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余老師專業成長中,我看到了她把職業作為事業的發展過程,這個提升的過程是如何產生的?我想源于她能俯下頭去做學問,低下身去看學生,抬起頭來看日月,舉起手來向蒼穹。
俯下頭去做學問。不論是深挖教材,還是理論閱讀,知識的儲備及內化過程是任何一個有理想的教師越不過去的基本功,俯下頭是內心的寧靜,是最高尚的師德,它可成就教學的高度,亦可引領教學的佳境。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如果一位老師只是居高臨下地要求學生讀書,自己授課卻詞不傳情、語不驚人,想來這樣的老師很難讓學生信服,他的教育生活也一定是黯淡無光的。
人如語文。你深刻而有涵養,你的課堂就雋永悠遠;你樸素又不失文藝,你的課堂就芬芳卻不妖嬈。教師的點撥可以有千鈞之力,舉重若輕,教師的點評,可以一語中的,充滿詩情畫意,教學的設計可以因為積淀的豐厚而境界全開,教學的框架可以因為儲備的殷實而高屋建瓴,那么語文課堂將是怎樣富有情趣,學生該是何其幸運啊!而這應該是我們師者進無止境、畢生追求的。
低下身去看學生。我想先說說余老師的兩節課。
《多一些寬容》是她早些年的一節公開課,大概是零幾年,留給我較深的印象。當時我任評委,已經連續聽了三四節課了,正有些倦怠。上課鈴聲響起,聽到一句口號“班級小舞臺,有才你就來”讓我精神一振。接著,寥寥數語的導入,把議論文閱讀的“十五字方針”一擺,就笑瞇瞇地站在了講臺的旁側,學生按照“方針”激揚文字,她則見縫插針地進行評價和修正。語言恰到好處,干凈利落。實際上,那個時候,還沒有提出“學生是課堂的主人”的理念,敢這樣大膽地把話語權交給學生的實在是沒有幾個。一節課,學生掩飾不住的自信讓我們仿佛看到了若干年后一個個頂天立地的堅定形象。當時按照評分要求,評委是不知道她的單位和姓名的,但對這個大氣大膽,敢于革故鼎新,心中有著大格局的馬尾辮女教師充滿了新的期待。
后來,市里組織送教下鄉,我選派她去。當時,她在林甸東風中學講了《群文閱讀之〈藤野先生〉》,示范散文的閱讀方法——核心詞追究法。整篇文章,抓住“偉大”一個詞語,通過典例分析,由藤野與“偉大”不匹配,到約等于“偉大”,到名副其實的追究過程,感知了藤野先生的深刻品質和魯迅的真摯情感。那節課,讀析到“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師生談到個人與國家榮辱與共,不由自主地哼唱起《我和我的祖國》;當講到看電影事件,她問道“如果你是那個看電影的‘我你想干什么”時,學生攥緊拳頭咬牙切齒地說:“砸爛放映機!”當尋找身邊“藤野”,感知別樣的溫情時,學生含著淚講述了班主任老師挺著大肚子站在講臺,竟然還有學生不聽話,透露著對老師的心疼。一節課,學生不僅學習了一線串珠式的讀書方法,也讓師生的情感產生共鳴,讓愛國和感恩的種子在學生的心里生根發芽。課后,一位當地的老師感慨說:“我教了一輩子《藤野先生》,從來沒教到過這樣的高度,我和學生一樣,是帶著淚和痛學完這篇文章的!”
我在想,余老師的課到底有沒有上到學生的心里去?答案毋庸置疑。打造理想的課堂,是教師對學生產生作用力的重要一環。但倘若沒有水乳交融般的師生之情,沒有對學生的信任和寬容,沒有墊起學生生命洼地的耐心和情懷,怎能達成呢?余老師低下身去,目中有人,把這種溫度和溫情埋入學生心里,不必催它開花,不必逼它結果,靜待花開。
抬起頭來看日月。雖然余老師說她沒有摸到“洋思”的精髓,對于于漪老師的高度也是高山仰止,但走出自我的門,推開另一扇門的過程本身就是打開眼界、提升境界的過程。在眼界和境界中對比、反思、沉淀、提升,那么,日月山川盡收眼底,萬里河山自在胸中。走出故步自封的堡壘,才能遇見前方的枝繁葉茂、清風朗月。
舉起手來向蒼穹。你現在是什么樣的人和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之間的差距就是,你做了什么。想成為什么樣的教師,想成就什么樣的課堂,想實現什么樣的教育境界,想打造什么樣的智慧空間,要“想”,很想很想,不停地想,就一定可以靠近夢想。“想”是指路的燈塔,是堅持的動力。余老師在教育理想的引領下,在教育光芒的吸引下,舉手蒼穹,孜孜不懈,遇破立不餒,遇曲折不退,遇困頓不窮,自然也成就了自己的光芒。一路有夢,一路有光。
親愛的老師,您有自己的光芒嗎?
(林肅秋,中學高級教師,大慶市教師發展學院初中語文教研員,市基礎教育科研骨干,中考優秀命題教師。2016年出版個人專著《初中語文教研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