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云飛



李寶權
李寶權,字志衡,號硯農。遼寧沈陽新民市人。曾進修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首都師范大學書法文化研究院,結業于中國美術報名家書法專業班?,F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遼寧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沈陽市文史研究館名譽館長、沈陽市書法家協會顧問,曾任沈陽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曾出版《李寶權書法作品集》《李寶權書作評論集》。曾在遼寧省博物館、中國美術館、清華大學舉辦李寶權書法作品個展。其作品被中國美術館、人民大會堂、北京釣魚臺國賓館、中南海、遼寧省博物館等機構及國內外友人收藏。
李寶權先生是一位既有深厚的傳統功底,又具有現代意識的書法家。他諸體兼善,深為同行所稱道,而我尤其欣賞他的章草。
章草,有很多別稱,如“急救”“隸草”“行章”等。關于群書體的由來,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其一,因為西漢元帝時史游作《急就章》而有此體。唐代張懷瑾《書斷》云:“章草者,漢黃門令史游所作也……王愔云:漢元帝時史游作‘急就草,解散隸體,粗書之,漢俗簡墮,漸以行之是也。此乃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俗急就,因草創之義,謂之‘草書?!逼涠驖h章帝喜好杜度之草書,漢章帝詔使用草書上事,因章奏所用而得名。宋代黃伯思《東觀余論》云:“凡草書,分波磔者名章草,非此者但謂草,猶古隸之生今正書,故章草當在草書先。然本無章名,因漢建初中,杜操伯度善此書,帝稱之,故后世目焉?!逼淙?,因章草損減隸體,存字梗概,結構彰明。近代學者多以為其與“章楷”“章程書”之“章”同義。清代劉熙載《書概》又分章草為兩種:“章草有史游之章草,蓋其‘急就章解散隸體,簡略書之,此猶未離乎隸也;有杜度之章草,蓋章帝愛其草書,令上表亦作草書,是則用章,實則草也?!?/p>
關于章草名稱由來的幾種說法,都有合理的一面,而近代學者多認為奏章之說較為合理。“建初中,杜度善草,帝貴其跡,詔上章表,令作草體,始號章草。”(陳思《書小史》)可見其產生于西漢至東漢初。章草由草率的隸書發展而來,這在漢簡上可看到其過渡的跡象。章草是隸書的簡化和快速寫法,也即草化。其中省便使轉,有古籀、篆之省,但主要是隸書的省便。
李寶權先生在自己的作品集前言中說:“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雖不能實用,但其書法之高古淵雅、嚴謹工美,自有人好焉,故歷代相傳,生命未絕,大家輩出。余最喜宋克、王蘧常,造型古樸可愛。”臨摹經典法書是學好書法的不二法門,李寶權先生為了學好章草,對皇象、陸機、索靖等人的章草名跡心摹手追,堅持不輟,他一度曾以臨摹《急就章》為日課。魏晉之后,章草式微,至明代宋克等人出,章草又得以振興。寶權先生在師法上既秉承漢魏遺風,又師明清諸家;不但對近現代的名家廣涉博取,而且對當代名家也多有借鑒。
李寶權先生的章草,點畫凝重、含蓄、簡約,隸書筆意濃郁。筆畫之間雖偶有今草的使轉和牽連,但自有法度。其章草單字獨立,中宮較緊,字勢內斂、含蓄,但橫、捺、點多作波磔,向右或微微向上挑出。這對整幅作品的節奏起到了很好的調節作用,而使通篇氣息古雅樸厚、痛快沉著、渾然天成。由于寶權先生處理得巧妙,那么多字的形態和諧地統一在一個整體里,顧盼生姿,首尾呼應。此誠如明張丑《清河書畫舫》中評論索靖的章草:“飄風忽舉,鷙鳥乍飛,以狀其道勁?!庇秩缜鍎⑽踺d《藝概》:“索靖書如飄風忽舉,鷙鳥乍飛,其為沉著痛快極矣。”具體而言,寶權先生章草有以下幾個特征。
一、簡與便
