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志剛,呂發金,陳麗平,郭浩明,劉延一
1.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放射科(重慶 400016);2.成都市龍泉驛區第一人民醫院 放射科(成都 610100)
神經鞘瘤(neurilemoma)又名許旺細胞瘤,又稱神經膜細胞瘤或施萬細胞瘤,起源于黏膜下層和肌層的神經叢,是一種多孤立、有包膜、生長緩慢的腫瘤,多為良性。全身各部位均可發病,常位于頭頸部(44.9%) 和四肢(32.6%)[1]。所有年齡均可發病,高峰發病期為20~50歲,發病率無性別傾向。神經鞘瘤發病隱匿,生長緩慢,臨床中多為意外發現[2-3],常因不能及早發現而錯失最佳治療時間。本研究擬通過對經手術、病理證實的不同部位的64例神經鞘瘤患者及20例非神經鞘瘤患者的MRI影像學資料進行分析,探討神經鞘瘤MRI影像特征及獨立預測因素。
回顧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在成都市龍泉驛區第一人民醫院(26例)及重慶醫科大學附一院(58例)就診的84例經手術證實的神經鞘瘤及非神經鞘瘤患者資料,所有患者術前2周內行MRI平掃及增強檢查。患者年齡16~73(49.1±14.4)歲,全部入組患者均有完整的術前MRI平掃、增強、手術及病理結果等完整資料。臨床表現為不同程度的感覺障礙、肢體麻木、疼痛不適等癥狀,部分無癥狀,為體檢或偶然發現。本研究納入的84例患者中,男39例,女45例,神經鞘瘤組64例,非神經鞘瘤組20例。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表1)。
表1 患者基線資料比較
重慶醫科大學附一院和成都市龍泉驛區第一人民醫院MRI檢查均采用GE HDXT型1.5T MRI儀,患者取仰臥位及相應部位的MRI線圈接受信號。掃描序列包括常規橫斷、矢狀及冠狀位的T1WI、T2WI、DWI及T1WI增強圖像。增強掃描采用高壓注射器經肘靜脈注射對比劑Gd-DTPA 0.2~0.3 mmol/kg,流速2.5 mL/s,進行橫斷、矢狀及冠狀面掃描。
選擇文獻報道及本研究發現的神經鞘瘤主要征象作為觀察對象:納入統計評估的多因素包括:年齡、性別、發病部位、大小、形態、邊界、包膜、出血、鈣化、包膜下囊變、中央裂隙征、束狀征、靶征、神經出入征、脂肪分離征、T1WI、T2WI、強化程度及強化點征。所有圖像由第一作者(副主任醫師)及2名研究生在未知臨床信息及其他影像結果的前提下進行獨立評估并達成共識。
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定性資料采用例數(%)描述,組間比較采用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方法。檢驗水準α除特別說明外均設定為0.05。
84例患者中腫瘤單發82例(82/84),非單發者以最大病灶納入統計,形態呈梭形44個(44/84),腫瘤邊界清晰68個(68/84),包膜完整56個(56/84),出血14個(14/84),鈣化7個(7/84)。
T1WI呈等、低信號的82個(82/84),T2WI 呈高、稍高信號為主,分別為T2WI高信號34個(34/84)、T2WI稍高信號44個(44/84),20例行DWI檢查,神經鞘瘤組9個,以等、稍高信號為主,非神經鞘瘤組11個,以高、稍高信號為主,MRI增強神經鞘瘤組以輕-中度強化為主。
表2 預測神經鞘瘤MRI影像特征的Logistic回歸多因素分析
表3 兩組腫瘤形態、包膜、包膜下囊變等影像征象比較[n(%)]
神經鞘瘤是發生于周圍神經的神經鞘內形成的腫瘤,其發病機制至今尚未完全闡明,多數學者認為此腫瘤是來源于神經鞘的腫瘤,但最終起源于Schwann細胞,還是起源于神經鞘的成纖維細胞,國內外研究尚有爭論。神經鞘瘤可發生在任何年齡, 常見于20~50歲, 無性別差異。易發生在頭頸和上、下肢的屈側[4]。臨床癥狀可因腫瘤的大小、部位而異,神經鞘瘤多為良性腫瘤,鮮有惡性報道[5-6]。
神經鞘瘤病理上主要有AntoniA區和AntoniB區組成。AntoniA區細胞緊密排列成柵狀結構,呈束狀交叉成漩渦結構, 或洋蔥皮樣結構,瘤細胞密集,血供豐富;而B區細胞呈星芒狀, 排列疏松而零亂, 細胞內和細胞間有許多空泡或水樣液體, 形成微囊或較大的囊腔,富含黏液基質,細胞量少,系乏細胞區。此2種細胞區的分布沒有明確的規律,從完全AntoniA區、完全AntoniB區或兩者交錯存在。在AntoniA、AntoniB區內均可夾有膠原、出血、微囊、鈣化等改變;部分病例血管周圍及間質可見淋巴細胞浸潤。神經鞘瘤瘤體的信號特征取決于AntoniA和AntoniB區的比例、排列和分布[7]。
MRI具有良好的軟組織分辨力,且能多方位成像,準確顯示腫瘤發生的部位、形態及其與周圍血管神經的關系,還能顯示腫瘤內部各組病理組織的信號特點[8]。神經鞘瘤T1WI呈等、低信號,T2WI 呈高、稍高信號為主,TIWI、T2WI信號均勻或不均勻,以T2WI明顯,這可能與瘤體內的AntoniB區有較多的液體或瘤內出血壞死有關;9例行DWI檢查,呈等、稍高信號。而研究[9]表明,神經鞘瘤極易發生鈣化、出血、黏液變等,本研究與此研究結果不符,筆者認為可能是因為MRI密度分辨率低,對鈣化及少許出血未能更好顯示,結合CT可提高出血與鈣化的顯示率。
綜上所述,在神經鞘瘤多模態MRI技術評價中,神經鞘瘤的“包膜完整、束狀征及包膜下囊變”這3個MRI征象具有特異性,可作為神經鞘瘤MRI評價影像診斷的獨立預測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