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天宇 凌馨

2020年4月29日,浙江臺州市一家藥企的員工正在生產藥品。圖/中新
7月11日,蘇州工業園區一個現場論壇,聽眾排到了會場門外。
前一日,一家眼科藥物研發公司登陸港股,開盤后漲幅一度超過150%,這馬上成為很多人在這個“新藥項目投融資與交易合作”論壇演講中,主動談起的話題。
“現在美國比較容易融資的,就是治療新冠病毒的產品。我有一個美國朋友,把以往產品改換一下門面,立刻進入新冠病毒領域,融資只花了一天,錢立刻到位,現在非常火。”方恩醫藥董事長張丹在會議現場說。
新冠疫情余波未平,在同寫意新藥英才俱樂部和中國食品藥品企業質量安全促進會主辦、《財經》戰略合作的“第二屆全球生物醫藥前沿技術與政策法規大會”上,可以看出無論在中國還是海外,投資者都將醫療健康視之為一個難得的機遇。
君聯資本董事總經理洪坦4月之前待在北京時,大部分時間在線上跟企業交流。他那時還是有一點忐忑,不清楚有沒有信心繼續去做這個投資,也不知道被投企業現金流的狀態。
等到5月,洪坦到了上海,馬上感受到和線上會議完全不同的場景:一級市場變得異常火熱,投資節奏在加快。“這是讓我非常驚訝的地方。”洪坦說,疫情對行業甚至是投資,也不完全是負面的,尤其對生物醫藥行業來講,給全民做了一次健康教育。
基石藥業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江寧軍明顯感受到投資者更認可公司了。“我們對醫藥行業充滿信心。”江寧軍告訴《財經》記者,即便在疫情中,生物醫藥領域仍是極具潛力的朝陽產業。
從整個恒生醫藥板塊來看,2020年一季度,恒生醫藥板塊的指數(恒生醫療保健指數)表現明顯高于恒生大盤指數。在其他行業的指數有所下降的情況下,醫療健康行業表現較好,赴港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也是熱情不減。
“生物醫藥行業吸引了資本的注意力。大家發現做這個行業是具備抗周期屬性的,而且有很大的空間,持續增長。”國信醫藥董事長陳永清對《財經》記者說。
盡管新冠疫情給全球經濟和資本市場帶來沖擊,港股的生物醫藥板塊仍顯示出韌性。生物醫藥受到投資者青睞,被視作風口。
陳永清所在的國信醫藥是一家CRO公司,幫助藥企做臨床研究,今年明顯比往年有更多的投資機構前來接洽,其中不乏大投行的身影。“差不多每兩周就會見一批投資人。”陳永清透露,公司今年計劃進行一輪融資,目前投資人溝通及盡職調查已基本完成,基本鎖定了本輪融資的投資人。
陳永清說,投資人首先看好的是行業的發展前景,因此對于CRO行業關注度很高。
進入7月,港股迎來生物藥企業上市,仍受投資者熱捧。7月10日,有7家公司同時在港交所掛牌上市,其中包括眼科藥物研發公司歐康維視生物(1477.HK)、從事細胞免疫治療的永泰生物(6978.HK)。當日,歐康維視生物較發行價上漲超過150%,永泰生物較發行價漲幅逾40%。
“就整個行業而言,疫情對于生物醫藥行業并未造成負面影響。”江寧軍告訴《財經》記者,醫療行業尤其是創新的生物醫療技術,在疫情中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在這一背景下,醫藥行業IPO更為活躍,行業整體估值水平不斷提升,身處其中的企業也在受益。
在港股掛牌上市后,這些公司開始感受到融資上帶來的優勢。康寧杰瑞創始人、董事長徐霆告訴《財經》記者,上市顯然帶來了資金量。江寧軍也持同樣的看法,認為二級市場募資比較容易,可以讓公司的運轉更加靈活,而且借助于港股的平臺,外界更愿意認可公眾公司的規范性。
在江寧軍看來,新冠肺炎疫情事實上也提高了整個社會對于醫療健康的重視,各家醫藥企業由此加快了研發和商業化的步伐。
蘇州工業園區,被公認為國內最具創新活力的生物醫藥產業集聚區。“2月10日園區一些企業第一批陸續啟動,在2月中下旬的時候就百分之百復工了。”蘇州工作園區投資促進局有限公司副總裁肖雪說,當時的復工,意味著企業的人回來了,但是設備能不能運轉起來,就面臨供應鏈的考驗,很多原材料一度運不過來。
起初,運輸難這種情況僅在國內,等到一季度末疫情全球暴發,海外的運輸也過不來了。肖雪分析,對科技創新型企業,最大的問題就是臨床試驗難以開展。
生物醫藥研發公司一度面臨臨床試驗嚴重延期,以及部分試驗暫停的困擾,因為很多臨床試驗在醫院里進行,疫情期間,醫院先救治病人,而且為防止院內交叉感染,一些正在進行的臨床試驗出現停滯和嚴重的延期。陳永清說,特別是感冒、發熱類的藥物試驗是受影響最大的。