唐孫過庭云:“篆尚婉而通,隸欲精而密,章務簡而便,草貴流而暢?!薄昂啞迸c“便”可謂章草最基本、最重要的審美要素。如果從技巧的角度來看“簡”與“便”,此乃最見功力處。李寶權先生曾對隸書下過很大的功夫,對隸書領l吾極其深刻。這為他學習章草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章草雖然脫胎于隸書,但它是對隸書的—種揚棄,它并沒有拋棄隸書,還明顯地帶有隸書的某些特征。張懷瑾在《書斷》中說:“王愔云:‘漢元帝時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隸體,兼書之……此乃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俗急就……”其中“損隸之規矩”,是非常精當的論述。在李寶權先生的章草書作品中,“簡”與“便”運用得恰到好處。試觀其作品,絕少出現煩瑣之筆畫和冗雜之結構,既簡潔,又容易辨識,毫無矯揉造作的炫耀點畫,這又叫作“便”。一說章草源于漢代的軍事文牘之中。軍事文件,十萬火急,不便在行伍中運用工整華麗的隸書書寫傳遞,于是便出現了這種既簡又便的章草。這“便”字就是在無意于藝術的心態下創造的藝術美。書法是從文字的實用中滋生、發展起來的—種藝術,潛意識的創造力在其藝術機制中占有無可比擬的地位。當然,這種“便”的審美觀念,也包含“流便”的含義。寶權先生的章草字字獨立,卻字字活躍,字字流暢,字字相銜,渾然一體。這是“簡”與“便”二字派生出的絢爛藝術境界。在寶權先生的章草中,解散的是隸書一字之間筆筆獨立的規矩,取消的是全字結構工而整、精而密的特征,易之以圓如轉環的筆畫、細如游絲的映帶。寶權先生的章草正是在簡與便中縱任奔逸,瀟灑自然。
二、動與靜
“章草居動以治靜?!弊鳛椴輹唬虏莓斎灰簿哂羞@樣的特征。在寶權先生的章草作品中,字字獨立,互為區別,存有隸書梗概等。這些都應當歸入靜態美的范疇,是其章草靜態的一面。然而,他的章草還有縱任奔逸的另一面,其“居動”又無疑屬于主導的、統治的層面。所以,在他的章草中靜中有動,動中寓靜,動因靜生,動靜合宜,真可謂恰到好處。
三、常與變
劉熙載在《藝概》中說:“其(索靖)自作草書狀云:‘或若俶儻而不群,或若自檢其常度。惟俶儻而彌自檢,是其所以真能俶儻與?”俶儻,就是豐富多彩,灑脫不羈,也就是“變”。而“自檢”,也就是自我約束,控制收斂,此所謂“?!币?。在章草的創作中,寶權先生不但遵循“自檢其常度”,而且牢記“章務檢而便”,深刻體會章草“變”與“?!钡慕y一。他說:“對于章草,我們不能僅僅看到其便捷的一面,而目應看到其約束、規制的一面?!?/p>
黃伯思《東觀余論》云:“凡草書,分波磔者名章草?!辈荻植?,這也可謂章草應以自檢的“常度”。李寶權先生的章草符合章草的常度,體勢方勻,字字獨立,并在不同程度上表現出由母體——隸書帶來的分別相背之勢、翩翩向上翻飛之意。他的章草作品,幾無字間之映帶,且每字或強調波磔,或突出分勢,或延長橫畫偃波,或張揚上鉤態勢。他的章草正是在這種常度中求變化的,體現了古拙之趣和流美之風的錯雜交融。
四、勢與脈
李寶權先生強調在創作之前充分蓄氣、蓄勢,在創作之中注意造勢、運勢、趁勢……總之,其章草之美就是“氣”與“勢”,就是力量的美、運動的美。此誠如張懷璀《書斷》說:“乃越制特立,風神凜然,其雄勇勁健過之也……”劉熙載《藝概》云:“昔人言‘為書之體,須入其形,以‘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臥若起,若愁若喜狀之,取不齊也。然不齊之中,流通照應,必有大齊者存。故辨草者,尤以書脈為要焉?!痹趯殭嘞壬亢鋈f變的章草書中,他在強調氣勢美的同時,也沒有忽略“氣脈連貫”的問題。氣脈就是不齊中的大齊,在繁雜中貫穿始終。氣脈作為其章草美的存在,作為生命力的形式,全靠不齊中的大齊,全靠氣詠發揮其維系機體之統一與貫通的作用。寶權先生的章草貫穿始終的不齊與大齊的互為滲透和斷與續的互為倚伏構成了其書法的命脈,成了維系其書法章法整體的生命線。
字體與書體是兩個關系十分密切,又有一定區別的概念。章草在字體的演變和書體的演變上就有雙重意義。從字體上來說,它是隸書到楷書的一個過渡體;而從書體上來看,它使隸書過渡到今草。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說章草不但是楷書的母體,而且可以看作是其后一切草書的母本,甚至可以把它稱為草書之祖。時下的各種草書,如小草、大草、狂草、散草、行草,它們的諸種審美因素,都可以從章草觀其蹤跡,尋其源流。學草,不可不學章草;鑒賞草書,不可不懂章草。我之所以如此稱贊李寶權先生的章草,其主要原因在于他把隸書的渾厚雍容與草書的簡潔流便結合得十分巧妙。他的章草筆筆有隸意,但無一字是隸體。他亦無一筆見草率,而無一字不是草。他的用筆是隸,結體似楷,意態是草。他用筆沉穩,筆勢飛動;結體寬博,中宮凝聚;字字獨立,氣脈通暢。它流轉到了極致,也樸素到了極點。他用筆一絲不茍,結體嚴謹簡潔。統而觀之,其章草真是字字珠璣,韻味無窮。
約稿、責編:史春霖、金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