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區莫干山路的成名,和街頭藝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莫干山路涂鴉墻自2005 年漸成氣候之后,已然成為上海街頭文化的地標。
短短600余米的老舊墻面,被稱為上海最大最完整的“涂鴉天地”,也是上海涂鴉的大本營,吸引著全世界的涂鴉人到此“發憤涂墻”。旁邊的M50有上世紀30年代至90年代的工業建筑50多幢,20個國家和地區的140多個藝術家工作。
不過,隨著城市發展的進程,如今的莫干山路涂鴉墻已經被拆得差不多了,但對涂鴉人來說,涂鴉本身就是不斷被覆蓋的藝術,再找下一塊墻就好啦!
石庫門與憨態可掬的動漫小雞竟然毫無違和感~ 在法國涂鴉藝術家CeetFouad的筆下,田子坊內的空調外機墻、落水管、空調線、自來水管、電線、電表箱成了涂鴉作品的一部分,組合成一組“老司雞”主題涂鴉。法國文化與上海弄堂特色相結合,架起了一座中法友誼的橋梁,也為來田子坊的游客提供了新的打卡點~
這條上海“最浪漫馬路”如何演變成為涂鴉墻?這還要從2015年靜安區康定路上法國和上海藝術家合作的涂鴉開始說起,雖然當時的涂鴉作品都被拆掉了,但卻吸引了很多市民和游客前去拍照,于是,甜愛路也想到了用涂鴉傳遞情感,沒多久,愛情主題的景觀涂鴉墻就誕生啦。
想看農民畫和街頭涂鴉如何水乳交融、和諧共生嗎?歡迎到金山的楓涇古鎮。把斑駁的墻壁當成無可復制的畫板,來自法國的藝術家除了與當地農民畫傳承人合作之外,還獨自創作了10幅涂鴉作品,吸引了大量游客觀賞拍照,讓楓涇一度成為“網紅”,也讓涂鴉成為了古鎮新的風景線。
試問誰不想花最少的力氣,拍最好看的照片呢?那你一定不要錯過位于崇明的港西網紅墻。來自UDS藝術事務所的聽障人士在這里留下了一幅幅風景各異的3D涂鴉作品,不論是和畫中風景互動,還是簡單地站在畫面前方,都足以記錄你的美好心情!
如果你是一個文字愛好者,那你一定會喜歡打卡涂鴉墻,因為涂鴉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變換字體。看上去簡簡單單的字母變幻,卻能演變出無數風格,讓無數涂鴉人競折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