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潔
摘要:中國近現代聲樂藝術從中國傳統聲樂藝術發展而來,經過漫長的發展歷程,不斷在繼承中發展和創新。單宏健老師的著作《中國近現代聲樂藝術發展史研究》由吉林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系統、詳細地介紹了中國近現代聲樂藝術發展史歷程以及聲樂藝術發展必備要素等。只有在研究聲樂藝術的歷史發展中,不斷探尋符合中國聲樂藝術發展的模式,才能在發展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
關鍵詞:近現代;聲樂藝術;創新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08-0006-01
聲樂是用人聲傳遞情感的表演藝術形式,其也是一門綜合的藝術形式。在中國傳統聲樂藝術的基礎上,中國近現代聲樂藝術得以成行。中國近現代聲樂藝術經歷了動蕩的社會現實環境,其在社會紛爭中產生和發展。單宏健老師的著作《中國近現代聲樂藝術發展史研究》為我們解讀了那段光榮的歷史,也給我們留下了深深地思考。研究聲樂藝術的歷史發展,應該不斷探尋符合中國聲樂藝術發展的模式,才能在發展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中國近現代聲樂藝術發展史研究》這本著作可謂是上乘之作,為聲樂藝術的研究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中國傳統聲樂藝術發展
《詩經》和《楚辭》可以說是早期傳統聲樂藝術形式的杰出代表。在我國古代,聲樂的取材往往來源于民間,其生活氣息濃厚,與民歌類似,往往表達一定的社會現實。
1.西方聲樂的傳入。西方侵略者曾用炮火轟開我國國門,與其同時進入我國的還有一些西方傳教士,他們想用基督教思想影響我國國民。這些傳教士開始在我國教授音樂,這也是西方聲樂傳入的重要途徑。西方聲樂的傳入逐漸改變了我國人民的傳統認知,以前固有的歌唱觀念也受到了西方發聲方式的影響。由于西方的歌曲多為外語,所以在我國國內的傳唱度并不是很高,其局限于教堂等場所。
2.學堂樂歌的啟蒙。單宏健老師的著作《中國近現代聲樂藝術發展史研究》中有一章節《近現代藝術歌劇的起源及發展》中詳細介紹了學堂樂歌,學堂樂歌這一文化現象的出現,其重要的歷史意義是不言而喻的。它在于歷史上自先秦中斷的官學中的音樂教育再次得以全面恢復,這種音樂文化的復蘇,主要把視野放到了歐美及日本。早期的學堂樂歌,在旋律上除了少部分采用了中國民間歌曲原有的旋律加以填寫新詞外,絕大部分歌曲都沿用了日本和歐洲的流行曲調。
3.聲樂演唱的實踐。《中國近現代聲樂藝術發展史研究》一書中,第五章論述了中國聲樂教育的一百年。聲樂藝術發展的動力離不開群眾性聲樂歌唱活動的推動。比如救亡歌曲在抗戰時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鼓舞了軍民的士氣,樹立起了文化戰線中一道鋼鐵屏障。
4.流行歌曲的產生。《中國近現代聲樂藝術發展史研究》一書中,第四章《中國近現代聲樂藝術曲種創作與發展》談到了流行歌曲的創作及發展。中國流行歌曲最早產生地可以追溯到上海。中國經歷了多年的戰亂,那時的上海有很多各國租借地,好萊塢的歌舞片、百老匯音樂的大量引入,影響了中國流行歌曲的創作與發展。周璇成為了中國流行音樂史上的代表性人物,她的歌曲《天涯歌女》也成為了中國流行歌曲的代表作品。
二、中國聲樂藝術的創新模式
《中國近現代聲樂藝術發展史研究》第五章《聲樂教育的一百年》重點論述了我國聲樂教育藝術的發展,中國近現代聲樂藝術的創新模式應遵循民族性、科學性、藝術性和時代性原則。
1.民族性。中國近現代聲樂藝術的民族性,需要我們在歷史中繼承,在文化中挖掘,在發展中揚棄。民族性的發展原則,還要在國外各個聲樂流派中吸取精華,借鑒表演方式和演唱方法,唱出屬于我們本民族的特色。
2.科學性。科學性原則就是要深入研究我國的曲藝、民歌、古曲,繼承其中的科學部分,在借鑒西方的美聲唱法進行訓練。從而形成適合我國語言的科學的訓練方法。
3.藝術性。聲樂藝術要突出藝術性特點,聲情并茂是聲樂表演藝術的基本要求。單宏健老師在其著作中第六章第三節也做了詳細的總結。
4.時代性。時代是不斷發展的。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更新發展,聲樂藝術的傳播方式和表現方式都發生了一定的變化。聲樂藝術需要兼顧新時代聽眾的審美原則,還需要發揮自身的優勢,自身不斷做出超越時代的審美創造。
三、結語
單宏健老師的著作《中國近現代聲樂藝術發展史研究》通俗易懂,理論與實踐兼顧,可謂是上乘之作。它為讀者們展現了一幅優美的聲樂藝術畫卷,對研究聲樂藝術的歷史發展以及聲樂教師的教學啟示頗多。
參考文獻:
[1]單宏健.中國近現代聲樂藝術發展史研究[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7.
[2]趙青.從中國近現代聲樂藝術發展談聲樂今后的創新發展[J].大眾文藝,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