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蓉
小微企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增長點,是推動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有數據表明,全國現有小微企業已占全部市場主體的比重超過90%。貢獻了60%以上的GDP;50%以上的稅收;80%的城鎮就業崗位;65%的發明專利;80%以上的新產品開發。顯然,其中金融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然而,新形勢下振興小微企業的緊迫性愈發突出,銀行著力點也需相應調整。
一、當今金融振興小微企業的緊迫性
這是由國際國內經濟形勢決定的。從國際上看:
(一)中美經貿將進入持久戰
自2018年以來,隨著美國政府多次宣布對從中國進口商品加增高比例關稅,中美經貿戰的影響已主要由心理層面轉向實際層面,實質性沖擊明顯加大,在出口、產業轉移、投資等方面都有體現。美國為了遏制中國的大國崛起,維持其霸權地位,貿易摩擦將會伴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
(二)中美貿易戰導致金融風險增加
一是將導致我國外貿逆差或國際收支逆差,使我國中、小微企業受到傷害會更大,也直接引發國內就業機會的下降。二是對我國當前穩健中性貨幣政策也將帶來影響,貨幣政策波動可能性較大。三是沖擊我國證券市場,使得股市很難實現軟著陸。四是出口銳減,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經營受挫,有可能引發銀行不良信貸資產出現大幅反彈。
(三)科技日新月異、國際新型經濟體異軍突起導致貿易競爭加劇
科技的發展催生產品不斷更新、成本不斷下降,同時也無情地淘汰一批批落后的產業和產品。加上一些國家或國際經濟體利用地域、勞動力、資源、商品品牌等優勢而發展,對生存周期較短的我國小微企業更是巨大的挑戰。
從國內來看:
一是房地產市場面臨擾動因素風險。
隨著“一城一策”的推進,各個地方政策不同程度出現調整,房價也有所反彈。對此,市場預期有將其理解成政策的放松和逆轉的風險。如果這個預期自我實現,市場的穩定性可能被打破,房地產將再次出現大幅波動,無疑對國民經濟有著重大影響。面臨調整與完善經濟結構重任,必須發揮小微企業的強大作用
二是突發性自然災害嚴重挑戰國家應對和經濟保障能力。
2018年8月來,由于非洲豬瘟和環保疊加導致全國性生豬產能深度下降,國內豬肉供給偏緊、價格倍漲,同時帶動了其他消費食品上漲,由此提升了小微企業生產成本。緊接著是2019年末突發的全國性新型冠狀態病毒不但嚴重威脅人們身心健康,也嚴重影響其他行業生產和經營。國家一方面緊急動員組織“抗疫”,另一方面緊急號召復工穩崗,保障“抗疫”和人們日常生活物資需要。突出事件對國家經濟帶來不小沖擊,自然會影響小微企業發展。
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已迫在眉睫。
小康社會一個重要特征就是人民共同富裕,有數據表明,同樣的資金投入,小微企業吸納的就業人員平均比大中型企業多4-5倍。目前,75%城鎮居小微企業民和80%以上的農民工總計將近2億人在小微企業就業。這部分人富起了,則以人均GDP 為主要特征的人均小康社會指標實現也就不是問題了。
二、金融振興小微企業著力點
資金是制約小微企業發展的“瓶頸”,作為企業融資的主要渠道,銀行應先從自身尋找著力點,責無旁貸破解這一難題。
(一)努力提升政治占位,打破經營理念僵化問題
打破“貸大不貸小”的慣性思維和“扶強不扶弱”保守思維。如房地產行業和小微企業,一個是強勢行業,一個是弱勢企業;一個是抵押物穩靠,一個是擔保或抵押不足;一個是國家多年來一直著力調控的行業,一個是國家傾力扶持的企業。但兩者所獲貸款一直難成正比。根據人民銀行相關數據分析,至2018年末,房地產貸款余額38.7萬億元,占同期各項貸款的39.9%,但央行和銀保監會首次發布《中國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白皮書》顯示,同期小微企業法人貸款余額26萬億元,占全部企業貸款(注意不是各項貸款)的32.1%,兩者比較,無論是貸款絕對額還是貸款占比,小微企業都處于弱勢,突顯了金融機構的保守思維。正如央行行長易綱在某次演講報告中指出一樣:小微企業的經濟貢獻與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的貸款支持力度有較大差距。
