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去的這個春天,40多歲的燈飾照明企業負責人王東陽,猶如坐在了過山車上。
春節剛過,國外的客商紛紛打電話詢問:中國疫情怎么樣?能保證出貨嗎?當時外地工人陸續返回,生產逐漸步入正軌。
從2月下旬到3月初,隨著國內疫情形勢好轉,海外客戶紛紛追加訂單。王東陽在工廠外掛出“大量招工”的牌子,憧憬著今年的好行情。
但到了3月中旬,市場急轉直下。先是歐洲客戶,接著是非洲、中東客戶,陸續要求暫停、推遲,甚至取消訂單。“我們經歷過2008年金融危機,也遇上了中美貿易摩擦,但市場出現這樣急劇的變化,還是第一次。”憂心忡忡的王東陽說。
被稱為“中國燈飾之都”的廣東省中山市古鎮,面積不足50平方公里,卻集聚著近2萬家燈飾照明企業,帶動上下游從業人員50多萬人,在國內燈飾市場占有率約70%。
國內外疫情輪番沖擊,正在經受“生死大考”的古鎮燈企,成為中小微企業生存狀況的縮影。
從業30多年的華藝燈飾國際館總經理區洪盛說,產業鏈一環扣一環,生產端是復工了,不敢飽和生產,怕造成庫存積壓。
王東陽原計劃將員工數量擴充至800人,但目前只能維持在400人左右。王東陽說,企業一直是按照訂單生產的,產品基本不會積壓。但這次幾百萬元的貨做好了,又不能出貨,庫存壓力凸顯。
從未貸過款的王東陽,最近向銀行申請了一筆2000萬元的信用貸款,但能否批下來還是未知數。在古鎮,像王東陽這樣的企業已算好的。對于出口市場單一、只有一兩個客戶的小企業來說,情況更糟。
“少虧當賺”成為不少企業今年的目標。
“活下來是最重要的。”儒思燈飾銷售經理楊唯偉說,公司正在努力給經銷商讓利,“我們在全國有幾十家專賣店,讓經銷商活下來,企業就有希望。只要有訂單,不管賺不賺錢,先做下來再說。”
危機之下亦有商機顯現。一些企業敏銳地捕捉到新的商業機會,并迅速調整產品結構和經營策略。
疫情暴發后,華藝照明緊急啟動了紫外殺毒燈的研發和生產,2月開始在實體店和線上全線推廣,銷售異常火爆。
疫情帶來的行業危機,如大浪淘沙,優勝劣汰在所難免,但產業鏈優勢仍在。業內人士呼吁,政府和企業攜手,長短期政策結合。在減負救急基礎上,立足產業關鍵點,加大轉型升級引導力度,帶動行業涅槃重生。
(據新華社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