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愛萍

“你是我心中一顆脆弱的幼芽,我以誠心感化你,我以精心培育你。”這是我校一位年輕班主任在關愛特殊群體學生交流會上的一句話。是的,對待特殊群體的學生,教師就像農民對待剛剛出土的小苗,不管是什么原因、長成什么模樣,都不會輕言放棄,總是充滿耐心和信心。其實,對特殊群體學生的教育,就是教師用誠心與精心構成的一份特殊的愛,這份特殊的愛要送給特別的“你”。
所謂特殊,是與一般不一樣,或優或差。而在學校教育中,我們關注的特殊往往指后者,因為他們常常是產生矛盾的主體。為了使工作有的放矢、科學有效,我校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參考《小學生心理健康量表》中對異常學生的分類標準,重新設定了《復華小學特殊群體及個體學生調查匯總表》如下五個類別,進行第一手基礎情況的了解。
通過這個表格,我們不難看出以下幾個特點:
1.隨著年級的升高,知識的加深,學習困難的學生在增加,繼而會影響這類學生的持續發展;
2.后三項問題存在的比例遠遠高于單親和貧困,說明單親和貧困不是我校特殊學生存在的主要原因;
3.追蹤主要矛盾,后三項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而出現學習困難的現象多數是由于習慣不好或者注意力缺損障礙造成的。
經過以上的基礎調查和初步的原因分析,我們把解決特殊學生問題的主要目標集中在習慣不良和注意力缺損障礙兩方面,試圖通過對主要問題集中火力的突破,帶動特殊學生群體的變化,緩解由此引發的師生矛盾、家校矛盾。
一、我以誠心感化你,師德是最有力的武器
習慣養成教育是我校的辦學特色,多年來,我們已逐步形成一套比較科學的習慣養成教育體系,復華的學生都不同程度地從中受益。但相對習慣不良的特殊學生也依然不少,通過走訪發現,他們的不良習慣受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但最主要的,比較共性的源自于家庭。家庭教育的烙印深深地刻在學生的身上,很難矯正,好不容易進步的一點點,往往還會出現2>5的現象。
怎么辦?對職業的敬意告訴我們,方法總比困難多。把專家請進來,理念更新,技能指導;把身邊榜樣豎起來,魅力教師評選,首席教師命名,四有好老師宣講;好方法研究起來,市級掛牌“李玉倩名班主任工作室”對教師提出的34個問題,先行研究,總結方法,全面推廣;幫扶對子結起來,年輕班主任與名優班主任結對,黨員教師與特殊學生結對,主管領導與特殊班級結對。在學校一步一步地推動下,老師慢慢地有了巧思妙招,于是,特殊的群體享有了特定的方法,特別的學生得到了別樣的關愛。
其實,特殊學生往往需要老師付出雙倍的愛,給他,更是給他的家庭。
我校有一個家庭情況極其特殊的學生,父母都為高知的獨生子女,可以說是高智商、低情商、生活的“低能兒”,沒有基本的生活能力。幾年前,照顧他們生活起居的祖父母相繼去世,父母婚姻破裂,父親獨自帶孩子,無法正常生活。老師家訪還沒進門就能聞到家里刺鼻的狗尿味。生活的不如意使得家長用仇視的心態面對所有人、所有事。這樣家庭走出的學生自然也就沒有起碼的好習慣。年輕的班主任老師在深入了解了這個學生的家庭生活狀態以后,為了幫助學生養成按時起床上學的習慣,每天清晨由班主任老師為他準備早餐,做各種各樣每美味可口的早餐吸引他。老師出門前打電話提醒家長起床,及時送學生來學校,每天晚上老師再看著他,幫助他養成按時完成作業的習慣,時常電話通知學生父親來學校接孩子并給這個父親也準備晚餐。為了幫助這個學生養成好的用品管理習慣,老師想方設法監督他、鼓勵他;為了教會他與他人相處,班主任冒著風險讓自己的孩子從臨班過來陪著有暴力傾向的他做游戲……點點滴滴的愛數不清,這一做就做了近兩年。班主任說,做老師的要有一顆悲憫之心,每一個特殊學生和家長的背后,可能都有著不為人知的辛酸和苦澀,只要你不計回報,無怨無悔地付出愛心,對方總是會感受到來自于學校和老師的善意,總有一天會有變化的。是的,如今老師的大愛得到了家長的認同,也讓全班家長感同身受,贊不絕口。于是,這個學生及家長,做人做事都在改變著,一同成長著。
