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韋程
摘? ?要:伴隨著現代經濟快速發展,金融發展相關理論也隨之不斷演變,提供多種研究角度以解釋經濟現象。本文將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部分金融發展理論進行系統性解讀,追溯理論淵源,概述發展應用并進行文獻述評,一方面為相關主題提供研究基礎,另一方面也為更好地解釋相關經濟問題提供相關依據經驗。
關鍵詞:金融創新理論;金融結構理論;金融深化理論;金融抑制理論;內生增長理論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265(2020)07-0056-06
DOI:10.19647/j.cnki.37-1462/f.2020.07.008
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信用創造、貨幣流通、資源配置等多種途徑解決生產者的資金問題,很大程度上直接或者間接影響了經濟增長。19世紀50年代,Gurley、Shaw等使用金融發展模型來分析金融發展影響經濟增長的路徑和作用。19世紀60年代,上述兩位學者建立了廣義貨幣金融理論,并開啟了金融發展理論研究的序幕。同期,Patrick出版了《欠發達國家的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認為金融通過資源配置和改變資本結構的方式來刺激儲蓄和投資水平,進而促進了經濟增長,證明了金融的實質驅動作用。近年來,金融發展作為經濟增長的核心,其重要性已為廣大學者所公認,但學術界對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之間關系的研究結論仍有分歧。
隨著研究不斷深入,金融發展相關理論學說不斷演化生成。本文梳理了數十年來具有代表性的金融促進理論、金融結構理論、金融深化和金融抑制理論以及內生增長理論,概述理論淵源和發展應用并進行文獻綜述,為更好地解釋和促進經濟增長等問題提供相關理論依據和實證經驗。
一、經久不衰的金融促進理論
20世紀初,Schumpeter在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理論方面做了開創性的研究,他是系統論證金融對經濟發展重要性的先驅者。其金融促進理論的主要觀點為: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是金融機構的信用創造能力和由此帶來的企業家創新能力。其中,銀行作為資金的主要來源,通過信貸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了資金支持,促進了企業家不斷提高創新能力,從根本上突破了經濟發展的常規循環,將新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引進了經濟發展的體系之中。同時,信貸支持也引發了整體經濟體系的深遠變革,比如,功能完整的金融機構通過識別和支持那些能夠將創新理念和技術產業化和商品化的成熟企業家從而促進技術創新,但企業家想要獲取貸款需要有可以抵押的擔保品。又如,金融機構的信貸業務需要受到準備金等相關法律限制,這些也推動了銀行等金融機構以及相關金融服務和保障能力的提升。
在Schumpeter的金融促進理論發表之后,有大量文獻進行了延續性研究。國外學者較早借助該理論對金融發展和金融創新的闡述來研究金融服務對技術創新的作用。Levine(1996)[1]發現金融發展與技術創新能夠相互促進,金融發展依賴技術創新,而技術創新又在金融發展中不斷進步。Buera等(2008)[2]發現,金融發展促進技術創新的傳導機制主要是金融市場的資源配置效應和信貸優化效應。Nanda等(2014)[3]發現,完善的金融體系和活躍的金融市場對技術創新產生更為積極的影響。隨著研究的深入,不少文獻發現金融發展對技術創新的影響受到地區變量的影響。Rioja等(2004)[4]實證研究了74個國家的金融發展與技術創新關系,發現金融發展對技術創新的影響隨著區域金融發展水平的變化而變化,在金融市場發達的國家,金融發展對技術創新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而在金融業不發達的國家則呈現抑制作用。Ang(2010)[5]對韓國1967—2005年金融自由化和技術進步關系的研究發現金融體系的發展會促進研發效率的提高。Ang(2014)[6]實證研究表明,金融發展可以為技術創新提供資金支持。Ang的上述兩篇研究均能成為金融發展推動技術進步的例證。Chowdhury等(2012)[7]研究了發達國家和新興國家金融發展與研發的關系,認為金融市場的發展顯著提高了研發投入的有效性。Comin等(2014)[8]認為,在技術創新初期,金融市場的發展可以加速技術的擴散。Hsu(2014)[9]等對32 個發達國家和新興國家的金融市場研究結論表明,完善的股票市場推動了技術創新。
國內學者對Schumpeter理論的應用主要集中于金融發展對技術創新的影響領域,盡管研究角度不同,但大多得出了金融發展可以促進技術創新的結論。劉鳳朝等(2007)[10]的研究認為,金融體系不僅為技術進步提供資金支持,同時還可以降低技術創新的風險,從而推動創新。劉降斌等(2008)[11]實證研究了我國長三角、珠三角、東北老工業基地等區域的金融體系與自主創新的關系,發現從長期來看,金融體系對自主創新的支持效應明顯。孫楊等(2009)[12]認為由于技術研發周期長、風險大,企業往往對研發投入不足,導致研發投入的實際規模通常較低,而政府通過資金資助等方式對技術研發的支持,可以有效降低企業在研發過程中面臨的風險。
