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興宋
摘 ?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組織能力決定了教學步驟的具體安排,從而直接影響教學的效果。文章從教學組織的內涵和意義著手,分析影響農村小學英語教師教學組織的因素,提出對應的教學組織能力提升策略,用以提升農村小學英語學科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
關鍵詞:農村小學教育;英語教師;教學組織;能力提升;策略
一、教學組織的內涵和意義
教學組織是指為完成教學任務,選擇通過什么樣的方式與學生發生聯系,教學活動按照什么樣的程序展開,教學時間如何分配和安排等。組織教學是一門藝術,也是教師必備的才能,以教學內容為依據,從學生的特點入手,合理高效地組織每一堂課的教學。教學組織的意義體現在:
(一)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學組織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設計生動、寓教于樂的課堂教學,讓學生將注意力成功的從興趣點轉移到知識點的學習中來,主動參與教學活動,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二)建立和諧的教學環境
有利于維持良好的課堂秩序,建立和諧的教學環境,完成教學任務。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在教學組織中設計具體的教學環節,學生在環環相扣的教學環節中跟隨教師的教學節奏認真學習,有效保證良好的課堂秩序,建立了和諧的教學環境。
(三)優化教學過程
小學英語課堂的教學步驟一般分為六步,即熱身導入、任務呈現、課文學習、訓練鞏固、任務完成、課堂小結與作業。教學組織將每一個步驟所需要的教學素材、使用的教學方法、花費的教學時間都設計安排,完善了課堂結構,優化了教學過程。
二、影響農村小學英語教師教學組織的因素
(一)學生英語學習動機不強
農村小學的學生大多數為留守兒童,部分家長認為英語屬于“副課”。家長的態度投射出學生對于學科的學習動機,一部分學生在最初接觸英語學科時就表現出不解或無所謂的態度,學習后由于畏難情緒逐漸降低學習動機。所以從整體學情來看,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普遍不強。
(二)缺乏語言學習環境
農村小學生的生活環境較為單一,家長由于客觀原因無法進行課外輔導;小學生的自控能力較差,家長疏于引導和督促,家里的電子產品對于學生而言就是娛樂工具;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場所只有學校,單憑每周幾節英語課,要達到讓學生具備綜合應用語言的能力,較為困難。
(三)教學形式傳統、單一
小學英語的傳統教學形式是根據課本內容設置,按順序教學每個分支部分,詞匯或詞組教學是利用單詞卡片呈現后反復朗讀,句型教學是仿照例句做替換練習,課文教學是講解翻譯后朗讀。傳統、單一的教學形式將教學活動固定化,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四)教學設備陳舊
英語學科教學時要借助多媒體,利用信息技術呈現部分教學內容,而農村小學中大部分多媒體設備陳舊,不能正常使用,能夠使用的設備在教學過程中經常出現故障,影響教學活動順利進行?,F在農村小學的設施正在逐步完善,設備的管理和維護也應該實時跟進,更好地運用于課堂教學。
三、農村小學英語教師教學組織能力提升策略
(一)深化教材研究
教師要有效提升教學組織能力,就是要“吃”透教材,根據小學英語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研究教材,進行教學設計。深化教材研究不只是將立足點停留在教材本身,要以教材為出發點,研究教師、學生、教法、學法等,為教學組織奠定理論和實踐基礎。
(二)重視課堂導入環節
英語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途徑,導入環節作為構建英語課堂的第一步,其作用和重要性不言而喻。課堂導入環節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教師要充分肯定其作用和價值,每堂課前精心設計。下面介紹幾種較常用的英語課堂導入方法。
1.情境導入。以具體的教學內容為依據,結合學生感興趣的事物,用圖片、小故事、小視頻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創設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迅速進入情境,將趣味性與詞匯、句型教學融合在一起。
2.歌曲導入。小學階段的英文歌曲通常簡單、易懂、節奏歡快。小學生的性格特征大多活潑好動,將歌曲作為導入環節,能迅速拉近學生與課堂的距離,讓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到歌曲中來。
3.問題導入。小學生對于感興趣的未知事物或了解一點但不全面的事物都有非常強烈的好奇心,利用小學生好奇心強這一特點設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問題作為課堂導入,使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積極探索學習。
(三)教學方法多樣化
新課程標準強調課程要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教學途徑。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學環節,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學習提升教學效果,提高學生英語語言的綜合應用能力。常用的教學方法有以下幾種。
1.情景教學法。教學情景是根據教材內容而創設的學習情景和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從整體上理解和運用語言知識點。英語中的情景通常是生活場面,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同時要了解中西方生活、習慣方面的差異。
2.游戲教學法。小學生都喜歡做游戲,將游戲放進課堂里,增加師生、生生間的互動,拉近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提高學生的課堂活動參與度,切身感受到課堂活動的氛圍,在輕松、快樂的氣氛中融入課程內容的學習。
3.小組活動教學法。是一種活動型教學法,一般是指教師根據具體的教學要求和學生的學情將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劃分,讓學生通過完成相應的教學活動而以直接獲取或者間接整合的方式來學習、掌握知識。
(四)注重教學組織的課后反思
教師在課后反思當堂課的教學組織,有利于反思教育過程,是教師自我成長的有效途徑。有利于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及時做出調整;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教學理論水平和實踐經驗技能,運用于實踐教學,逐步提高教學理論素養和實踐能力。教師提高教學組織能力,更好地應用于課堂教學,培養、提高學生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姚宇峰.當前農村小學英語教學面臨的困難及對策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英語天地,2019(06):93.
[2]宋欣.農村小學英語教學現狀調查研究[J].新課程研究——課程建設,2018(10):41-42.
[3]康雪梅.淺談新課程背景下對教師課堂教學組織能力的要求[J].學周刊——教學研究,2018(07):42-43.
[4]薛慶蘭.設計精彩課堂導入,構建小學英語理想課堂[J].英語教師,2019:132-134.
[5]朱劍釗.情景教學法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探析[J].英語廣場,2020(05):1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