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云榮
摘要:通過對鄉村振興中越劇文化保護與傳承中存在的問題的梳理,結合對嵊州市東王村越劇文化保護與傳承的做法的調研分析,形成了“以問題為導向”“以項目為抓手”,以互聯網為驅動”的越劇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新思路。
關鍵詞:越劇文化;傳承;創新
中圖分類號:G127;F5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05-0172-01
一、越劇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體現了對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視。越劇文化根植于農民的生活習慣、情感,是浙江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入挖局越劇文化中所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對樹立民俗文化品牌,實現鄉村振興大有裨益。結合新時代鄉村振興中對文化振興的要求,加強鄉村中越劇文化的科學保護、開發和繼.承,是實現文化小康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推動力。
二、鄉村振興中越劇文化保護與傳承中存在的問題1.越劇文化認同功能降低。有資料顯示,越劇觀眾大多是中老年人,年青人對它少有問津。觀眾少、認同低導致一些劇團生活艱難難以維持不得已而解散,讓人不由的感到落寞和無奈。培養年輕人對越劇的喜愛,對戲曲藝術的追求,是越劇生存下去的關鍵。
2.越劇的道德禮儀規范功能降低。長期以來,越劇劇目內容在鄉里鄉親之間發揮著道德教化、儀禮規范的作用。改革開放之后,功利主義、享樂主義等消極思想觀念滲入鄉村,使越劇中蘊含的優秀文化因子所具有的正向教化功能被削弱。
3.越劇文化對先進文化包容機制不強。鄉村中民俗文化的變遷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但民俗文化的變遷必須具有價值判斷。越劇文化經歷上百年的變遷沉淀,是鄉村生活、生產的文化痕跡,其主體是代表時代發展方向的。當前,越劇曲目內容和形式缺乏創新,與現代人的精神需求有脫軌,不能在村民中間產生很好的共鳴,從而失掉了新時代的鄉村特色,削弱了鄉村振興的文化根基。
三、東王村越劇文化保護與傳承的具體措施
堅持“創新性發展,創新性轉換”的原則,在實踐中創新、在創新中實踐;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在實踐中完善、修正理論與設計邏輯;在實踐中通過實踐驗證傳承效果。
1.以問題為導向,傳承理念創新。越劇很早就融入到了普通嵊州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聊的、玩的、唱的都可以看到越劇的影子。越劇文化的傳承關鍵在于村民的行動,喚醒村民對越劇文化的自覺意識;激發在外生活的嵊州人的故鄉情感,促進“故鄉人”對家鄉越劇文化的傳承和責任擔當意識;從娃娃抓起,嵊州多個地方小學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越劇教育活動;設立示范戶、傳習基地、傳習人,形成有點到面的文化滲透和傳播。如今,政府支持、基層推動、村民行動、媒體鼓動、學者帶動共同重塑越劇文化品牌陣地,持之以恒,分步推進。
2.熱以項目為抓手,實施“記憶鏈修復工程”。當地政府投資3000多萬元對馬塘村、東王村、施家岙村等越劇史跡遺存及袁雪芬等名家故居進行保護性修復,修繕古戲臺200多個。同時,該村也十分注重對古村落原生態的保護,保留修繕了一批黃泥黑瓦的老房子,最大限度地保留一百多年前越劇誕生時的村莊風貌。另一方面建設越劇藝術中心、越劇藝術學校、越劇博物館,為越劇愛好者提供學習、交流、娛樂的場所,使越劇成為現代文化的美麗一角。
3.以互聯網為驅動,創新傳承手段。為傳承發展、弘揚越劇文化、凝聚越劇戲迷力量,嵊州舉辦“越劇戲迷大會”創新運用“越劇十互聯網”思維,開展線上線下活動,讓互聯網融入到越劇中,形成越劇全新的傳承、創新。為廣泛的弘揚越劇文化,中國越劇戲迷網也正式上線。中國越劇戲迷網不僅是戲迷聚會交流、探討的線上平臺,還延伸發展出全國愛越小站、全國戲迷大會等線下實體,以及微信公眾平臺、APP、手游等線上活動。
為了越劇文化更好的繼承發展,應該嚴格的遵守藝術的發展規律,在充分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順應時代需求,滿足現代人的審美。對越劇劇目、唱、念、做等藝術因素繼承的同時融合現代的故事、舞臺美術、布景道具、燈光、音箱等,應用現代的線上線下平臺宣傳,拉近了越劇與百姓的距離,給人以熟悉感、親近感,現實感,只有這樣越劇才能跟的上時代的步伐,為新時代而發聲。
★基金項目:2019年浙江農業商貿職業學院科研項目(一般項目),鄉村振興視野下越劇文化保護與傳承路徑的調查研究,項目編號:KY201909。
參考文獻:
[1]徐輝.鄉村振興工程地域移風易俗經驗創新與路徑探索[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12).
[2]桂勝,騰躍.鄉村振興視野下傳統村落民俗文化的傳承模式[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1).
[3]韓雪嬌.鄉村振興戰略中村落民俗文化的保護與利用[J].經濟師,2018(11).
[4]陶維兵.新時達鄉村民俗文化的變遷、傳承與創新路徑[J].學習與實踐,2018(010).
[5]孟展麟.戲曲傳承對鄉村文化建設的杠桿作用——以婺城區蔣堂鎮澤口村婺劇文化園為例[J].大眾文藝,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