Schumpeter的金融促進理論具有頑強的生命力,迄今為止,該理論依然能夠解釋相當程度的經濟現象,與當代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大體相符。隨著經濟發展,企業技術創新融資的對象已逐步向傳統的銀行以外的金融機構和中介發展,對于股權和債權融資等的關注也逐漸增多,這也進一步拓展了金融促進理論的研究寬度。
二、觀點多元的金融結構理論
普遍認為,Goldsmith 開創了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兩者關系實證研究的先河。作為金融結構理論的代表人物,1969年,他在《金融結構與金融發展》中提出了金融發展的實質是金融結構變化的思想。金融結構的變化一定程度上反映著金融發展的質量和經濟金融化的深度,金融結構優化對金融發展起決定性作用。Goldsmith的主要觀點是金融活動改變了資源配給結構,分離了儲蓄和投資行為,資金從儲蓄轉向投資,通過促進資本積累和資本形成從而推動了經濟增長。同時,金融資源規模和結構也影響了經濟增長,且該影響是正向顯著的。在該研究中,Goldsmith以金融中介的資產價格與國民財富的比例作為一國金融發展指標,實證研究了35個國家1860—1963年百年間的面板數據,通過檢驗,發現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是協調進行的,兩者周期基本保持同步。
Goldsmith提出的金融相關率、金融結構等衡量指標成為后期學者們競相使用的基礎性測度指標,但是其樣本數量相對較小,這也限制了其研究的科學性。King等(1993)[13]在Goldsmith的研究上進一步細化,研究結論凸顯了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即金融系統通過識別好的項目和企業,并加大信貸資金支持,并提供眾多的風險分散渠道,進而促進技術創新。在我國,談儒勇(1999)[14]最早對中國金融中介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認為兩者呈現顯著正相關關系。武志(2010)[15]運用Goldsmith指標對中國金融發展水平進行考察,并運用格蘭杰因果檢驗說明中國的金融發展促進經濟增長。
隨著經濟的發展,現代金融體系逐步豐富。在銀行之外,還出現了證券、債券等多種融資形式,這也為學者們提供了更多的研究思路。同時,研究結論也偏向多元,出現了銀行主導論、市場主導論、最優結構論等多種觀點。在銀行主導論方面,Diamond(1984)[16]認為,銀行有能力掌握企業更多的信息,通過技術和渠道優勢更好地監督企業。Stulz(2000)[17]認為,銀行通過監控創新項目,并根據項目進展和資金需求來為創新項目提供資金支持,因此能夠更為有效地為在不同時間階段具有資金需求的創新項目提供信貸產品。在市場主導論方面,Rajan(1992)[18]研究表明,銀行具有明顯的議價能力,在追逐利益的前提下,很有可能通過信貸產品的高額收費削弱企業的盈利能力。Allen等(2001)[19]認為,在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下,企業會主動追求研發創新,從而推動技術進步。在最優結構論方面,Boyd等(1998)[20]研究認為,隨著國家財富的積累,需要銀行、債券市場等不同的金融服務來支持實體經濟。如果實際金融結構并非其所適合的銀行和各類金融市場的組合時,經濟將無法獲得相匹配的金融服務,這會對經濟增長帶來負面影響。林毅夫等(2006)[21]認為最優金融結構應該是銀行和市場的有機結合,但兩者比重可能隨環境變化各不相同。趙勇等(2010)[22]認為不同地區的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存在較大差異; 金融發展水平的提高可以通過降低增長方式轉變的門檻來推進經濟發展向集約型轉變。林毅夫等(2012)[23]認為,最優金融結構是存在的,并且這種結構是不斷變化,經濟的發展會導致股票市場主導作用增強。同時,也存在其他有分歧的觀點。比如王定祥等(2009)[24]認為,我國金融資本和真實資本之間的轉換制度缺乏充分的彈性,導致我國的經濟增長和金融之間并未體現出有利的相互促進關系。Chang等(2010)[25]以1991—2005年四大國有銀行區域存貸比為金融發展指標,未發現資金在分配及銀行貸款和區域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顯著關系。
可以說,Goldsmith的研究在金融發展理論方法論方面的貢獻是開創性的,但是對于經濟增長作用機制的解釋能力還未全面體現。后續相關研究成果表明,在研究方向上,金融結構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并不是單一傳導的;在融資方式上,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方式均應考慮在內,綜合評估整體資本市場行為方式;此外,還應該根據地區差異、體制差異等對該主題進行區別分析。
