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光
摘 要:紙烙畫又被稱為“火筆畫”,是中國的優秀傳統藝術形式,它通過火燒熱烙鐵在紙張上烙印出痕跡作畫。由于溫度極高,所以制作紙烙畫必須精確把握火候和力度,同時追求一種“意在筆先、落筆成形”的至高藝術境界。紙烙畫作為我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已經初步建立了自身良好的保護與活態傳承機制。文章中將以校園為中心,簡單探討紙烙畫的活態傳承實踐,探索相關模式做法。
關鍵詞:紙烙畫;活態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校園
紙烙畫是火與紙的藝術。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紙烙畫不但具有悠久的歷史,還具有相當豐富的藝術表現技法,例如勾、勒、點、染、擦以及白描等等,可在紙張上燙烙出非常豐富的層次與色調,立體感、層次感強且民族風格濃郁,能給予鑒賞者無窮的藝術享受。紙烙畫的現代活態傳承是以文化遺產保護為目標,它有別于傳統博物館與現代科技手段的保護方式,具有自己的一套保護傳承機制,值得深入研究探索。
一、紙烙畫在校園中活態傳承的意義
紙烙畫在校園中的活態傳承是其傳承發展體系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對學生的學習和發展也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
第一,幫助學生了解紙烙畫,并增強他們傳承傳統文化的意識與責任。客觀上講,目前紙烙畫瀕臨失傳,相關文化資源非常稀缺,在中國民間美術中,紙烙畫依然還具有一定的地位。教師與相關傳承者應該將這一藝術表現形式傳授給學生,首先消除他們的陌生感,結合教師美術專業特征,將項目合理地納入到素質教育體系中,并思考如何建立一套非遺文化項目教育發展的長效機制。
第二,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并開闊他們的藝術眼界。因為很多學生是沒有見過傳統紙烙畫的,它以烙針或烙鐵做筆(現有專用電烙筆),其中蘊含了大量國畫的藝術精髓,不但要求創作者具有扎實的繪畫基本功,還要求對紙烙畫本身擁有極其濃厚的興趣。目前有些地方走進校園的紙烙畫類型已經相當豐富,有寫意類、工筆類、人物類以及山水類等內容,這些作品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可以很好地開闊學生的藝術眼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第三,培養學生專注的學習品質。一般來說,學生在學習美術這類課程時往往專注力不足,甚至對該類課程存在一定的抵觸排斥情緒,學習心態相當負面。但紙烙畫不同,它作為一種特殊藝術表現形式具有著獨到的藝術特色,它所運用的烙筆溫度可高達1000℃以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必須要全神貫注,始終保持安靜,注意力高度集中,否則容易在紙上燙出洞,影響作品的美觀度。在烙到山水點景、人物五官等關鍵位置時,如果稍不注意就會前功盡棄。因此它是一門需要學生時刻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學科,可培養學生良好的專注品質[1]。
二、紙烙畫在校園中的活態傳承模式研究
紙烙畫在校園內的活態傳承模式是相當豐富的,具體而言,有以下幾種:
(一)校園內課堂教學
實際上非遺項目的傳承本就是希望培養一種匠人精神,而培養這種精神一定要從校園開始,從小就培養學生擁有精神,對紙烙畫擁有初步的良好印象。在教學中,教師需要精心設計各種課堂教學內容,例如:素描、描畫、圖案、色彩以及紙烙畫技巧等。首先要培養學生學習素描和線描,特別側重于對學生基本功的培養;然后展開圖案教學,側重于對學生形式美感與繪畫規律把握能力的培養。一般來說,紙烙畫技能是側重于技巧培養的,教師要向學生介紹紙烙畫基本知識,教會他們正確使用烙筆及其他相關繪畫工具,然后培養學生的創作能力[2]。
另外,建立興趣小組展開豐富教學活動也是很有必要的,可成立校內紙烙畫藝術社團,促進學生相互交流。在社團興趣小組日常活動中,不但要融入小組合作學習內容,也要組織現場展演,通過現場展演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藝術魅力。同時擴大社團活動范圍,讓社團成員在校內外都能自由展開紙烙畫展示展演活動,在提升學生參與紙烙畫學習興趣的同時,也通過他們宣傳紙烙畫藝術。在校內,可組織學生社團興趣小組開展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節活動,讓紙烙畫亮相于師生面前,鼓勵每位學生面向全校師生展示傳承“絕活”,通過更深入、更廣范的互動交流與傳播打造非物質文化遺產“盛宴”。總體來講,無論是課堂教學活動還是校園教學活動,傳承非遺內容就是傳承一種匠人精神,要確保教育與傳承二者相輔相成,從學習精湛的手工技藝入手培養學生孜孜不倦的精神,實現對傳承對象的深入了解,并建立一系列科學有效的課程體系與教學方法。具體來講,針對紙烙畫所展開的線描、素描、圖案以及色彩等多個方面的學習可鍛煉學生的繪畫基本功,對于他們深度理解紙烙畫很有幫助。以色彩為例,它十分側重于學生色彩基礎知識的運用,結合紙烙畫上色等技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能力,確保學生能夠正確運用紙烙畫創作的工具、技巧與方法。
