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琳
摘 要:新課程改革下,高中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關注學生歷史知識的教學,還要借助歷史知識教學,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并引導學生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立足于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對具體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和分析。
關鍵詞:新課程;高中歷史;人文精神;培養
就高中歷史來說,與人類的全面發展密切相關,其中蘊含著大量的人文資源、人文精神,也是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途徑。尤其是針對高中學生這一特殊的群體來說,正值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重視歷史學科教學,并對歷史學科中的人文性進行充分挖掘,才能有效地引導學生在歷史知識的學習中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實現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
一、高中歷史教學中人文精神培養的重要價值
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全面加強人文精神的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面,即: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道德意識。在博大精深的歷史中,蘊含了大量的人文內容。例如,孔孟學說蘊含了包容、愛護的道德內容等。學生在歷史的學習中,可以掌握和體會歷史文化,并吸取一定的道德營養,進而不斷提升學生自身的人文道德精神;另一方面,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在歷史學習中,結合歷史事件,學生會產生強烈的責任感,并不斷提升他們的愛國意識。例如,在火燒圓明園、甲午中日戰爭、南京大屠殺等歷史事件的了解、認識中,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從而增強學生的家國情懷[1]。
二、高中歷史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策略分析
1.借助歷史事件,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鑒于高中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思維能力等,對多數歷史事件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看法和觀點等,教師在開展歷史教學中,必須結合一定的歷史事件,引導學生對某些歷史事件進行分析,并從中獲得啟發、感悟等,進而在歷史事件學習中實現人文精神的培養。據此,教師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不僅要加強歷史知識教學,還要對歷史事件中所蘊含的價值進行分析,并以此為載體,加強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例如,在“抗日戰爭”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將這一歷史事件中相關的知識傳授給學生,還要對這一歷史事件中所蘊含的人文價值進行深入的挖掘,結合抗日戰爭中的楊靖宇、王二小等英雄事跡,不斷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進而促使學生在學習中逐漸形成“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理念,并將這一教學理念進行內化,使其成為自己學習的內在驅動力。
2.利用思想文化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思想文化是歷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歷史的發展,正是在多種思想的交流、碰撞過程中逐漸實現的。因此,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在進行人文精神培養的時候,還必須對歷史中的思想文化給予關注,引導學生在歷史思想文化的熏陶下,不斷充實自身的精神世界,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例如,在“戰國時期百家爭鳴”這一階段的思想文化教學中,就是在對儒家思想以及孔子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充分結合了《論語》中所記載的有關孔子的小故事,促使學生在這一故事中,對孔子的思想文化進行詳細的分析,并在此基礎上促使學生在這一過程中,豐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并提升了其人文素養[2]。
3.實施多元化教學模式,強化人文精神培養
歷史學習不僅僅是為了掌握相應的歷史知識,還要在歷史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吸取經驗教訓,并獲得啟發和感悟等,進而為未來的發展指明方向。因此,教師在實現學生人文精神培養的時候,必須更新、改變傳統的歷史課堂教學模式,充分結合教學內容、學生的實際情況等,實施多元化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而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并實現人文精神的培養。例如,在“紅軍長征”相關歷史的教學中,就采用了多媒體信息技術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圖片、視頻形式下,對紅軍的革命精神進行感悟,并促使學生產生憧憬、欽佩等,進而實現人文精神的培養;再如,在“秦始皇功過是非評價”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辯論,促使學生在激烈的辯論中,對秦始皇進行客觀的看待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一定的人文精神。
4.借助歷史教學資源,強化學生人文精神培養
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在強化學生人文精神培養的時候,必須切實結合歷史教學內容,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相關史料的收集中,并對歷史史料中蘊含的價值進行分析,充分挖掘其中的人文特性,并在具體的教學中,實現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例如,在“中國近現代人民生活”的教學中,教師就引導學生開展了相應的史料收集和分析的活動,促使學生在相關的史料收集、分析中實現學生的人文精神培養。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下,全面加強學生的人文精神培養已經成為核心素養教學體系下的最重要教學目標。據此,教師必須緊緊圍繞人文精神,優化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模式,進而全面提升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高丁國.高中歷史人文精神培養研究[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9(18):19-20.
[2]張海軍.關于高中歷史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探析[J].才智,2019(24):142.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