三、互相促進的金融深化理論和金融抑制理論
1973 年起,自Mckinnon和Shaw對發展中國家金融發展的分析研究后,金融深化和金融抑制理論逐步形成,構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Shaw從分析金融中介和經濟發展之間關系的角度提出了金融深化理論。他的研究強調了金融市場化的正向作用,認為金融市場能夠優化金融結構,更好地調配金融資源,引導金融行為。應該充分發揮金融市場的服務功能,同時減少政府干預和管控措施,通過金融市場的自我調節推動經濟正常增長。Mckinnon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過程進行分析,并提出金融抑制理論的觀點。他認為,在發展中國家,由于技術缺陷、市場發育不健全等客觀因素的存在,金融的服務能力無法充分釋放,造成金融市場所能提供的信貸資源無法匹配實際需求。在此情況下,政府干預取代了金融市場的自我調節作用,不合理地進行金融資源的分配,導致資金配置效率降低,金融結構中介功能萎縮,從而減緩投資,導致經濟發展緩慢。金融抑制理論主要觀點是減少政府干預,提高實際利率,通過金融市場的自我調節實現金融資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投資效率,保障經濟增長。
金融深化和金融抑制理論在某種程度上一脈相承,都強化了金融的積極作用,反對政府過度干預。這套金融自由化的政策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對部分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市場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這些國家里,過多的金融管制,比如利率管制、外匯管制和信貸配額等,抑制了私人儲蓄和投資,阻礙了經濟發展。在該理論下,只有廢除金融管制,經濟增長與發展才能獲得新的活力。自Mckinnon和Shaw的研究之后,眾多西方學者對這類理論進行了深入研究,構建了解釋力度更高的研究模型,不斷驗證金融市場、金融中介服務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不斷擴大金融深化理論和金融抑制理論的適用性和應用廣度。比如在居民消費領域研究方面,由于發展中國家的政府對金融系統過多干預,使金融的發展受到了抑制,而在普遍優先發展工業的背景下,這些國家的消費領域受到抑制。即當消費者面臨流動性約束時,如果金融市場無法提供有效的信貸供給,將會抑制消費的增長。
King等(1993)[13]將金融變量引入標準增長模型,發現金融深化與人均收入增長之間存在顯著的正向關系。Rousseau等(2000)[26]利用1980—1995年多個國家年度面板數據驗證了金融深化對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Levchenko(2005)[27]則發現金融發展可以通過國際風險分散對消費起到平滑作用,從而拉動消費增長。Demirguc-Kunt等(2008)[28]認為眾多理論研究和經驗證據均強調了金融深化對長期經濟增長存在重要影響。Bittencourt(2010)[29]將研究拓展至福利分析,證明了金融深化對降低貧困與不平等的重要作用。Bulter等(2011)[30]證明了金融可獲得性對促進生產率增長作用十分顯著。但部分學者也有不同意見。Jappell等(1989)[31]的研究結果發現金融欠發達地區的信貸約束對消費的抑制更加明顯。Bacchetta等(1997)[32]從利率的角度進行研究,發現貸存利率差與社會消費總額顯著負相關。Boyreau-Debray(2003)[33]和Hasan等(2009)[34]認為金融發展實質上阻礙了經濟增長。
針對我國樣本的經驗研究結論也不盡相同。部分成果認同金融深化促進了經濟增長。比如張軍等(2005)[35]、趙勇等(2010)[22]研究成果表明金融深化對經濟增長具有正向溢出效應。Cheng等(2010)[36]利用我國不同省份和城市的面板數據進行實證研究,結果表明我國金融市場不完善會使個人和小微企業面對更加突出的流動性約束,從而降低了資源配置效率,阻礙了經濟增長。周麗麗等(2014)[37]通過實證檢驗認為,我國金融發展收斂速度與經濟增長收斂速度同向變化。同時,部分成果認為過度依賴銀行提供流動性的金融體系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阻礙經濟增長。江春等(2007)[38]的研究發現金融深化可能會進一步拉大社會差距。李稻葵等(2013)[39]發現,我國企業非中介融資占比的上升改善了企業投資,推動了經濟增長。相反,中介融資占比較高的年份,中國的經濟增長往往會有所下滑。溫濤等(2017)[40]實證分析表明,金融政策并未有利于縣域居民消費的提升。萬廣華等(2001)[41]認為金融機構的消費信貸業務不完善導致了流動性約束對居民消費的制約。陳斌開等(2014)[42]認為金融抑制是居民消費長期低迷的原因。
四、繼承發展的內生增長理論