(二)校園外參觀學習
紙烙畫作為地方重要非遺項目,必然凝聚了古代勞動人民的集體智慧,更折射出河西兒女的文化底蘊與傳統文化血脈,所以在紙烙畫文化傳承中應當引導學生走出校園,走進民間藝人家中實地欣賞這些優秀的紙烙畫作品,用民間樸素的藝術作品來感染學生,提升其審美高度。當然,教師也應該鼓勵學生們多與民間藝人交流學習感受,從中體現走出去參觀學習的價值。
另外,教師還應該帶領學生走入市民博物館,參觀紙烙畫畫展,通過參觀展覽讓學生明確一點問題,那就是紙烙畫是在傳統基礎之上所呈現出的創新繪畫形式。紙烙畫本身借鑒了傳統中國畫的審美標準與筆墨技法,可運用包括電烙鐵、打火機、噴火槍等多種工具所展開的紙上作畫過程。與此同時,通過展覽也可向學生介紹“中國紙質烙畫第一人”——陳海明,讓學生了解他的作品與藝術生平,了解紙烙畫的前世今生。
(三)邀請民間藝人與藝術教師進校園教學
邀請民間藝人與藝術教師展開藝術教育合作也是很有必要的,可以邀請他們進入校園開設講座,面對面解決學生的學習疑難問題為學生打開眼界,讓學生體驗不一樣的課堂教學氛圍。目前許多地方學校就已經開設了“非遺進課堂”這樣的創新教學,對于紙烙畫藝術的傳承展現了某些教育發展機制的可行性,它讓傳統中某些非遺文化靜態內容演化為動態,彰顯了紙烙畫藝術形式的民族性與時代性特征[3]。
再者,可在校園內建立“紙烙畫實踐基地”,邀請工藝美術大師進校園參與紙烙畫交流教育活動,展開紙烙畫參觀教學與作品講解,讓工藝美術大師與學校學生有機會互相了解,共同努力提高紙烙畫藝術的整體水平和教學質量,特別是提高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認知,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開拓他們的知識面。這一活動能夠有效促進學校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的有效傳承,起到良好的非遺教育指導和推動作用。通過該活動還可將優質藝術教育資源直接輸入到學校課堂中,為地方非遺項目在地方中小學的普及再探新路。
(四)組織開展現場展演教學活動
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多地接觸紙烙畫,學校方面也應該多組織開展現場展演教學活動,讓學生有機會實實在在地感受到傳統文化魅力,進一步加強對非遺的保護、傳承與發展。具體來講,校園內應該組織開展宣傳周活動,讓學生從自身做起更深入關注、熱愛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全面推動“非遺走出校園”活動的有效開展,面向社會大眾展示學生親手制作的紙烙畫作品,實現更深層次的交流、互動與文化傳播。在該過程中,紙烙畫這一古老民間美術技藝有機會在社會中傳播發展,它可通過這種組織開展現場展演的教學活動向前發展,一方面追求校內外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的有效聯動,一方面也希望結合校內教育資源實現教學范圍有效拓展,提升校內非遺項目教學水平,同時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它是自學生向外發散形成的活態傳承過程,非常具有現實意義[4]。
(五)紙烙畫與市場發展相關聯
伴隨地方非文化遺產旅游項目的逐漸豐富與發展壯大,紙烙畫在校園中開展活態傳承教育這一活動形式也應該做到進一步演變,爭取與市場掛鉤,充分發揮紙烙畫獨特的西部特色內涵,凸顯其新穎獨特的一面,真正融入到當前市場發展進程中,甚至考慮與國家“一帶一路”發展相結合。在該過程中,基于“一帶一路”特色的半浮雕紙烙畫技法應該成為發展關鍵,要深入研究套色重彩工藝紙烙畫技法,并將其滲透到創作中,讓學生充分將作品與自然人文傳統文化精髓聯系起來,融入更多現代設計元素,傳承非遺,賦予作品新的藝術魅力。在該過程中,學校應該多嘗試與企業合作,最終引導學生制作出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和絲綢文化的紙烙畫作品,突出技法創作過程,并要求學生為其上色和裝裱,形成最終完整作品,將這些作品與地方旅游文化市場掛鉤并形成商品。在該過程中,校園學生不但參與到了紙烙畫的商業制作過程中,也用各種鮮活的非遺展示主題向校外展示了自身傳承紙烙畫的勇氣和決心,用實踐證明了自己能夠成為地方未來紙烙畫傳承事業的希望,這對學生的健康成長以及紙烙畫藝術的未來傳承都十分重要。
三、結語
在校園中開展活態傳承教育活動,對于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紙烙畫的傳承和發揚是極為有利的,以學生為代表的青少年一代才是未來能夠傳承紙烙畫的關鍵群體,因此進校園、進課堂并進頭腦正是紙烙畫活態傳承發展的最直接、最有效體現。希望非遺的活態傳承能夠引起地方文化保護部門重視,以教育為軸心推動保護,將地方紙烙畫藝術文化繼續傳承發展下去。
參考文獻:
[1]高云琴.非物質文化遺產紙烙畫活態傳承的實踐探索[J].現代職業教育,2018(30):157.
[2]向宏年.基于地方傳統文化“活態傳承”的高校剪紙教學研究:以湖北科技學院為例[J].美與時代(上),2018(2):112-114.
[3]宋振晟.意在筆先,烙出紙上真情:宋振晟紙烙畫作品選[J].新聞戰線,2012(9):54.
[4]凌東啟.火與紙的藝術:淺析中國烙畫發展[J].藝術品鑒,2015(3):183.
作者單位:
甘肅山丹縣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