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娟
摘 要:本文基于新時代教育信息化背景,以國家政策文件為理論指導,結合信息化教育體系和教育理念,以應用型本科院校師范生未來職業發展為目標,構建職前教師專業生活方式信息化模型,探索應用型本科院校師范專業協同育人模式。
關鍵詞:師范生;專業生活方式;信息化;職前教育
一、前言
2018年4月教育部發布《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標志著我國教育信息化開始從重點關注量變的1.0向重點關注質變的2.0邁進。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推進教育現代化八大基本理念、總體目標、十大戰略任務。3月,教育部關于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2.0工程的意見,全面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新發展。
高校是人才的聚集地,知識的生產區,思想觀念的輻射源。高校師范生是未來中小學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來源,為社會輸送應用型、創新型、復合型高素質人才是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在師范專業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從源頭抓起,在高校學習期間掌握信息化的教學手段,培養新時代高素質教師信息素養,可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國應用型本科院校培養師范類專業人才的階段水平。
二、信息化教育體系和教育理念
(一)信息化教育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在給2015年在烏鎮舉辦的國際教育信息化論壇的賀信中說道:“我們要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在信息化時代,在新技術不斷發展和相互滲透的新環境下,我們不僅僅只是將信息化當作工具,而是要去構建一個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伴隨著《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提出,智能化的人工智能時代網絡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將進一步構建。
(二)信息化教育理念
1.技術思維
隨著信息化、智能化、自動化的不斷增強,VR與AI的融合,實現了虛擬課堂、虛擬實驗、虛擬培訓等教育場景,促進了高階的探究式、自適應學習。教師要時刻更新技術思維,走在未來教育的前端。
2.理念革新
基于新的互動式教具、學具,利用頂層設計工具,師生共同推動新的教育體系。互聯網教育突破了傳統教育的時空阻隔,教師要從觀念或概念上新認識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以及信息的傳輸或投送(Transmission)功能。
3.需求導向
互聯網教育打破了課堂教學結構,變“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為“以學生為主”的學堂。以學生的學習來推動教師教學方式的變革,迎接變化,聚焦學生,滿足學生的需求,解決學生的問題,從有限的教學時段轉向無邊界的知識構建。
三、應用型本科院校師范生職前教師專業生活方式信息化模型
今天的學生是與網絡共生的數字網絡原住民、拇指族,即使是還未學會走路的小孩在網絡環境的影響下對移動設備也是興趣高昂。師范生作為未來中小學教師主要來源,職前掌握信息化的教育理念以適應職場中互聯網教育的創新運用及構建群體合作和學習共同體,實現智慧教學。基于應用型本科院校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建立師范生職前教師專業生活方式信息化模型,實現應用型本科院校師范專業鏈與產業鏈、課程資源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
(一)樹立學生發展至上的理念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教育是國之根本,學生是國之棟梁,培養人,是教師的本原,培養優秀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更是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當代學生生活在信息時代、數字時代,他們運用信息的技術手段以及獲取知識的意識和能力無需系統學習就會。
師范生兼具雙重身份,作為未來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樹立育人意識,將學習到的知識和技能應用于實習實踐教學過程中,包括制作數字資源、開展信息化課堂教學等,從而達到促進學生學習和成長的目標。樹立學生發展至上的理念,以解決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為主線,引導學生“學、問、思、辯、行”,促進學生高階思維的形成,發展學生數字素養,提高學生發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掌握學科知識,達到學科知識水平
根據2017年10月教育部印發的《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認證實施辦法(暫行)》,“學科素養”和“教學能力”是師范類專業認證標準中師范生必備的畢業要求之一。學科知識體系是師范生職前對學科知識、原理和技能通過不斷積累學習和時間鞏固的知識文化的總和。在教育實踐中,基于學科課程標準,將扎實的學科專業知識和學科教學知識融會貫通,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設計、實施和評價,獲得教學體驗,具備基本教學技能和一定的教學研究能力。在互聯網背景下,為未來職業實現學科、課程與技術的深度創新融合打下基礎。
(三)具備促進學生學習、發展的知識和能力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明確提出“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互聯網教育打通了學生在家庭和學校之間、課內和課外的數據交互,教師深入探究學生群體數據和個人數據,分析學情,再造教學流程,分級驅動教學,實現學生的個性化教育,從教育的馬斯洛需求的最底層到最高層。
未來教育的四大支柱是教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基于教育心理學的基本原理,師范生應結合實踐教學過程了解教學對象的認知發展規律和思維特點。根據教學對象的行為特點及相關數據分析,結合學科教學內容及教育心理學知識,學會設計及實施有益于培養自身創新實踐能力且促進學生發展的教學方案。
(四)養成不斷學習運用新知識、新技能的習慣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對教育來說既是一場嚴峻的挑戰,也是一次大考,提交一份滿意的答卷將是推進教育現代化的重要里程碑。疫情影響下,教育計劃被打亂,線上教育借機迎來快速擴張時期。在線教育實現了“停課不停學”,保障了教學活動正常開展,增強了教育群體對在線教育的認可度,提升了在線教育在偏遠地區的滲透率。
未來教育模式一定是線上、線下教育互動共存的狀態。這次疫情影響對于在校師范生來說,是對在線教育的一次深刻體驗;對未來的教育工作者來說,是一次難得的實戰機會。面對新的教育方式,教師群體的學習潛力和奉獻精神體現得淋漓盡致,60歲高校教師依舊能勇于接受挑戰、順應新變化變“主播”。
應用型本科院校師范生職前在校接受教育,應深入利用現代信息手段,積累學科專業理論知識與技能,結合校內外實習實踐養成自主學習探究的能力,以適應未來教育市場同時能可持續促進自身發展的職業知識、能力和理念,達到“終身學習”的目的。
(五)具有團隊合作精神
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協同育人機制因信息技術的融入,為高校、政府和中小學校三方協同合作培養師范生提供有力的支持。一方面,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新技術不斷發展,教育產品、教育形態多樣,師范生的實習實踐活動可以擴展到立足教育領域資源共享的制造企業。師范生職前對企業技術的深入了解和交流,有助于促進師范生對教育信息化工具的定位認識以及情感交流,在教育產品的實現過程中充分展現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并且刺激師范生職前對信息化教育理念的技術思維認識,畢竟少兒編程都已成為常態。另一方面,師范生豐富的知識積累、寬暢的信息渠道、個性化的教育體驗都是非常重要的課程資源,每個學生的成長發展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等多方共同影響、相互配合。師范生通過團隊合作去鑒別、開發和利用,將師范生自身豐富的可能性課程資源轉化成現實性資源,在未來職場中與他人密切配合、協調一致,使教育產生的巨大合力影響到學生。
四、結語
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院校應深刻意識到培養與提高師范生的職前專業生活方式信息化的重要性,對當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不足進行探究,發現問題,積極調整培養方案、構建完善課程體系、重視實踐教學環節、加強網絡優質課程開發以及完善協同育人機制等有效途徑,來創造一個提升應用型本科院校師范生職前專業生活方式信息化的大環境,順應現代教育發展形式的需求,進一步推進教育現代化,為師范生職業生涯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上海教育博覽會組委會.“互聯網+教育”——2016年上海教育博覽會高峰論壇實錄[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2]趙帥.破局:互聯網+教育[M].化學工業出版社,2018.
[3]馬琳.“互聯網+教育”背景下地方高校師范生職前核心素養模型探究[J].智庫時代,2020(2):196-197.
[4]楊興波.“互聯網+”時代師范生信息技術水平提升探析[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18(4):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