在理論淵源上,內生增長理論是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的繼承和延伸。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的誕生源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經濟學家對通過長期經濟增長解決各類社會問題的理論探索。該理論認為,經濟的發展將帶來資本的持續積累,而資本投入具有邊際報酬遞減的特征,從長期來看,經濟將收斂到特定的穩態均衡點。從資本的逐利性角度看,資本將從經濟發達地區流入資本回報率較高的經濟欠發達地區,進而表現為發達地區的經濟增速放緩、欠發達地區的經濟增速提高,最終形成經濟收斂趨勢。代表觀點為美國經濟學家Solow的經濟增長理論,其以Cobb-Douglas生產函數為基礎推導了經濟增長模型,認為人們可以通過調節資本和勞動的比例進而實現理想的經濟均衡增長。在我國,封思賢等(2011)[43]基于Solow經濟增長模型,探討我國長三角地區經濟增長方式的特征,認為無論是長期還是短期,金融開放與增長方式轉變之間均互為因果關系并相互促進。此外,Harrod-Domar經濟增長模型、Arrow的“干中學”模型和日本經濟學家Hirofumi Uzawa的兩部門模型也都是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的代表觀點。
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存在一定局限性,僅在有限的時間跨度內有一定解釋能力,無法解釋長期經濟增長的真正來源,與事實上存在的經濟現象并不相符。比如Harrod-Domar模型認為資本規模和增長速度是影響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但這無法解釋二戰之后的世界范圍內的真實經濟波動。Arrow的“干中學”模型和Hirofumi Uzawa的兩部門模型分別考慮了技術進步和人口增長率,但也未能從機理上說明維持經濟持續增長的問題。尤其是在20世紀70年代,西方國家經濟遭遇滯脹局面,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的解釋能力受到普遍質疑。同樣,該理論對我國經濟的解釋力度也有限,比如我國東部發達地區的經濟增速要顯著快于經濟欠發達地區,也沒有證據表明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資本回報率高于發達地區。
近年來,一些學者試圖優化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來解釋經濟增長現象,內生增長理論應運而生。內生增長理論將金融作為重要的內生變量,為更好地解釋和促進經濟增長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和實證經驗。其中,經濟學家Lucas和Romer的理論模型為主要代表觀點。Lucas認為知識是促進經濟增長的主要內生變量。Romer將資本的定義擴大化,他認為資本不僅包括實物產品,也包括人力資源、知識等不以實物形式存在的產品。在此定義下,實物資本的邊際收益遞減和非實物資本提升帶來的超額利潤可以互相抵消,從而使經濟呈現穩定增長狀態。內生經濟增長理論的主要貢獻是將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的部分假設變成內生變量,并較為合理地解釋了事實上的經濟增長狀態。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內生增長理論對金融發展的經濟增長效應機制作出了深刻剖析,認為金融要素能夠提高技術創新水平,進而推動經濟的增長。Greenwood等(1990)[44]從內生經濟增長模型中獲得經驗證據,發現當經濟規模達到一定水平后,金融發展才能促進經濟的增長。Bencivenga等(1991)[45]研究發現,金融中介的存在改變了投資方向傾向性,低收益流動資產將更不受到關注,這也說明了金融中介對提高經濟增長的重要性。 Aghion等(1992)[46]利用內生理論研究思路,發現由于風險偏好的差異,金融發展有助于技術創新和經濟增長。安翔(2005)[47]將內生增長理論應用于我國農村金融領域,認為在農村經濟增長過程中,金融業的發展對其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宏觀經濟政策和利率指標也是決定性變量。然而,對該理論也存在不同觀點。Lucas(1988)[48]與韓廷春(2001)[49]等學者認為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作用被過度夸大。Demetriades等(1996)[50]的研究中也未發現支持金融因素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起引導作用的證據。
五、結語
金融發展相關理論研究較為豐富,除上述理論外,金融與法理論和金融約束理論等也具有一定代表性。前者重點關注了法律環境因素在市場經濟中的重要作用,認為不同國家金融法律環境的差異可能直接或間接影響經濟增長水平;后者針對金融深化理論解釋能力不夠全面的問題提出相反觀點,認為合理的政府干預是解決市場上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和市場自發調整失靈狀態的有效措施。此外,還有學者提出了金融效率理論、金融資源理論、金融中介理論等諸多觀點。
