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e學習”是數字化學習、網絡學習和電子化學習等意思,強調通過應用信息科技和互聯網技術進行教學內容傳播和快速學習,是未來教育的趨勢。“e學習”以學生為主體,以個人電子終端為載體,優化了學生的學習行為和教師的教學行為。文章論述了高中生物學e學習的意義、探索、實踐、問題與對策,對高中生物學教學模式改革和提高教學效果具有一定重要意義。
關鍵詞:“e學習”;生物學;教學模式;信息技術
“e學習”就是數字化學習、網絡學習和電子化學習等意思,是以改革傳統的教學方式為出發點的,與網絡、教育、教學相關的新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模式。教與學的互動是e學習與傳統教學最大的區別。“e學習”以學生為主體,以個人電子終端為載體,優化了學生的學習行為和教師的教學行為。現階段國內外主要將“e學習”應用在考試輔導、學歷教育和職業認證等方面,但其在教育技術中的應用時間并不長,在基礎教育階段“e學習”的研究與推廣尚在起始階段。為落實中長期教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和國家教育部《教育現代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進一步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促進中小學教學模式與學習方式的轉變,我國各級教育部門和很多學校都啟動了基礎教育數字化學習。文章報道江蘇省鎮江一中生物課堂E學習的探索、實踐、問題與對策。
一、 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開展“e學習”的意義
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開展“e學習”具有下列重要意義:(1)有利于打破時間和空間對課堂教學的限制,全方位鋪展生物教學。利用數字技術為載體來生成教學目標的“e學習”,最大的特征就是打破了時空對課堂教學的限制,只要在有網絡的狀態下,學生都可以隨時隨地的學習,使得學生的學習變得自由靈活。(2)有利于改變教師的主導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e學習”的選擇權很大部分在于學生而不是教師,不同學習需求、學習能力和知識儲備的學生完全可以依據自身的學習情況,自主安排學習的場所與時間,從大量的資源中選擇適合自己的內容來完成相關知識的學習,這樣學生學習的有效性就能大大提高。總的來說,“e學習”不僅可充分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還能確保國家課程和統編教材的有效落實。(3)有利于資源全面共享,確保不同層次學生能各取所需。高中生物教學中大力推廣并開展“e學習”,各校的數字化學習資源都可以通過建立的“e學習”平臺上傳并共享,這樣就能構成全市全省全國甚至全球共享的學習資源,其無限的開放性可以讓學習變得無限自由與靈活,甚至還能形成跨越國界的網上學校與虛擬課堂,確保各個學生均能在眾多的資源中各取所需,完成學習。(4)有利于課堂的無限延伸,開發行之有效的校本課程資源。21世紀中國教育的培養目標是構建一個開放的、充滿生機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礎教育課程體系。而踐行該目標行之有效的途徑莫過于開設具有學校特色的、能充分發揚學生個性,激發學生興趣,并且與現實生活密切聯系的校本化課程。“e學習”全球共享的豐富資源,還為教材的開發應用與校本課程開設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條件,教師可以結合課程的需要,通過各種搜索引擎,快速找到所需要的信息,拓寬教材的知識面,將課堂無限延伸到課后,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5)有利于生成多元化的評價方式。當“e學習”充分走進高中生物課堂后,能打破常規的以練習試題、試卷考核為主的常規評價方式,學生通過“e學習”平臺可以對教師提供的學習資源進行評價,促進教師更有針對性地修改完善學習資源;教師也可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開展及時評價并通過平臺反饋評價結果,從而促進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深入學習。(6)有利于進一步走向blended learning。傳統的教學形式有兩個基本要素,一個是進行大規模知識傳遞的班級教育形式,另一個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授課形式,“e學習”模式突破了傳統教育的時空限制,使得學習的過程也變得更為靈活。blended learning即混合學習,它是將傳統的課堂學習和“e學習”的優勢相互結合后所形成的一種全新的、更上一個臺階的學習方式。
二、 “e學習”教學模式探索
