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超
摘 要 1898年,沙俄迫使清政府簽訂《中俄旅大租地條約》,包括大連港在內的旅大地區開始淪為沙俄的租借地。侵吞大連港后開始對其不斷地建設和完竣,以便進行殖民掠奪,列強對港口的爭奪從未付之闕如。1905年,日本在日俄戰爭獲勝后接管大連港,拘囿于掠奪東北豐富的資源和大力發展殖民貿易,開始大舉建設大連港,實施一系列政策制度,開啟了港口和城市的近代化征程。但無論是俄占時期還是日據時代,大連港都成為殖民掠奪、資本輸出的工具,不啻為其“國中之國”的象征。認清歷史呈現的不同面相,以史為鑒,方為根蒂。
關鍵詞 俄日時期 大連港 租借地 港口建設 殖民侵略
Abstract In 1898, tsarist Russia forced the Qing government to sign the Sino-Russian Treaty of Land Lease in Dalian and Lvshun, and the Dalian and Lvshun area including Dalian Port began to become the leased land of tsarist Russia. After the annexation of Dalian Port, Russia began to build and complete it continuously for the purpose of colonial plunder. In 1905, Japan took over Dalian Port after the victory of the Japanese-Russian war. Aiming to plunder the rich resources of Northeast China and vigorously develop colonial trade, Japan began to build Dalian Port in a large scale, implemented a series of policies and systems, and promoted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port and city. However, in both Russian occupation and Japanese occupation, Dalian Port became a tool of colonial plunder and capital export, as well as a symbol of its "country within a country". We should recognize the different aspects of history and take history as a mirror.
Keyword Russian-Japanese occupation period; Dalian Port; leased land; port construction; colonial invasion
大連港作為東北地區最重要的港口,其發展軌跡可追溯到晚清時期,“光緒年間,滿清政府為加強海防,將旅順港、大連港建設為重要軍港”[1]5。甲午戰后隨著危機的深化,開始了俄據大連港的七年建設時期,大連港初現雛形。1905年,日俄戰爭落下帷幕,日本為“與俄國、清政府交涉事宜及整理軍事情報等工作”[2]93,在1906年設立“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簡稱“滿鐵”,加強對華的貿易掠奪。日占時期,日本奉行“大連中心主義”政策,港口建設規模不斷拓展,吞吐量猛增,到20世紀20年代中期成為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國際化商港。1931年后,日本侵略東三省,開始瘋狂地掠奪戰略資源和商品、資本輸出,港口設施迫切需要擴大。太平洋戰爭后,日本失去海上貿易主導權,海運逐漸衰落,陸路運輸又重新煥發生機,港口地位遂逐漸下降。1945年8月,日本宣告投降,日據時期的殖民統治宣告結束。緣此,本文試圖從港口建設視角梳理、研究俄日殖民時期的大連港,揭示列強在建設港口的背后實質是推行其殖民統治,攫取經濟利益。
一、俄據時期大連港的開辟
甲午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陸續進入了帝國主義階段,沙俄企圖在遠東地區攫取不凍港,奪取經濟利益,最終選定大連港。大連港口獨一無二的優勢使得沙俄進行了初步的建設。從近代化視域下觀之,沙俄對大連港的建設客觀上迎合了近代化的浪潮,帶動了港口貿易的興起。但要清醒地認識到大連港成為俄國的租借地,是其殖民統治的橋頭堡,在興建的背后是赤裸裸的資源掠奪和資本輸出。
