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妍芳
摘要:在人性問題上,孔子提出了“性相近也,習相遠也①”的著名觀點,意思是人的本性或天性都是相近的,是后天行為、環境的影響才使人們之間有了善惡的差別。他并沒有直接說人性本善,但從“為仁由己@x我欲仁,斯仁至矣③”等話語可以看出,孔子顯然認為人的道德依據是內在的、不用求諸于外的。孟子繼承并高揚了人性善的思想,并將其發展成為自己標宗立派的核心思想一性善論。筆者在本文中,將從孟子自身對“性善”的論證、對人性顯“惡”的解釋以及如何保持“性善”三個方面,簡談自己對孟子“性善論”的淺薄認識。
關鍵詞:性善論;孟子
中圖分類號:B22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08-0010-01
一、孟子對“性善”的論證
孟子認為人性不是別的,而是人內在固有的良心善性,也叫“不忍人之心”。他通過“孺子將入井”的比喻來具體闡明了這一點:“所以謂之人皆有忍人之心者……非惡其聲而然也。④”由此觀之,孟子對于人性善惡的討論是從人固有的情感出發的。他認為人在猝不及防的情況下,見到孩子即將掉入井中,一定會產生驚懼、同情的情感,或不由自主地呼喊出聲,或不由自主地做出挽救的動作。而這些情感或動作的產生都是一種無關乎功利、無關乎身份地位、無關乎文化水平等的本能反應,是完全自然而然、出乎人天性的反應,這不禁可以說明一切人都天然地具有善性。
在與告子的多次辯論中,孟子又對“性善”進行了進一步的論證。
首先,告子認為“性無善無惡論”,主張人性如水,“決諸東則東流,決諸西則西流⑤”。而孟子針對此觀點則指出:水信無分于東西……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⑥”即孟子反駁道:人性本善就像水必定向下流動。東邊開個口子使水流向東,西邊開個口子使水流向西。地勢的高低,固然會改變水的流向,但不能改變的是水流向下的本性。人性也是如此。在日常生活中,針對同一事物,不同人可能會做出不同的道德判斷,甚至還有人會做出不義之事。但這只能歸根于人經驗的不同,而不能以此說明人性本身是不善的。
其次,告子認為“生之謂性@”,“食色性也@”,滿足生存繁衍的欲望才是人性的本質,而非情感。孟子對此辯駁說,牛、馬也有天生的性,也有生存繁殖的需要,難道說人性等同于牛性、馬性嗎?
由此觀之,孟子雖然不否認人有自然欲望的天性,但認為人之所以能有別于其他的動物是源于其特殊性的,即人皆之的道德性。在此意義上,孟子強調道:“大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⑨”即人和禽獸的差別雖然微乎其微,但人性中因本然地具有仁義,才具有了與禽獸之間的根本區別。而如果將自然欲望作為人的本性,則無法區分人與其他動物的區別,只有道德本性才是人最根本、最重要、最突出的特性,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標尺。
二、孟子對堅守“性善”提出的要求
針對堅守“性善”,孟子又提出了三點具體的實現方式。
首先,孟子提出要做“大人”。
孟子在《告子上》中說:“耳目之官不思……此為大人而已矣。”即孟子認為耳目這類器官不會思考,容易受外物的蒙蔽而誤入歧途。但人心可以思考,因此要借助本心進行自我反思與觀照,從而避免因耳目之欲而被奪去天生的善性。此點不禁與我們現在所提倡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其次,孟子提出要“寡欲”。
他在《盡心下》中指出:養心莫善于寡欲。……寡矣。四”即欲望多又不知節制的人,常常會被欲望沖昏頭腦,而逐漸失去自己的本心。因此,孟子認為存養善性的前提便是要拋去過分的欲望
最后,孟子提出要“存心養性”。
他在盡心上》指出:“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朱子解釋道:“存,謂操而不舍;養,謂順而不害;事,則奉承而不違。③由此觀之,“存心養性”即是要時刻保持一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尚節操,不論世事如何變遷,周遭環境如何紛雜也要堅守住自己的本心。
三、結語
綜上所述,孟子關于自身“性善論”的一系列闡釋,一方面意在說明人之所以為人的獨特性;另一方面意在呼吁人們在現實生活中,要通過一系列的“修養工夫”,堅守住自己生來就有的珍貴的良心善性,不受情欲所惑,不被習氣所染,從而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注釋: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陽貨第十七[M].北京:中華書局,2011:164,125,69,220,304,305,274,313,350,327.
參考文獻:
[1]梁啟超.儒家哲學[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2).
[2]陳來.孔夫子與現代世界[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