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坤
摘 要:近年來,關于因過勞而導致過勞死或引發嚴重一些疾病的報道越來越多,引起了國內眾多學者和社會的極大關注。本文研究對象主要針對的是“90后”群體,分析當前處于過勞狀態的“90后”群體的過勞成因,并提出企業可以采用彈性的工作方式和柔性的管理以及設立心理咨詢輔導等員工福利服務,避免或減緩“90后”員工過勞產生的影響。
關鍵詞:過勞成因;“90后”;工作壓力;心理壓力
一、引言
幾十年的改革開放使我國的社會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極大地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但與此同時生活節奏的加快也使得越來越多的問題出現,過勞問題便是其中之一。這也引起了我國眾多學者的關注,并開展了眾多研究,也建立了針對過勞問題研究的學術組織和平臺,如中國適度勞動研究中心和適度勞動研究學會的成立,為我國學者進行過勞研究和適度勞動研究提供了交流和研究合作平臺[1]。盡管我國目前對于過勞現象的研究雖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總體依然不足,迫切需要開展更多的研究[2]。尤其縱覽現有研究成果,很少有針對“90后”群體的過勞現象研究,因此本文選取“90后”群體作為研究對象,研究他們的過勞成因并提出相關建議。
二、文獻回顧
在過勞概念的界定上,學術界并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黃河(2010)認為過勞就是過度疲勞[3],而王艾青(2009)為代表的學者則側重將過勞視為過度勞動[4],孟續澤(2014)認為過勞是長時間的疲勞無法經短暫的休息而恢復導致的疲勞狀態[5]。在對眾多學者對過勞定義的基礎上,本文認為過勞是一種疲勞狀態,由于長期處于工作狀態且無法得到充分休息導致勞動者對勞動者身心和心理產生了嚴重影響,進而引發一些急性疾病或原有疾病突發情況,包括長時間工作、高負荷和壓力大等特征的一種狀態。
而關于人們過勞成因的研究,王丹(2010)認為過勞是由于人的社會屬性和和自然屬性兩者間的沖突和矛盾,在當前社會經濟形態和制度環境下的顯性化[6];孟續澤、楊河清(2012)則認為過勞是由于勞動力市場競爭加劇,競爭壓力和現代工資制度的激勵機制導致勞動者延長工作時間以致過勞[7]。此外,王欣、楊河清(2016)認為過勞成因中除了長時間的工作造成身體疲勞,還包含有精神負擔大造成的心理疲勞[8]。綜述多位學者的研究成果,得知過勞成因主要包含工作時間、工作壓力和工作負擔以及成就動機等因素。而對于“90后”群體過勞的原因,目前學術界還缺乏相關的研究。因此,本文的主要研究內容是分析當前“90后”群體過勞的原因,豐富過勞領域的相關文獻內容。
三、“90后”過勞成因分析
相對于“80后”群體的過勞現象,“90后”群體的過勞現象的主要特征是工作時間長和熬夜,尤其是報復性熬夜。已有學者的研究證明,過勞問題的背后都體現了心理因素的影響。面臨生活成本的壓力和長時間的工作,對于初入職場的“90后”群體,為了應對生活成本的壓力和對個人價值的實現的渴望,使其不得不選擇長時間的工作,即便自身處于過勞狀態也依然堅持。但長時間的工作和滋長的負面情緒極易使得他們在身體和心理都處于疲勞狀態,同時“90后”群體中的很多人認為自身身體條件較好,而忽視身體和心理疲勞帶給他們的傷害,最終引發猝死或突發心臟病等意外。
除了工作時間長之外,較大的心理壓力也是造成“90后”群體過勞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尤其是對于在外獨自打拼的“90后”群體,很容易讓其產生嚴重的心理壓力。很多人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忽視了心理壓力的危害,認為只有長時間工作才會造成疲勞,但除了身體疲勞,已有研究表明,心理壓力的存在也會造成心理疲勞,嚴重時也會引發過勞問題[9]。對于“90后”群體而言,尤其是在大城市打拼的“90后”群體,工作經驗的缺乏和較高的生活成本很容易給他們帶來嚴重的心理壓力。即便意識到心理壓力的存在,對個人價值實現的渴望和對物質生活的追求,使得他們繼續忍受心理壓力帶來的心理疲勞,再加上長時間的工作造成的疲勞,進而使得他們處于并長期處于過勞狀態。尤其是在一、二線城市的“90后”群體,長時間工作后雖然通過充分的休息以實現身體機能的恢復,但心理壓力少有合適的途徑發泄,所以為了發泄一定的心理壓力,使得報復性熬夜現象在“90后”群體很常見,但熬夜加劇了他們的身體疲勞狀態。所以本文認為較大的心理壓力也是造成“90后”群體過勞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
四、結語
“90后”群體雖然不是我國目前存在過勞現象的主要受害主體,但對其過勞成因的研究依然具有必要性,因為過勞引起的死亡或其他突發疾病并不是短時間內造成的,正是由于長期處在過勞狀態才使得在以后的某一時刻引發猝死或其他意外的發生。本文通過對“90后”群體存在的過勞現象的分析,工作時間長和心理壓力大是當前“90后”群體過勞的主要原因,在通過對“90后”群體過勞原因的分析基礎上,為緩解或消除過勞現象,企業可以通過實行彈性工作制、提供心理輔導咨詢以及采用柔性管理的方式幫助企業避免或減緩過勞對“90后”員工產生的影響,特別是提供員工心理咨詢輔導服務可以幫助員工進行有效的職業生涯規劃和減弱或消除心理壓力,也幫助企業減少員工因心理壓力過大而選擇一些極端行為帶來的風險最后,希望本文的結論可以在以后開展對“90后”群體過勞現象的研究中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魏秋雨,郝艷華,吳群紅,梁立波,一鳴,費潔,師夢麗.醫生過勞及其量表研究的進展綜述[J].中國醫院管理,2017,37(12):56-58.
[2]楊河清.我國過勞問題嚴重,亟須加強研究[J].人口與經濟,2014(03):85-88.
[3]黃河.從勞動時間論員工“過勞”現象及其防止[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0(9):17-23.
[4]王艾青.過度勞動的經驗分析及其對就業的影響[J].工業技術經濟,2009,28(3):43-47.
[5]孟續鐸,李付俊.勞動者的工作生活質量與過勞問題——中國適度勞動研究中心2013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綜述[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4(3):6-10.
[6]王丹.我國知識工作者過度勞動的理論與實證研究[D].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0.
[7]孟續鐸,楊河清.工作時間的演變模型及當代特征[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2(12):85-90.
[8]王欣,楊河清.對企業中“強制自發性”型員工“過勞”的研究[J].軟科學,2016,30(10):104-108.
[9]張春雨,張進輔,張蘋平,張靜秋.員工過勞現象的形成機理與管理方法——立足工作要求-資源模型的分析[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0(9):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