1.沙俄制定了“以旅順作為東方經營的策源地,與之相對,在大連灣內,新設一個連接歐亞大陸的一大商港,以此確立在‘滿洲經營的基礎”的方針[3]16。常年不凍、水深港闊、腹地廣闊,這是其獨特之處所在。1899年8月,沙皇飭令建立達里尼自由港,標志著自由港制度的實行,隨后轉入港口建設實施階段。一期工程總體布局是“建設一個連接東北與海參崴的示范性大商港”[1]103。方案由俄國工程師沙哈羅夫編制,設計的目的是滿足新興城市發展需求,轉移國內港口壓力。開港初期就進行了客貨運輸,大連港主要以進口為主,包括建材、日用品和食品等。至1902年底,一期工程宣告完工開港使用,港口基本具備了正常貿易的要求,標志著商港初步建成。1904年興建二期工程,囿于日俄戰事,后期工程陷入癱瘓。在七年的殖民統治中,實際建設時間較短,港口初步建成。
2.沙俄建設主要從港口基礎設施入手。在一期建設工程中,共建成甲碼頭、一碼頭和二碼頭三座貨運碼頭。三座碼頭合計長度為兩千米,可同時允許千噸級船舶十艘???,擁有各種配套設施。防坡堤是沙俄政府為使船舶??扛影踩紤]修建了懷抱碼頭的防坡堤。分為東、北兩座,東防坡堤長三百米,由南向北深入海中,但工程僅完成一半。沙俄在兩期工程中興建了相應的配套輔助措施,如為了方便運輸,沙俄在車站與碼頭之間修建數十公里的鐵路,用修筑港口的剩余材料修建港口通向市區的公路,沙俄政府在工程中同時攫取了大量的經濟利益。
“俄國依靠鐵路和海參威港有效壟斷了東北的廣闊經濟腹地”[4],沙俄殖民者使大連由一個蠻荒的小村莊開始步入港口城市的發展路徑,客觀上促進了商港的初步發展,帶動了城市的近代化。但我們不能忽視的是商港的建設是由無數苦難的勞動力用生命鑄造的,資金和土地也是資本的掠奪,凝結著勞動人民的血淚。
二、沙俄建設大連港原因初探
沙俄占領港口后,對港口進行了大規模的工程建設,其深層緣由要引起重視。沙俄是帝國主義鏈條上最薄弱的一環,侵略擴張的重點首先在歐洲,但是沙俄無法與強敵英法抗衡。俄國為了拓展國外貿易市場,將侵略矛頭指向遠東,實施所謂的“遠東政策”,占領旅大、侵占大連港、控制遠東商品市場、壟斷海外貿易成為其精心策劃的迷局。沙俄采取了“三步走”戰略。
1.通過控制大連港,進而控制以港口為中心的東北廣闊的腹地,這不但能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更為重要的是便于掠奪東北豐富的資源和商品傾銷。為了獲得更大規模侵略利益,沙俄通過與清政府簽訂《中俄密約》,獲得了鐵路修筑權,這樣鐵路成為港口與腹地聯結的紐帶,達到其侵略的終極目的。
2.擁有大連港也就可以控制海上運輸,港口是不同地域進行商品貿易運輸周轉的重要通道。東北地區的商品貨物大多在港口集散,所以控制大連港對于沙俄東北的對外運輸至關重要。沙俄在推行殖民統治期間,對港口進行大量的投資建設,保持大連港自由貿易港地位,控制航運從而攫取了最大利益。
3.沙俄占有大連港趁機控制海關。沙俄依靠強權,在大連橫征暴斂奪取征稅權,從中牟取巨額暴利。沙俄與清政府談判租地問題時,也曾聲明“租界內收稅理民,仍歸中國自主”[5]33。但是沙俄占領大連后依然把持控制,不予理會。沙俄征稅種類多,稅額巨大,給大連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賦稅負擔。海關是港口的門戶,大連開埠通商,中國依照法理而言在大連港設置海關。依照正常的法理章程,中國享有征收關稅權力,但是迫于沙俄的強權和攝于外交壓力,使得大連海關名不副實。沙俄對港口建設的終極目的不過是利用港口的優勢,掠奪豐富的礦產資源,便于其資本輸出,剝削東北人民,其侵略目的昭然若揭。
三、日占時代大連港口建設的延展
“清政府在日俄戰爭中堅持中立政策,是為避免直接卷入日俄沖突”[6]22,在國家主權尚不能完全獨立之下,此乃無奈之舉。但后來戰爭惡化危害中國根本利益時,清政府依然保持中立態度。“實際上就損害了國家主權特別是作為受害國應有的權利,為事態發展埋下隱患”[6]23。日本殖民當局蓄謀已久,認為“大連港作滿蒙之大門,為開拓帝國的光輝未來,正擔負重要使命”[7]186。1905年,在日俄戰爭中日本戰勝強敵沙俄,以南滿鐵路為運輸通道,建立了在東北的長期殖民統治,控制港口腹地的商品流通,企圖實現在東北的巨大貿易利益。1907年,日本確立“中心主義”政策,實行俄占時期自由貿易港制度,經過多年的經營發展,大連港的經濟地位急劇躥升,貨物吞吐量擴大三倍,成為吞吐量達到近六百余萬噸的名副其實的大港。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滿鐵進一步建設大連港,維持東北的貿易中心地位?!捌咂呤伦儭焙?,侵華戰爭愈演愈烈,面對“貨船停在海上不能卸貨問題”[8]27,日本改變港口發展方向,大連港成為進口大港。隨著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日本航海運輸能力下降,逐漸喪失治海權,海上貿易逐漸衰落,大批貨物逐漸采用陸路運輸,港口開始走向衰敗。1945年,抗日戰爭進入反攻階段,呈現秋風掃落葉之勢,日本終于在1945年8月15日投降,日本殖民大連港四十余年的歷史宣告結束,至此大連港迎來新的歷史時期?;貞浲?,人口的增加無疑是近代城市發展的重要誘因之一。大連建設之初還是一片漁村,不到8000余人,到1943年大連城市人口激增至826907人[9]155,日據時代結束時,大連城市人口仍然高達70萬人[9]155。可見人口的增長對城市的推動力之強。
