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青
摘 要: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形勢與政策課建設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也是適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辦好社會主義大學的應有之義。“形勢與政策”課作為一門理系統性、綜合性都很強的一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其建設和發展必須依據黨和國家關于形勢政策課建設的指導方針和發展意見,同時總結現階段我國形勢政策課建設的實際經驗。在新時代條件下切實提高形式與政策課思政教育實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形勢與政策;思政政治教育;實效性
一、加強形勢與政策教育的重要意義
(一)促進馬克思主義學科不斷完善
形勢與政策教育歷來受到黨和國家的重視,將形勢與政策教育作為青年和知識分子了解國內外形勢,準確理解黨和國家各項方針政策的的重要課程。形勢與政策教育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推動馬克思主義學科不斷完善具有重要促進作用。通過對大學生進行形勢與政策教育,能夠幫助學生進一步認清新時代我國國內和國際形勢,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觀點分析我國取得的歷史成就以及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透過現象看本質,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大局觀和角色觀。通過形勢與政策教育能夠使大學生將所學知識轉化為自身經驗并與現實相結合,增強自身的主體需要與客體發展的有機統一。
(二)是我國高等教育本質的重要體現
我國高等教育緊緊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緊緊抓住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個根本任務,加強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牢牢把握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我國高等教育的中國特色更加鮮明,教育現代化和影響力不斷增強。形勢與政策教育具有很強的理論時效性,有助于大學生及時了解黨的最新理論創新成果,幫助大學生準確理解黨中央的大政方針,進一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因此,加強形勢與政策教育的滲透力和時效性,引領大學生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為國家培養大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代新人,是我國高等教育本質的重要體現。
(三)促進青年學生勇做新時代的“追夢者”和“圓夢人”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無論在革命戰爭年代還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是我們黨和國家發展的重要生力軍。現如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正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需要每一個中華兒女,尤其是青年一代的共同奮斗。形勢與政策教育結合國內、國際熱點問題,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國際、國內形勢,正確認識自己所肩負的時代責任與歷史使命,在追夢的過程中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腳踏實地,自覺將個人的青春理想融于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之中。
二、當前形勢與政策課教育存在問題
(一)集體備課制度落實不到位
《教育部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提出,要切實加強形勢與政策課教學管理,“要設置‘形勢與政策課教研室,定期組織認可教師開展集體備課”。現如今,形勢與政策課雖然成立了教研室,在開學初也會開展集體備課,但部分高校集體備課僅僅停留在確定教學專題上,并沒有真正開展集體備課、明確教學重難點、共享教學經驗和成果。在實際授課過程中,不同教師有不同的側重點,難以反應課程的實效性和針對性。部分教師采用灌輸式教學方式,注重講授專題表面知識,忽視了課程內容之間的聯系,授課內容缺乏學理性,尤其兼職授課教師由于理論不足,存在授課效果不理想問題,很難達到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目標。
(二)師資力量相對薄弱
形勢與政策課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辦好形勢與政策教育,同樣需要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當前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教師隊伍主要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為主體,專兼相結合組成,但形勢與政策課教師隊伍力量仍然相對薄弱。從形勢與政策課程的性質來說,要求本科每學期不低于8學時,因此每學期上課次數有限,往往由其他思政課教師兼顧本課程,缺乏專職師資力量。雖然學校黨政領導、學生輔導員、班主任等可以承擔一定的教學任務,但兼職教師大多忙于本職工作,很難專注于課程教學,難以真正發揮形勢與政策課骨干教師作用。
(三)教學方式缺乏創新
為充分保證“形勢與政策”課規范開課,本、專科學生在校期間要求不斷線開課,因此大多高校采取“大班授課”模式,每個授課班級人數大多在100人左右。這種“大班授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課程教學方式的選擇,拉大了師生之間距離,使得師生之間的互動存在較大困難,導致“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方式單一,教學手段固化,缺乏創新。此外,“形勢與政策”課是一門“理論武裝時效性、釋疑解惑針對性、教育引導綜合性都很強的一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涵蓋全面從嚴治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港澳臺工作及國際形勢與政策,需要任課教師具有較為深厚的理論功底,而高校“形勢與政策”課任課教師具有不同的專業背景,且課程內容具有很強的實效性,每學期教學內容都會有所調整,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任課教師的負擔,因此大多課程教師普遍采用較為保守的理論灌輸模式教學,教學方式缺乏創新。
三、提高形勢與政策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時效性對策
(一)落實集體備課制度,規范教學內容
“形勢與政策”課具有很強的實效性,且每學期教學內容不盡相同,教師備課時間相對緊張,因此在每學期開學前應組織教師開展集體備課,統一教學專題,明確教學重點。通過集體備課,搭建教師集體交流經驗的平臺,進一步規范課程內容,發揮優秀教師的引領和示范帶頭作用。集體備課前應由教研室主任牽頭,與教研室教師共同商定教學專題,教師應認真研究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要點、教學大綱教材等,為集體備課做好充分準備。集體備課過程中教師分別陳述自己的備課方案,教研室教師集體討論、相互補充,完善教學內容。在課程結束后及時組織教師進行課后交流,對課程教學進行及時總結,發揮優勢,克服不足。
(二)擇優遴選教師隊伍
《教育部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指出,“按照‘優中選優原則,從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哲學社會科學專業課教師、高校輔導員等教師隊伍中擇優遴選“形勢與政策”課骨干教師”。加強“形勢與政策”課教師隊伍建設,首先應按照以專職教師為主,專兼相結合的原則保障課程教師數量充足、素質優良。高校應選拔優秀的思想政治理論專職教師負責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從高校輔導員或具有相關專業背景的教師中擇優遴選聘任“形勢與政策”課兼職教師,同時邀請學校黨政領導積極參與到“形勢與政策”課教學中,進一步擴大教師隊伍,豐富形勢與政策課課程內容。其次,要進一步完善“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師培訓制度,定期組織教師參加相關培訓,學習專家對于國內外熱點問題的理論解讀與分析,進一步提升教師的理論水平,從而進一步加強“形勢與政策”課的理論深度。
(三)創新教學方式
“形勢與政策”課應靈活采取課內外相結合的方式,不斷增強“形勢與政策”課的“思想性、理論性、親和力、針對性”。課堂教學不是教師一人的獨奏,而是要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即要充分發揮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作用。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應以問題為導向,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不斷提升學生的課程獲得感。在“形勢與政策”課授課過程中,可結合重大節日、紀念日等,挖掘教學資源,組織學生開展交流研討,切實增強教育效果。在課外要充分利用在線教育資源,擴大優質課程的覆蓋面,進一步提升“形勢與政策”課教學效果。同時,要將“形勢與政策”課與學生的課外實踐相結合,如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等,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接受教育。
參考文獻:
[1]柴紫慧.加強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內容建設的多重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18(5):66-69.
[2]何蘭萍.新時代推進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改革創新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10):1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