我校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問題導學,結合問題導學的傳統教學模式和國內現有的常見的“e學習”模式,將我們學校的“e學習”模式定義為以問題導學為核心的“e學習”模型,核心要素就是要開展以問題為主線、以小組合作探究活動為解決問題的推手、以網絡為解決問題的媒介、以即時評價為手段的有效教學。具體體現在下列三個方面:課前,教師擬訂一份課前問題導學案,并上傳至“e學習”平臺。其中,導學案包含學習的主題、學習目的和通過學習能解決的問題、由學習的主題分解成的問題串、學生完成自學的方式及嘗試提出新問題、教師借助多種網絡交流工具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在線指導和即時掌握學生的動態。課中,①以課前導學案為新課抓手,學生以網絡學習小組為單位,匯報課前導學案問題的解決情況及生成的有關學習主題的新問題。②成立課堂問題探究小組,小組成員相互協作,借助網絡媒體素材(文字、PPT、圖片、視頻、表格等)、實驗操作、模型構建等組間互答疑難問題,教師及時提點或者提供解決問題的思路由學生組內探究后自主生成答案。③重點問題探究完成后,教師歸納學習主題中的重難點,學生嘗試自主構建學習主題知識框架,將學習內容系統化。④教師通過“e學習”發布學習評價,學習評價可以是依據學習主題需要制定的配套選擇題專項練習,可以是實驗設計、調查報告等等,學生可以當堂訓練,自我測試后上傳教師即時評價,收獲當堂反饋評價結果;學生也可以通過課后的繼續學習形成學習主題的自然延伸,充分拓展知識面,從學會升華到會學。課后,①將學生課堂學習表現及練習情況等進行評定,生成相關文字或數據分析,根據學生個體差異進行補償性教學;②學生利用“e學習”及網絡完成后續“反芻”學習。
三、 “e學習”教學實踐
“e學習”模式下的生物課堂教學,學生的“學”是模式中最關鍵的環節,但如何指導學生更加有效的學卻是教師必須把握住的要點。“e學習”的教學平臺,需要教師的精心的搭建和引導。在“e學習”背景下的教學,教師必須要高瞻遠矚、立足教育的最終目標,重新審視課程標準及教學要求,對學科的把握要做到胸中有丘壑,腦中有宏圖,手中有辦法,要幫助學生在切實完成教材內容學習的同時,引導他們主動參與探究過程,逐步培養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合作與交流的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因此,基于“e學習”下的新型課堂,教師的首要任務是必須設計并建立一個高效率的適合于“e學習”的教學設計模式,推動“e學習”的順利開展,促進課堂效率的有序提高。教學設計主要是以促進學習者的學習為根本目的,運用系統方法,將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等的原理轉換成對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和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等環節進行具體計劃、創設有效的教與學的“過程”或“程序”。“e學習”背景下的教學設計,應該更加注重“為什么學”“學什么”和“如何學”的指導。其設計內容主要包括學習目標分析、學習過程、課堂教學實施措施、學習效果的評價體系、由分析評價結果而形成優化的教學方案等。在“e學習”的實踐過程中,首先,做好“e學習”準備工作,包括硬軟件準備、師生自我準備和學習資源準備。其次,“E學習”模式是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要求將課程理念落實到生物課堂教育的新興的教學模式之一。
(一)“e學習”網絡資源包和問題導學實驗活動單準備
通過本實驗的開設,預期達成的學習目標有三個:①利用網絡媒體素材,通過自學和實驗操作,學會有絲分裂臨時裝片的制作方法;②結合實驗的結果,通過對資料的分析,說出有絲分裂各個時期的特征;③在教材實驗的指導下,進行延伸性探究,分析不同條件對實驗結果的影響。
(二)課前實驗指導
教師利用平臺或QQ等與學生進行交流,學生自由成立實驗探究小組,研究實驗探究課題并初步設計實驗,生成實驗步驟并上傳至平臺進行交流。
(三)實驗與學習目標達成,具體流程見圖1。
(四)學習效果評價
本節實驗課結束后,教師在平臺上布置課后任務,繪制植物細胞有絲分裂過程各時期示意圖。試點班級學生90%以上均能結合課堂實驗觀察繪制出有絲分裂過程示意圖,統計結果見表1。
四、 “e學習”實踐的效果
通過生物課堂“e學習”教學實踐,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凸顯了學生主體地位,轉換了教師角色,注重了搭建與引導,能夠及時有效評價教與學的效果,能夠提高學生選修生物的比例及其階段性考試成績。
五、 “e學習”問題與解決對策
“e學習”教學實踐取得了可喜效果,但是,還存在著硬軟件資源不能滿足所有學生需求、平臺資源的共享面不夠大、評價方式不夠完善等方面的不足。今后,要針對這些問題與不足,采取有效借助數字化技術和一線教師的支持、進一步完善豐富“e學習”的資源、激發學習者主動學習的內驅力與建立行之有效的學習管理體系等對策,使“e學習”定會成為一種行之有效的、被普遍接受運用的教學和學習模式,促進教育事業發展進步。
參考文獻:
[1]朱建燕,于智勇.E學習為生物教學增亮點[J].中學生物教學,2015(5):16-17.
[2]田世生,傅鋼善.BlEndEd LEarning初步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04(7):7-11.
[3]謝利民.教學設計應用指導[M].上海:華東大學出版社,2007.
[4]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
黃家麗,江蘇省鎮江市,江蘇省鎮江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