1906年,日本設立滿鐵,專項負責東北的各項事務。日俄戰爭中大連港遭到重創,沙俄撤退前將所有橋梁炸毀,所有的戰略物資統統擄走,大連港的港口功能喪失殆盡。日本殖民初期開始重建大連港。
1.建設初期,著眼于為殖民統治服務。日本占領大連港后,推行“大陸政策”,出臺兩個建港計劃,1908年出臺《大連筑港計劃案》,其中筑港工程包括了防坡堤、碼頭等多項內容。碼頭建造工程方面,1910年5月,開始修建第四碼頭和丙碼頭。第四碼頭擴大1700米,建設面積約七萬坪,耗資三百余萬日元,1920年底完工。為了方便船舶自由???,貨物裝卸碼頭,在東部修建了第二碼頭,用時兩年,1920年竣工,填筑地面積四千余坪,投資兩百萬日元。修建甘井子工程,目的是便于運輸煤炭,該工程于1926年開始施工,于1930年竣工,歷時四年建設碼頭長為三百余米,寬四十余米,使用了近代機械化設備,堪稱當時國內最為發達的煤炭港口,防坡堤建造工程。東防坡堤工程于1907年啟動,長四百余米,寬十米,于1912年竣工,歷時四年,投資六十余萬日元。1907年又陸續修建西、北防坡堤。防坡堤建設使水面面積擴大,是港口建設的基本構成部分,有利于各種船舶自由進入港口,提供安全保障。后又修建船塢廠工程,由混凝土構造,基石為鋼磚石,極為耐固。日本還在港口內修建填海造陸工程,從1930年開始施工建設,歷時八年完工,填海面積12萬坪,投資總額75萬日元,另外日本還對倉庫、道路、橋梁、運輸、排水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規劃施工建設。
2.擴張期,維護港口貿易中心地位發展建設。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占領東三省,為了應對戰時,關東軍積極籌備物資和軍用設備。日本各界加大了對大連港的財政支持,轉移國內的經濟危機帶來的經濟負擔。中國擁有廉價的勞動力資源,而且港口優勢突出,交通網絡發達,面向廣大的東北市場,吸引了諸多日本資本家來華辦廠。日本于是對工業碼頭進行了擴建,興建了甘井子石油工程、黑嘴子碼頭工程等。滿鐵經營大連港期間碼頭的擴建計劃迅速實施,投資數額巨大,建設工藝水平較高但工期較短,興建了近代化的港口配套服務設施。日本利用港口進行商業壟斷,“大連港集中表現于商品和資本輸出”[10]。經過多年經營建設,到1930年,大連碼頭的貨物堆棧75處,可容50萬噸貨物[11]431。
3.衰落期,戰時應急的建設。日本興建大連港的初衷是掠奪原材料和生產資源,隨著日本全面侵華,物資需求量急劇膨脹,日本經大連港不斷進口大量戰略物資。但是港口的吞吐能力有限,相應的配套設施嚴重短缺,滿鐵開始改變大連港規劃,由出口港轉為進口港。1938年7月,滿鐵規劃港口擴建,“決定建設漁港碼頭、突堤碼頭、修建防坡堤等”[5]。1940年,“設立了改造事務所,主要負責相關附帶設施的建設”[12]。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戰況惡化,財政陷入困境,在建工程近乎癱瘓”[13]。
滿鐵經營大連港40余載,在建設初期展開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配套服務體系,使大連港超越營口港成為東北第一大港口。依托大連港廣闊的經濟腹地,東北貿易開始與國際貿易接軌,轉口貿易發展繁榮,便于日本掠奪經濟資源和資本輸出。“九一八事變”后,大連港迎來了發展期,日本為把東北建設成為對華大本營,維護港口的壟斷地位,開始進一步擴建港口。大連港的發展建設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大連的城市近代化。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日本為適應對華戰爭需要,開始極力擴充設施,改變港口的性質為侵略戰爭服務。歷時多年的建設,大連港的基礎條件設施達到近代一流水平,“大連港碼頭施設自大正十一年(1922)七月起工,以一月竣工,有埠頭待合所之模范設備,雄大的機構可稱之為東亞一大商港”[14],為港口立于中國五大良港奠定了堅實基礎。太平洋戰爭爆發成為大連港發展的轉折點。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筑港工程逐漸終止[15]177,大連港港口的功能下降逐步衰落。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日本在大連港的殖民統治落下帷幕。
四、日占大連港采取的措施
