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功 代先祥


摘 要 清末皖人赴日留學的初始時間,學界有1906年、1905年、1902年、1899年和1896年五種說法。出現多種說法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混淆了自費、公費和官費的區別。清末皖人自費留學日本的時間應不晚于1899年,本省公費留日始于1904年,本省官費則始自1905年。外省官費的最早時間,1890年、1896年和1898年三種說法都有一定的依據。
關鍵詞 皖人 留學生 日本
Abstract There are five theories about the initial time of Anhui people studying in Japa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1906, 1905, 1902, 1899 and 1896.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the emergence of a variety of views is the confusion of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self-pay, public expense and government expens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it should not be later than 1899 when people in Anhui studied in Japan at their own expense. It was in 1904 that people in Anhui began to study in Japan at government expense, and in 1905 that provincial government in Anhui began to pay for study in Japan. As for the earliest time of study at government expense in other provinces, three kinds of statement of 1890, 1896 and 1898 all have certain basis.
Keyword Anhui people; overseas students; Japan
清末皖人留學東洋始于何時?這個問題不可一概而論。由于清末民初時期出國留學,有政府統一派遣的官費生,也有享受地方公款的公費生,還有大量自費生。而官費又分本省官費和外省官費,公費同樣可分本省公費和外省公費。因此,清末皖人留學日本起始時間,就需要分而論之,答案也不盡相同。然而學界對此多是泛泛而談,不僅語焉不詳,含糊不清,甚至有錯訛之處。有鑒于此,梳理史實、澄清錯誤、去訛存真,就尤為必要。
一、關于清末皖人留學日本起始的幾種說法
就筆者所見,學界關于清末安徽人留學日本的起源,至少有五種說法。
一是1906年說。《安徽重要歷史事件叢書·涉外史事》稱:“安徽青年留學日本,始于1906年,有鮑庚、許成才等34人。之后,赴日留學漸成風氣。至1909年,安徽人之留學日本者,已有77名之多。”[1]152該說明顯有誤,查諸史料,鮑庚、許成才等人赴日留學的時間應是1905年,而非1906年[2]543。
二是1905年說。據《安徽通志·教育考稿》的記載:“安徽派遣游學生自前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巡撫誠勛始,嗣恩馮兩撫繼之。統計前后游學生:光緒三十一年二月中咨送者,則鮑庚等10人;七月中咨送者,則許成材等34人,內姚煥1人先在日本早稻田高等師范學校肄業,余皆由各屬保送申請考試給咨詢。”[3]5681905年說的主要依據是清宣統末年安徽巡撫馮煦主修、陳師禮總纂的《皖政輯要》。該書在“卷五十四·游學”篇簡要概括了清末皖省派遣留學生的情況,“皖省之派遣游學生自三十一年巡撫誠勛始,嗣后,恩、馮兩撫繼之。其中學費有自備者,有官給者,有先自備而后改官給者”,官費全年是300日元,另有每月零用錢3元。“官費所出由于停止大學堂附課生之膏火”,每年有二千七百八十兩。但此款“僅敷選送學生十名之用”,故學務處建議“自愿出洋而力或未逮者,應需經費公家津貼一半”。此議為巡撫誠勛核準,“飭令各屬籌款照辦”。是故,光緒三十一年派遣的鮑庚、許成材等44名留學生,“每人每年給日幣150元,所謂半費是也”[2]543-544。由此可見,鮑庚等人赴日留學,得到安徽省府的資助,屬于本省官費留學。因此,準確地說1905年是安徽官府正式選派官費留日學生的開始。