面對習慣不良的特殊家庭,老師堅定的信念,高尚的師德就是最有力的武器。
二、我以精心培育你,專業是最神奇的辦法
在一個崇尚學習的現代社會,注意力缺損幾乎可以說是學習的頭號殺手。據學校每年給一年級學生做的心理測評統計,大約有5%~10%的小學生具有這一障礙。也就是說每個班的老師都可能面對2到3個這樣的兒童。他們的行為沖動、不可遏制的多動和注意力集中困難將會使教師的許多努力化為烏有,而且也會使整個班級的課堂秩序大為惡化。
從科學的角度認識它,人類對于此種腦功能缺陷的了解還只是皮毛,對于此障礙的矯正更是處于初級階段(從德國醫生霍夫曼報告的第一例多動癥開始,人類對注意力的認識不過100年,而真正引起人們普遍關注注意力缺損障礙才剛剛30多年)。因此,如何充分發揮專業渠道作用,幫助班主任教師和家長正確認識,平和接納,積極輔助這樣的學生,成為學校的首要任務。
首先面向全體,學校請專家做講座,對教師和家長做培訓,提高對此癥狀的認識,學習掌握相應的訓練方法;在五年級開設心理課程,在學生生理心理變化的關鍵期適時干預;利用校本課程時間,引進注意力訓練,腦思維開發課程,從正面引導;其次面向個體,學校全天開放心理咨詢室,學生及家長可隨時預約做沙盤輔導;每天清晨,專職心理咨詢師會為有需求的學生進行專項的注意力訓練……用這些措施使家長和教師提高認識,平和心態,用專業的方法積極改變。
比如,2019年3月份剛剛開學,心理咨詢室接待了二年級的一個學生家長。她先是講述了孩子的種種劣行以及自己做的種種不見效果的努力,然后向國家心理咨詢師林森老師求助。林老師為學生做了心理測評,測評發現學生確實有注意力障礙的問題,但是還達不到家長所描述的嚴重程度,之所以變得如此嚴重,只是因為注意力障礙與家長的教育不當交互作用造成的。解決這樣的問題先要改善親子關系,家長要明白孩子不是不想做,是病情讓他做不到注意力集中,家長的認同與接納是改變的基礎。其次給予科學正確的心理訓練,及時干預。比如可以通過舒爾特方格,進行視覺追蹤注意力訓練;通過懸肘打點,進行小肌肉穩定性注意力訓練;通過指讀倒背,進行視覺聽覺記憶綜合注意力訓練等。針對這個學生,林老師建議先做舒爾特注意力視覺追蹤訓練。這位家長接受了林老師的建議并一直堅持在家里領著學生訓練,經過一個假期的努力,開學初再次測評,學生在視覺追蹤注意力方面提高了近百分之四十。這大大增強了母子繼續努力改變的信心。其實,林老師每學期都會用這些方法幫助40~50名學生,會給其中程度較重的學生持續多次進行訓練,都有較好的效果。現在好多班主任老師也在林老師指導下嘗試對這類特殊學生進行幫助。
“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這句醫生的名言正適合患有注意力缺損障礙的學生,其實這種癥狀是很難被治愈的,做教師的就是要正視事實,悅納學生,持續不斷地去撫慰、幫助、改善,用專業的方法、精心的付出創設和諧的師生關系,給特殊學生及其家庭帶來希望。
關注特殊群體學生,還有許多有效的渠道,構建家校合力機制,進行課堂零起點教學研究,利用好課后服務陣地,借助校本課程開發等等。只要我們有心、用心,就能把那一個特別的“你”努力培育成最好的“你”,為和諧社會的打造盡教師該盡的一份力。
編輯/魏繼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