日本為了進一步控制大連港,一方面花費巨資對港口進行大規模建設;另一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制定特殊的運費制度,使得大批東北貨物紛紛向大連港集聚,這種優惠政策使滿鐵獲得了巨大的利潤。大連港繁榮的商貿,人口的集聚驟增,加上城市化的助推,使得大連港一躍成為中國北方第一大港。特殊運費制度是日本侵略東北采取的一項重要政策,為大連港的發展創造了機遇。
日本在“關東州”建立了自貿區。大連港作為東北貿易中心,日本決定實行自由貿易港規定,“凡有貨物由海路運進大連口岸,均不征完進口稅餉”[16]395-396?!叭粞筘浽谏綎|海關裝運出口,也不納稅餉”[17]45,大連港的商品經濟貿易得到較快的發展。港口貿易的性質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使得無論是港口規模、吞吐能力都有極大的提高,進一步促進了轉口貿易的活躍?!瓣P東州”成為自由貿易區,各國商品自由流通交易,便于日本進行殖民擴張,輸出經濟資源。大連港成為自由港,實行獨特的優惠政策,成為對外開放的經濟窗口,無疑促進了大連港口貿易的發展和大連原有工業的升級。但是,使大連地區本地的民族工業受到了極大的沖擊,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更加艱難。日本殖民者取代了沙俄殖民者,即使客觀上推動了城市化的發展,“但不過對中國進行野蠻侵略背景下的畸形發展與繁榮”[18]。究其實質都是為了掠奪經濟資源,獲取資本利潤,給廣大的東北人民帶來了沉重災難。在現代化飛速發展的今天,銘記歷史強調國家主權意識,國之獨立才是發展的基本前提。
大連港是東北地區最大的貿易港口,擁有廣闊的經濟腹地,港口與腹地之間相聯結,成為俄日列強爭奪的焦點。俄日兩國為獲取殖民利益,在大連港展開了一系列建設,使得港口規模、吞吐能力、運輸能力都獲得了極大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動了大連商貿、文化、社會等全領域的城市近代化。但我們要跳出傳統的規范窠臼,清醒地認知殖民侵略和自身本能對抗的復雜樣態:俄日殖民主義者之所以前赴后繼、不遺余力地發展建設大連港,不過是為掠奪東北的資源財,便于資本輸出,攫取巨額經濟效益,為殖民統治服務。縱觀大連港的興衰變遷,這種殖民色彩格外濃重。大連港成為近代殖民化建設歷程中的一個微觀縮影,借此管窺到近代中國在領土主權飽受蹂躪,民族發展舉步維艱。在當下,國人不能止步于對殖民侵略的盲目批駁和仇恨,還應認識大連港呈現出歷史的不同樣貌,以史為鑒,希冀能對當下的現代化建設發展有所裨益。
參考文獻
[1]周永剛.大連港史[M].大連:大連出版社,1995.
[2]滿史會編.滿洲開發四十年史(上卷)[Z].1987.
[3]長永義正.經濟都市大連[M].大連:大連工商會議所,1937.
[4]姚永超.1906-1931年日俄經濟勢力在東北地區的空間推移—以港口、鐵路、貨物運銷范圍的變化為視角[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5(1).
[5]顧明義.日本侵占旅大四十年史[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
[6]程維榮.旅大租借地史[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2.
[7]大連事業調查局.關于大連港的港灣調查 [Z],1940-12-04.
[8]滿洲評論[N].第26卷,第1號.1937-11-19.
[9]曹洪濤,劉金聲.中國近現代城市的發展[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1998.
[10]李欣鑫.近代殖民統治時期大連港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08.
[11]茅家琦.中國舊海關史料[M].北京:京華出版社,2001.
[12]岡部牧夫.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的研究[M].東京:日本經濟評論社,2008.
[13]呂紹坤.近代大連自由港制度的實施及對城市經濟的影響[J].社會科學輯刊,2004(3).
[14]盛京時報[N],1937-01-19.
[15]曲曉范.近代東北城市的歷史變遷[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16]王鐵崖.中外舊約章匯編(第2輯)[M].北京:三聯書店,1957.
[17]王蕓生.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第5卷)[M].北京:三聯書店,1979.
[18]王勁松,張曉剛,王珍仁.日本殖民時期大連城市發展狀況初探[J].大連大學學報,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