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當前,越來越多人重視我國國民身體素質的提高,提倡從初中學生的體育教育著手,改變多年來面臨的健康問題,大力推動陽光體育和素質教育工作的開展,于是體育傳統學校、體育特色學校應運而生。文章結合多年的研究與實踐,探討體育傳統與特色學校初中學生身體素質的對比,以供參考。
關鍵詞:體育傳統;特色學校;中學生;身體素質
伴隨人們對健康問題的重視,在多年來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基礎上,我國教育部、體育總局也出臺了如《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切實提高學生健康素質的意見》等文件,全力支持學校的體育教育工作,為全面提高學生身體素質作保障。為了響應國家號召,各地初中院校紛紛以體育特色學校、體育傳統學校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力求提高學生身體素質,但卻存在如形式單一、效果不佳的問題,影響學生的均衡發展。對體育傳統學校和特色學校學生素質培養成效進行對比和總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 體育傳統學校與體育特色學校簡述
體育傳統學校指的是中學體育課程中,在其常規的、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一兩個體育項目基礎上,以提高技術水平為目的,營造一定的校園文化,促進學生形成體育意識。體育特色學校則是指結合學校的特色,在完成體育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形成與特色有關的獨特、穩定且個性化風格的體系,從而確保學生的身體素質得到提高。我國實施素質教育多年,越來越多人重視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和體育技能的增強。身體素質是中學生體育活動過程中所表現的一種能力,在各個器官綜合功能發揮的基礎上,形成一種神經系統的協調能力,其內涵包括有耐力素質、速度素質、力量素質以及柔韌性等等,能夠評價學生的體質,反映其運動機能水平與鍛煉水平。在面向初中生開展的體育教育教學工作中,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就是要堅持安全、科學和有效的原則,對學生力量、耐力、柔韌性、靈敏度等方面的素質進行培訓,得以提高。
二、 對初中生身體素質產生影響的因素分析
眾所周知,全面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已成為關乎社會發展、國家未來發展的重大任務,也成為衡量國家綜合發展的指標。影響初中學生身體素質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 家庭因素。初中生受到家庭的影響巨大,家庭作為教育學生的第一所學校,本應成為培養學生身體素質的重要因素,但由于當前人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生活水平提高,部分父母過分寵愛孩子,導致學生在營養攝入與應有運動方面的比例不對等,上肢力量、下肢力量甚至核心力量嚴重不足,不但會影響學生骨骼與器官的發展,還會降低學生的身體素質。2. 學校因素。由于長時間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一些初中學校在學生培育工作中過度重視文化科目的教學,忽略體育鍛煉。有研究結果顯示,14~15歲的學生處于抑制轉換和興奮轉換最好的發展階段,也是靈敏素質提高最顯著的階段,是養成終身運動意識的重要時期,但縱觀當前我國初中所開展的體育教學活動,設置的課程單一、開展的活動古板,難以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和學習興趣,嚴重影響學生身體素質的發展。3. 國家因素。有報告指出,我國近些年中小學生的身體素質均呈現持續下降的總趨勢,盡管國家出臺了《小學生體育合格標準》《國家體育鍛煉標準》等體育制度,但具體的落實卻不盡如人意,部分體育教學工作得不到重視,問題難以解決,還有一些學校提供給學生的體育器材很少,組織的體育活動較少,校園內毫無體育運動生機,學生沒能養成鍛煉的意識,必然無法提高身體素質和體育能力。
三、 體育傳統與特色學校初中學生身體素質的比較研究
(一)組內調查比較
以某一校七~九年級學生的實測成績,從男女生平均值對比、力量素質、柔韌性素質對比進行組內的調查分析和比較總結。