三是1902年說。《安徽近現代史辭典》在“教育”篇中如是表述:清末安徽的留學教育,“始于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開始都是留學日本,首批赴日的留學生是方時簡、潘贊化兩人”[4]267。關于方、潘二人的留學經費,有文章認為是官費,也有文章認為是公費。《清末民初洋學學生題名錄初輯》顯示,潘贊化于光緒二十八年(1902)八月入學日本成城學校,方時簡則是同年七月入學同文書院,二人都是自費留學[5]30-32。潘贊化因參與陳獨秀主持的安慶藏書樓演說,宣傳革命思想,遭到清政府通緝,被迫同陳獨秀流亡日本,入成城學校學習軍事,“學費川資除自己變賣產業外,賴親戚接濟”[6]110。
根據《日本留學生調查表》,1902年在日本留學的中國學生共計272人,其中安徽學生15人,7人為官費派遣,8人為自費留學[7]374。筆者整理相關史料,發現1902年安徽赴日留學生多達29人,這還只是當年入學數量,如果再加上之前入學的,1902年安徽留學日本學生應不止29人,遠超過《日本留學生調查表》中統計的15人數量。1902年入學的29人中,自費9人,官費20人,其中北洋官費14人,湖北官費1人,南洋官費5人,皆是出自外省官費(見表一)。而在1902年之前已經有皖籍學生由外省官費留學日本,因此無論從哪種形式看,1902年說都是錯誤的。
四是1899年說。有論者認為,1899年赴日留學的金邦平和程家檉,是安徽最早留學日本的學生[8]34。金邦平是安徽黟縣人,光緒二十五年(1899)二月從天津北洋西學學堂畢業后,由北洋官費入日本早稻田大學攻讀法政。程家檉是安徽懷寧人,畢業于武昌兩湖書院,光緒二十五年九月,由湖北官費入東京帝國大學農科。因此,金、程二人都是外省官費的安徽籍學生。就目前所查資料,這時安徽籍留日學生還有歙縣人羅會坦、合肥人杜淮川、休寧人吳茂節和滁州人單啟鵬。羅會坦也是湖北官費生,1899年從兩湖書院畢業后赴日本早稻田大學學習農科[5]1。杜淮川、吳茂節和單啟鵬三人都是近衛野戰炮兵聯隊見習士官[5]48-49,他們的留學經費源自何處呢?據實藤惠秀的《中國人留學日本史》記載,以陸軍為志愿的中國學生,最初多在東京成城學校接受預科教育[9]24。書中又提到,有些在日本陸軍留學的學生,在初期不入成城學校,“而帶同翻譯人員編入戶山學校,或編入日本連隊充當見習軍官”[9]44。實藤惠秀在書中還引用田中慶太郎的談話稱:“在1899年底或1900年初,張之洞所派遣的將校下士兵約三十名前赴日本,至近衛各連隊充任見學將校或見習下士,都通過即時翻譯學習。”[9]44由此可推測,杜淮川、吳茂節和單啟鵬三人應是湖北官費。
五是1896年說。這是筆者目前所見學界關于清末皖人留學日本起源的最早時間。論者指出,駐日公使裕庚于1896年招募的13名“使館生”赴日,是安徽人留學日本的開端[10]49。這13人分別是:唐寶鍔、朱忠光、胡宗瀛、戢翼翚、呂烈輝、呂烈煌、馮訚謨、金維新、劉麟、韓籌南、李清澄,以及只知姓氏的王某和趙某[9]1。其中安徽籍三人,胡宗瀛是安徽懷寧人,呂烈輝是安徽涇縣人[5]63,呂烈煌為呂烈輝之弟。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學界也普遍將這13人赴日視為近代中國官費留學之始,如舒新城[11]15和實藤惠秀[9]1都持此論。但是,也有論者對此提出質疑。這些不同意見主要集中在費別和時間兩個方面。有論者認為,這13名學生并非官費,如黃福慶在《清末留日學生》中指出:“此13名留日學生并非清政府計劃下所派遣者,當時清廷尚無固定的留學政策,裕庚此舉,只是基于駐日使館業務上需要之半官方式‘使館學生。惟他們已正式進入日本學校就讀,故應視為中國最早之留日學生。”[12]13還有論者認為,清政府駐日使館早在1882年即開始招募中國學生到日本學習,如果這13名“使館生”能看做清政府派遣的留日學生的話,那么1882年才是中國官費留學日本之始[13]81。據筆者查證,清駐日公使館在甲午戰前招收的數批學生中,同樣不乏安徽籍學生。倘若正如論者所言,則近代皖人留學日本的起始時間還可以往前追溯。而要明確皖人赴日的具體時間,就需弄清楚駐日公使館附屬的東文學堂的辦學情況。