縱觀現有金融發展相關理論演變與實踐探索,有以下三個問題值得關注:一是眾多理論百花齊放,提供了豐富的解釋角度,但某種程度上猶如“盲人摸象”,尚缺乏全面看問題的方式方法。二是相關理論大多基于傳統金融市場、金融功能創建形成,其發展已明顯跟不上當前社會金融創新的速度,對于新業態新經濟的解釋能力偏弱。三是由于相關理論存在適用性的問題,如何利用這些理論成果講明白中國故事,避免“水土不服”現象,也是未來值得研究的命題。
參考文獻:
[1]Levine R. 1996. Financial D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Views and Agenda [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5(2)
[2]Buera F.,Shin Y. 2008. Financial Frictions and the Persistence of History:a Quantitative Exploration [R].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Mimeographed Document .
[3]Nanda R,Rhodes-Kropf M. 2016. Financing Entrepreneurial Experimentation [J].Innovation Policy&the Economy,16(1).
[4]Rioja F,Valev N. 2004. Does One Size Fit All? A Reexamination of the Finance and Growth Relationship [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74(2).
[5]Ang,James B. 2010. Research,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in South Korea [J]. 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32(1).
[6]Ang,James B. 2014. Innovation and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J].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47.
[7]Chowdhury R H,Maung M. 2012. Financial Market Development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R&D Investment:Evidence from Developed and Emerging Countries [J].Research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Finance,26(2).
[8]Comin D,Nanda R. 2014.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Technology Diffusion [R].Cepr Discussion Papers.
[9]Hsu P,Tian X,Xu Y. 2014.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Cross-Country Evidence [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12(1).
[10]劉鳳朝, 沈能. 金融發展與技術進步的Geweke因果分解檢驗及協整分析 [J].管理評論,2007,019(5).
[11]劉降斌,李艷梅.區域科技型中小企業自主創新金融支持體系研究——基于面板數據單位根和協整的分析[J]. 金融研究,2008,(12).
[12]孫楊,許承明,夏銳.研發資金投入渠道的差異對科技創新的影響分析——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的實證研究 [J].金融研究,2009,(9).
[13]King R.,Levine R. 1993. Finance,Entrepreneurship and Growth:Theory and Evidencen [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3).
[14]談儒勇. 中國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 [J].經濟研究,1999,(10).
[15]武志. 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來自中國的經驗分析 [J]. 金融研究,2010,(5).
[16]Diamond D W. 1984. Financial Intermedation and Delegated Monitoring [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51(3).