還有一種情況,比如一些骨科的藥物臨床研究,或者創傷類的藥物研究,今年臨床試驗開展得很少,因為受試者很難招募到——由于疫情下的隔離策略,很多患者不怎么出門,能不去醫院就不去醫院。而且,也是由于大家不出門,外傷和創傷的患者少了,導致這類試驗的進展不算樂觀。
一家生物醫藥公司的負責人告訴《財經》記者,公司正在進行的臨床試驗,由于疫情,整體上比原計劃晚了1至3個月。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副院長孫曉東說,疫情期間許多醫藥公司受損失,臨床試驗入組才到一半,一些數據可能廢了。他們也會用統計學的方法進行處理。好在上海包括全國的疫情控制得非常好,大概在4月中旬,大部分的臨床實驗逐步恢復。
對于這些新興的生物公司而言,還面臨的問題是,“我們的CEO、我們的創始人回不來了”,這些生物醫藥企業很多是跨國企業,或者創始人在海外定居。肖雪正在積極爭取,希望這些公司的業務也能順利開展。
“有一點非常明確的,就是大家要適應疫情是一個新常態。”孫曉東說,作為醫院,疫情的管控將會持續非常長的時間,而且我們都不知道未來何時疫情才能真正得到控制。
疫情之下如何處理臨床試驗的變數,成了今年每一個生物醫藥公司的考題。
江寧軍說,業內普遍的情況是,疫情嚴重時一些正在進行的臨床研究,受試者入組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現在,醫藥企業可能會重新審視臨床試驗的體系,規劃增加臨床試驗中心的數量,進行戰略性選址等,來規避可能出現的重大風險。
即便是在疫情高峰期,國家藥監局的藥品審批工作仍在持續推進,2020年一季度共審批了164種適應癥,去年同期為141種。在新藥企業看來,這意味著國家繼續推動創新的決心。
同時,國內醫藥企業新增臨床試驗項目也在持續增長。這背后的原因在于,一批大型藥企正在逐步轉型,將創新藥作為開發的重點。
一個明顯的趨勢是,初創企業逐漸成為新藥研發的主力,風險投資在行業火熱驅動下積極參與其中,也樂見新項目。
疫情令人們更關注自己的健康,很多醫療需求顯然仍未得到滿足。新藥公司立足于此,將找到自己擅長的細分領域。
“用舊的藥,來治新的病,在如今看顯然是有問題,是不夠的。”江寧軍說,如中國的癌癥病種特點是,肺癌、結直腸癌、胃癌、肝癌和食管癌約占全部癌癥患者的55%。如果中國企業在這些病種上,能夠進行新藥物開發,借鑒其他國家藥物開發、靶點的經驗,為中國人的癌癥提供更細致的解決方案,是很有意義的。
在細分領域中找到一個位置,突出真正的特色和創新點,不失為好的選擇。比如,有企業擅長做治療方案的優化,使用幾種藥物聯合抗癌;同時在給藥方式、安全性上做改進,這些改進也許不是巨大的,但是對患者有很大益處。
“長期主義者開始慢慢看到了希望。”陳永清說,這是一個良幣驅逐劣幣的過程,投機取巧、賺快錢可能越來越難。
同寫意論壇發起人程增江告訴《財經》記者,藥企逐漸重視研發和創新,疫情加速了業內洗牌。正因為如此,面對超過2000人的報名,“第二屆全球生物醫藥前沿技術與政策法規大會”火爆到不得不提前終止注冊。
新冠疫情在一些國家還在升高,令海外的臨床試驗受阻,而中國的疫情已經漸漸熄滅,一些公司會選擇在中國進行臨床試驗。
于是,為新藥研發提供外包服務的CRO,在疫情后期看到了更多的中國機會。國信醫藥提供的數據顯示,臨床CRO近年來增速很快,2018年到2023年復合增速33.2%,而同期全球只有10.5%的增速。
都創醫藥創始人、董事長王雷說,以往CRO行業中,美國、歐洲、印度、中國是幾個比較大的市場。隨著全球疫情暴發,美國很多高校,以及從事研發的機構,已經處于半停工的狀態。在疫情最緊張的時候,歐洲很多企業停工,印度的疫情也不樂觀。
很多新藥研發項目并不愿意就此停止,因此想來中國做臨床試驗。王雷介紹,現在到中國的臨床項目變多了,因此從一季度中國CRO公司的報表來看,其實總體上是趨好的。
“至少有來自歐洲、美國的三個客戶找我們公司,想要在我那兒增加臨床實驗。”締脈生物藥政事務策略高級副總裁閆慧說,疫情以后,歐洲的臨床試驗停得較多,而中國的新藥研究審批都沒有停。
尤其是腫瘤、慢性病的臨床試驗,目前在海外受影響比較大,在閆慧看來,嘗試在中國開展,也促進了臨床試驗和研究的國際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