二、東文學堂創辦始末
1877年,清政府在東京設立公使館,并任命何如璋為首任駐日公使。何如璋赴任時并沒有帶日語翻譯,因為時人以為中日“本同文之國,無須另立譯官”。結果到日本后發現“日本文字顛倒,意義乖舛”,公使館工作一時陷入困境。為解燃眉之急,何如璋不得不臨時雇傭兩名日本通事,并向總理衙門建議從國內招募“華童學習日本語言文字,以備將來之選”。由于種種原因,這一構想在何如璋任內并未實施。因此,第二任公使黎庶昌在1881年履職時,再次以日語翻譯人才不足為由,“奏請招致學生設館肄習,以三年為期”[13]80。最終,經過兩任駐日公使努力,以培養日語翻譯人才為目標的東文學堂,于光緒八年(1882)九月在駐日使館內創立。
據王寶平考證,從1882年9月開館到1894年8月因甲午戰爭爆發而停辦,東文學堂共計招收了29名學生[13]86-87。這些學生的學習期限長短不一,并非盡是三年,長者超過四年,短者則不滿一年,甚至只有兩月。學生的生活費由使館按月計算,從生活費支付明細可以看出,這些學生歷經五屆公使(第二屆公使黎庶昌、第三屆公使徐承祖、第四屆公使黎庶昌、第五屆公使李經方、第六屆汪鳳藻),分七批招入(見表二)。第一批是光緒八年(1882)九月入學的楊道承、陶大均、李大林以及姓名不見記載者兩人;第二批是光緒十年(1884)十二月入學的盧永銘、劉慶汾、吳開麟;第三批是光緒十一年(1885)入學的唐家楨、張文成;第四批是光緒十三年(1887)年相繼入學的邱文元、馮國勛、姚文棠、葉松清。在第四批學生入學后不久,再次擔任駐日公使的黎庶昌認為使署翻譯人員已能滿足需要,于是東文學堂“暫行裁撤”。尚在就讀的學生,邱文元、姚文棠、葉松清三人撤回國內,張文成、唐家楨、馮國勛則分別轉入日本人開辦的學校同人社和二松學社。及至第五任公使李經方時,又一改前任做法,在使館內恢復了東文學堂。個中緣由,東文學堂畢業生李鳳年在晚年有所述及:“當是時,合肥李公使伯行深慮我輩年少不更事,一旦派入日本公立、私立各學校內寄宿留學,出入自由,耽于山水秀麗,芳草美人,難以稽查管束;際斯國家需才孔亟之秋,不但難期學業猛進,且有墮落之虞。是以專折具奏,設立東文學堂,于節署構內,其地址在三王山(又名星岡)之左,南與鍋島侯宅北鄰。”[14]
于是,李經方在光緒十六年(1890)十二月赴日履新時,從國內為東文學堂招收了第五批學生,是吳允誠、段芝貴、李鳳年、方楙勲、沈汝福、王達月等六人[13]84。其中,吳允誠是安徽池州人,段芝貴是安徽合肥人。段芝貴畢業于北洋武備學堂,在北洋時期和同鄉段祺瑞都是袁世凱親信,時人稱為大小段。從時間上看,段芝貴和吳允誠應是近代最早在日本學習的安徽籍學生。
第五批學生入學不久即與使署發生矛盾。學生因為課業繁重而群情激憤,甚至以病退方式進行抗議,但使館并未妥協,而是以招收新生的方式來分化瓦解。先是在光緒十七年(1891)四月,橫濱領事從當地華僑子女中招收了吳炎魁、陳昌緒、梁鐸、廖宇人、張文炳和黃崇熙等六名“續招學生”。接著,又于光緒十九年(1893)陸續招收陶彬、朱光忠、祝海等三名“投效學生”。這樣就有了第六批的“續招學生”和第七批的“投效學生”。第七批學生在入學一年后,即因中日兩國關系緊張,于光緒二十年(1894)七月悉數返國。甲午戰爭為東文學堂劃上了終止符,甲午戰后,裕庚出任第七屆駐日公使時,鑒于“時局變遷,不宜刻舟求劍”,而東文學堂流弊甚多,成才甚少,于是“決計奏請裁撤東文學堂”[14]。他從國內招募的13名學生直接送入日人開設的弘文學院,東文學堂的歷史使命至此宣告結束。
綜上,近代皖人留學日本初始時間,可分為五種情況:自費、本省公費、外省公費、本省官費、外省官費。
自費留日學生,盡管人數龐大,但由于學時長短不一,人員來去不定,留下的檔案材料至為有限,因此清末皖人自費留學日本的最早時間難以查考。不過,《中國人留學日本史》中提到:明治三十二年(1899),在嘉納治五郎主持的亦樂書院就讀的學生,有橫濱領事之子鄒瑞昌(安徽人,25歲)、熊垓(江西人,17歲)、黃大暹(四川人,17歲)、李盛珩(江西人,19歲)[9]28。也就是說,1899年已經有皖人在日本留學,這樣清末皖人自費留學日本的時間應不晚于1899年。
公費留學容易混同于官費留學,在今天的表述中兩者并無區別,因此很多文章在論述清末民初留學運動時未作具體區分。公費留學經費一般來自地方學堂,而官費經費源于中央或地方政府機構。清末安徽本省公費派遣留日學生,筆者目前所見最早時間是1904年,是年桐城公立中學堂(今桐城中學)遴選房軼五、吳良駒、孫允珩、史浩然、蘇蔭柏、張基生等赴日留學,每人補助100元[15]155。同年,安慶農工商實業學校也選派五名學生赴日學習工藝技術,由學校支出學費[16]26。外省公費派遣的安徽籍學生,因為資料闕如,無從考證。