在上述實測的數據中發現,初中學生身體素質情況與其具體的發育期有一定關系,該校七年級至八年級的學生年齡階段在14~16歲范圍,處于迅速發展階段,且有明顯的遞增趨勢。其中,力量是反映人體質量和加速度的乘積,學生的力量大,加速度也更快,運動加快,學生神經系統抑制轉換和興奮轉換的持續時間會發生變化,如果神經沖動傳遞速度快,那么肌肉的舒張與收縮的轉換也會加快。鑒于初中學生軟骨偏后,韌帶有著較強的伸展性,關節的運動幅度比成人還要大,所以在這個階段發展學生的柔韌性,課堂上設置充分拉伸活動的環節非常重要。初中學生處于身體發育的重要時期,通常情況下各個素質都即將進入或正式進入增長高峰期,其中速度素質中男女生的黃金發展階段都是在初中時期,這個階段要增加速度和肌肉收縮的程度,這個階段學生最大力量值和相對力量值都會增加,適合進行力量訓練。骨骼系統也進入快速增長的環節,上肢與下肢管狀骨發育特別快,其含有的有機物高于成年人,不容易出現骨折變形的問題。而骨骼的柔性、彈性和可塑性非常強,需要抓住這階段學生的柔韌性訓練良期,發展柔韌性能力。
就該調查學校的實情來看,該學校由于環境和資金資源上受限制,屬于體育傳統學校,但學校也秉承“一切發展為了學生”的理念,為初中學生構建和諧的學習環境,長達20年的合校發展下對學生的身體素質發展較為重視。學校有籃球、繩類的器材可供學生選擇,每日早間與課間都安排做操活動,且每年均舉行校運會。體育課程的安排上,每周設置三堂體育課,安排兩名以上體育教師代課,避免放羊式的教學方式,嚴格根據體育教學大綱合理開展教學工作。課堂上為了釋放學生的本性,組建兩三種運動項目的隊伍,確保學生盡情玩耍,寓教于樂。操場多以跑步運動為主,也開展跳繩或籃球比賽的輔助性活動,形成一種多能的運動氛圍。
(二)組間調查比較
該校與A學校七年級學生身體素質實測值比較
從上表的對比可知,A學校在握力、立定跳遠、仰臥起坐、20m節奏往返跑項目上七年級學生的成績明顯好于所調查研究的學校,也就是上肢、腰腹肌的力量素質、柔韌素質、靈敏素質成績更好。鑒于A學校為特色學校,對比兩者實測值差異的區別和因素具有合理性與可操作性。
與該校對比,A學校在鍛煉內容和形式上均有明顯的區別,體現了特色學校的特征,如每周設置四節體育課程,學生放學后根據愛好選擇一小時以上的專項訓練,如蹲跳、跳繩等針對下肢的訓練、立臥撐等針對上肢的訓練以及柔韌素質訓練,課間操增設了跳繩操。課間十分鐘學生可自行進行活動,以球類、跳繩為主。調查發現,A學校學生最喜歡的項目中排列前三的分別為跑步、跳繩和乒乓球。而自國務院頒布《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后,學校將學生每天鍛煉的時間強制性增加到一小時以上。
四、 總結
綜上所述,體育傳統學校與特色學校在辦學理念、體育教育重視程度和實施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對初中學生身體素質的提升效果也有所不同。傳統體育學校由于受到環境條件等多因素影響,學生身體素質提升的趨勢呈現山峰式,而特色學校對學生的培養則建立在學校特色和學生興趣愛好基礎上,整合不同階段的發展特點,通常呈現階梯式的提升趨勢。體育傳統學校多以“一專”或“兩專”為主進行學習訓練,而特色學校則遵循“多能”原則,均有各自的長處,也因此學生體現于鍛煉強度、鍛煉形式、選擇項目、身體素質的情況各有不同,產生差異,但多能則為學生提供更多選擇性,有助于激發學生體育學習熱情。另外,一專訓練也能強調學生不同身體部位的鍛煉,側重靜力性訓練,特色學校則更合理安排時間與強度,強調多樣化與多變化,能夠促進學生各肌肉群均衡性發展,還能及時調整,結合學生較弱項目進行針對性訓練。
參考文獻:
[1]徐斌.淺析初中體育培養學生身體素質的思考[J].速讀旬刊,2018(11):56-57.
[2]呂軍超.小學體育與德育的滲透教育淺述[J].課程教育研究,2018,7(20):91-92.
[3]唐宜峰.傳統中學體育教學與新課標下中學體育教學的比較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4(S1):159-160.
[4]畢曉光.淺談創建體育特色學校,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發展[J].神州:上旬刊,2019(16):103.
[5]馮涼.開展快樂教學,實施體育素質教育:淺析小學體育快樂教育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6(15):131-133.
作者簡介:
潘同福,甘肅省白銀市,甘肅省會寧縣太平店鎮太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