對此,我國銀行特別是國有銀行必須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處理好自身、企業和社會三種效益之間的關系,以社會效益、國家利益為主導,不折不扣地落實好支持小微企業的信貸政策,促進小微企業健康發展。
(二)改進資金籌措與分配,解決貸款增量問題
1.合理調整收益做好資金引存工作。即適度減少理財資金籌集,轉而增加存款資金。銀行理財是一種虛擬經濟活動,理財資金大多直接進入了證券市場和資本市場等,銀行存款因此相應受到抑制,小微企業資金供應相應減少。對此,銀行應該合理調整理財與存款兩類資金收益,組織更多的存款支持小微企業等實體經濟經濟。
2.合理調整運用信貸規模。即壓縮一些國家調控的項目貸款,集中這些貸款規模和資金支持小微企業等必須支持的領域和項目上。如2017年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達到10萬億,遠超地方政府債務償還能力,后國家緊急調控,正通過債券市場陸續置換出來。銀行則可調劑部分規模用于支持小微企業生產或經營規模擴大。
3.鼓勵發行小微企業專項金融債。發行小微企業金融債,拓寬銀行融資渠道,有效解決銀行小企業貸款資金來源不足問題。
(三)正確選擇貸款項目,解決信貸重點投向問題
1.大力支持國計民生項目。雖然這些項目大多為國有大中型企業掌控,但仍有一些小微企業的經營是直接的國計民生項目,如糧棉油肉糖的生產、加工和銷售等。這些都對市場穩定、物價穩定、民心穩定和社會穩定有著重要的支撐作用。“非洲豬瘟”和“新冠病毒”事例恰好佐證了這一重要性。
2.大力支持國民經濟“拾遺補缺”項目。一個國家只有具備完善的經濟行業門類體系,才能夯實經濟發展基礎。小微企業由于數量龐大、涉足領域廣泛、行業組織形式多樣、企業管理組織層次少等特點,以及靈活的經營方式、便捷的轉移進退等優勢,更能適應當今瞬息萬變的市場,起到國民經濟“拾遺補缺”作用。
3.大力支持“三農”項目。重點支持在規模化種養基礎上,通過“生產+加工+科技”聚集現代生產要素,建設水平領先的現代農業發展平臺項目;支持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等。
4.大力支持科技創新項目。小微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力軍,所涉及的行業和領域比較多,擁有較強的核心競爭力。隨著市場形勢變化,在產品研發、成果轉化等創新力度將會進一步加大,資金需求與投入比重隨之加大,無疑銀行支持力度也必須加大。
(四)加強貸前貸后監管,預防化解信貸風險問題
1.確保貸前調查評估的嚴肅性和真實性。這是銀行風險防范的基礎,重點要杜絕不按照貸款操作規程進行實地調查而流于形式;嚴禁只根據借款申請人提供的資料作為貸前調查的情況而造成貸前調查失實。同時,要確保有足額的第二還款來源。
2.合理確定流動資金貸款期限。現行流動資金貸款期限有一定的弊病:一是以假設企業生產經營一切正常為前提,沒有留有余地考慮客觀風險及交易對手等因素,因而所確定的貸款期限是銀行的理想期限。二是沒有考慮企業規模、技術、管理方式等。三是貸款期限“共同協商”流于形式。小微企業由于貸款迫切,大多聽從銀行確定,且合同文本完全格式化。長期以來,“理論期限”的實施造成大多數企業不能按期償還銀行貸款,也給銀行自身風險管理加大難度,很有必要進行改進。
3.強化貸后嚴格跟蹤管理。一是督促企業貸款做到專款專用。二是時刻監控第一還款來源,盯緊企業賬戶和法人代表及關聯人員個人賬戶情況、交易對手情況,把好貨款、應收賬款回籠關,三是注重第二還款來源,特別是注重抵、質押物擔保方式。
4.高度關注信貸小微企業民間融資行為。日前,小微企業中不少有民間融資行為。實例證明,企業民間融資弊大于利。不但危及企業生存,更使銀行信貸資產風險倍增,成為信貸風險防范的新課題和工作重點。
5.采用先進的預警系統。基于小微企業的高風險特征,銀行則必須采用先進的預警系統,對借款人資信、小微企業、擔保物等進行及時監控。
6.完善風險防范考核與激勵機制。目前,大多類似考核機制出現激勵不足、約束有余,考核效果不佳的現象。必須解決的關鍵,一是權責利對等。二是區分企業類型、規模、地域等因素實行有差別的貸款不良容忍度。三是實行區別處罰。即盡職免責、失職追責,體現做多做少不一樣,做好做壞不一樣。四是拓寬利益掛鉤范圍。不僅要與物質掛鉤,還要與員工榮譽、職務升遷掛鉤。這樣的考核才能有真正激勵作用,同樣才能體現銀行真正的效益理念。
參考資料:
[1]2019中國小微企業融資研究報告:我國經濟的半壁江山,還需繼續穩固.
[2]王睿映.淺析小微企業融資現狀.
[3]馬繼鵬.小微企業從銀行貸不到款,怨誰.
作者單位:海南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