清末皖人官費留學日本,外省官費要早于本省官費。1898年8月2日,光緒皇帝諭軍機處等:“出國游學,西洋不如東洋。東洋路近費省,文字相近,易于通曉,且一切西書均經日本擇要翻譯。著即擬訂章程,咨催各省迅即選定學生陸續咨送;各部院如有講求時務愿往游學人員,亦一并咨送,均毋延緩。”[17]17派遣學生留日至此成為國策。一些握有實權的地方督撫也是迅速行動,先有浙江巡撫派遣吳錫永、陳其采、舒厚德、許葆英四人留學日本學習武備,繼有湖廣總督張之洞派遣之譚興沛、徐方謙、段蘭芳、蕭星垣四人到日本[12]33-34。到了1900年1月,南洋大臣劉坤一、四川總督岑春煊、直隸總督袁世凱也紛紛派遣留學生。如前所述,這些外省官費生有部分是安徽籍學生。安徽則遲至1905年才派遣鮑庚、許成才等34名學生負笈東瀛。
那么,外省官費的皖人留學日本始于何時呢?前文提到的段芝貴、吳允誠是不是最早留學日本的安徽籍學生呢?這就涉及對“留學”的定義。如果將留學定義為“留居外國學習或研究”[18]831,則皖人官費留學日本的源頭則可追溯至1890年,即段芝貴、吳允誠赴東文學堂求學之時。如果認為留學不僅是留居外國,而且還要進入外國人開辦的學校學習,則皖人官費留學日本的開端就是1896年,胡宗瀛、呂烈輝、呂烈煌等13名學生被安排進嘉納治五郎創立的亦樂書院[19]72。如果認為留學必須是由國內相關機構派遣至國外,進入外國學校就讀,則皖人官費留學日本應不早于1898年。
參考文獻
[1]張潤霞.安徽重要歷史事件叢書·涉外史事[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
[2]馮煦.皖政輯要[M].合肥:黃山書社,2005.
[3]安徽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安徽省志·教育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
[4]安徽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安徽近現代史辭典》編委會.安徽近現代史辭典[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0.
[5]房兆楹.清末民初洋學學生題名錄初輯[M].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4.
[6]陶顯斌.潘贊化傳[M].合肥:安徽文史研究館,1996.
[7] 陳學恂.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留學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8]王國席.晚清出國留學人員考[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2).
[9]實藤惠秀.中國人留學日本史[M].上海:三聯書店,1983.
[10]舒習龍.晚清中日文化交往視域中的皖人與日本[J].史林,2008(3).
[11]舒新城.近代中國留學史[M].上海:上海書店,2011.
[12]黃福慶.清末留日學生[M].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5.
[13]王寶平.近代中國日語翻譯之濫觴——東文學堂考[J].日語學習與研究,2014(2).
[14]李鳳年.日本留學追憶錄[N].中國留日同學季刊,1943(3).
[15]方寧勝.桐城科舉[M].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11.
[16]汪楊.新文化運動與安徽[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4.
[17]朱有瓛.中國近代學制史料[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
[18]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19]桑兵.交流與對抗:近代中日關系史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