機能都可能發生或多或少的變化。運動鍛煉一定要量力而行、循序漸進,如果抱著想把前幾個月欠下的功課補回來的想法進行“報復性”鍛煉,過早過急地開展超出能力的運動將適得其反。
“長期不運動會導致骨量丟失,同時可能引發或加重骨質疏松,骨質疏松的患者會感到乏力,腰背容易疼痛,甚至全身骨痛。跌倒、摔落時,更容易發生骨折。嚴重骨質疏松還會導致身體出現駝背等變形情況。”某醫院老年病科副主任醫師王艷姣提醒,老年人如果不方便出門,可以選擇一些適合在家開展的運動,量力而行、循序漸進。
宅居已久的老年人該如何運動鍛煉?醫生建議,對于有慢性基礎性疾病的老年人,可盡量在室內開展一些太極拳、原地踏步走等低強度運動。“每天活動時間30分鐘左右,一周5次。”在運動過程中,要注意保持平衡,謹防出現跌倒、扭傷的情況。運動效果以運動結束后心情舒暢、身體感覺到很舒服的狀態為宜,若出現心慌、出冷汗等不適的情況需立即停止。此外,有慢性基礎性疾病的老年人若外出鍛煉,建議在家人或親友的陪同下進行。
年輕人在鍛煉時,有氧運動和抗阻鍛煉是較好的運動形式,可以選擇從中低強度的有氧運動開始,如散步、慢跑、騎自行車以及全身肌肉參與的健身操等。也可以選擇娛樂性球類運動,如乒乓球、羽毛球等。剛開始時運動時間建議在30至40分鐘,低強度運動持續時間可適度延長。鍛煉一段時間后,根據自身狀況可逐漸增加強度和運動時間,要注意量力而行。如果在運動過程中或運動后出現關節紅腫、嚴重疼痛、頭暈、冷汗、手抖的現象,就需要立即停止運動進行休息,并觀察自身情況是否好轉,若情況有更嚴重的趨勢則需要前往醫院就診。
運動時間不宜過早也不宜過晚,空腹和飽餐后不宜運動,餐后2小時是比較理想的運動時間。先進行有氧運動再過渡到力量訓練并且注重柔韌性的訓練。運動前熱身5至10分鐘,從而喚醒整個機能,提高訓練效率,防止損傷。
(摘自《惠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