[17]Stulz R.M. 2000. Financial Structure,Corporate Finance and Economic Growth [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ce,1(1).
[18]Rajan R G,Zingales L. Power in a Theory of the Firm [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13(2).
[19]Allen,Franklin and Douglas,Gale. 2001. Comparative Financial Systems:A Survey [J].Center fo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Working Papers.
[20]Boyd,J. H.,Smith,B. D. 1998. Capital Market Imperfections in A Monetary Growth Model [J].Economic Theory,(11).
[21]林毅夫,姜燁. 經濟結構、銀行業結構與經濟發展——基于分省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 [J].金融研究,2006,(1).
[22]趙勇,雷達.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生產率促進抑或資本形成 [J].世界經濟,2010,(2).
[23]林毅夫,徐立新,寇宏,周葉菁,裴思緯. 金融結構與經濟發展相關性的最新研究進展 [J].金融監管研究,2012,(3).
[24]王定祥, 李伶俐, 冉光和. 金融資本形成與經濟增長 [J].經濟研究,2009,(9).
[25]Chang P C,Jia C,Wang Z. 2010. Bank Fund Realloc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Evidence from China [J].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34(11).
[26]Rousseau,P. and P.Wachtel. 2000. Equity Markets and Growth:Cross-Country Evidence on Timing and Outcomes,1980-95 [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4).
[27]Levchenko A. 2005.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and Consumption Volatil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Z].IMF Staff Papers.
[28]Demirguc-Kunt, A. and Levine,R. 2008. Finance, Financial Sector Policies and Long-run Growth [R].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29]Bittencourt,Manoel. 2010. Financial Develepment and Inequality:Brazil 1985-1994 [J].Economic Change and Restructuring,43(2).
[30]Bulter,A.,J. Cornaggia. 2011. Does Access to External Finance Improve Productivity?Evidence from a Natural Experiment [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99.
[31]Jappelli T,Pagano M. 1989. Consumption and Capital Market Imperfections: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79, (5).
[32]Bacchetta P.,Gerlash S. 1997. Consumption and Credit Constraints:International Evidence [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40(2).
[33]Boyreau-Debray,G. 2003.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Growth:Chinese Style [R].World Bank,Development Research Group,Investment Climate,Vol. 3027.
[34]Hasan,I.,Wachtel,P.,and Zhou, M. 2009. 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Financial Deepening and Economic Growth:Evidence from China [J].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Vol. 33,No. 1.
[35]張軍,金煜.中國的金融深化和生產率關系的再檢驗:1987—2001 [J].經濟研究,2005,(11).
[36]Cheng, X.,Degryse,H. The Impact of Banks and Non-Bank Financial Institutions on Local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J].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s Research,37(2/3).
[37]周麗麗,楊剛強,江洪.中國金融發展速度與經濟增長可持續性——基于區域差異的視角 [J].中國軟科學, 2014,(2).
[38]江春,許立成.制度安排、金融發展與社會公平[J].金融研究,2007,(7).
[39]李稻葵,孔睿,伏霖.中國經濟高增長融資之謎——國內非中介融資(DNI)研究 [J].經濟學動態,2013,(7).
[40]溫濤,王漢杰,韓佳麗.縣域財政金融政策與居民消費的分層差異 [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7,(3).
[41]萬廣華,張茵,牛建高.流動性約束、不確定性與中國居民消費 [J].經濟研究,2001,(11).
[42]陳斌開,陳琳,譚安娜.理解中國消費不足: 基于文獻的評述 [J].世界經濟,2014,(7).
[43]封思賢,李政軍,謝靜遠.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中的金融支持——來自長三角的實證分析 [J].中國軟科學, 2011,(5).
[44]Greenwood J,Jovanovic B. 1990. Financial Development,Growth,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98(5).
[45]Bencivenga V.R.,Smith B. D. 1991.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Endogenous Growth [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58(2).
[46]Aghion,P. and Howitt,P. 1992. A Model of Growth Through Creative Destruction [J].Econometrica,60.
[47]安翔.我國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村經濟增長的相關分析——基于帕加諾模型的實證檢驗 [J].經濟問題,2005,(10).
[48]Lucas,R. E. 1988.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2(1).
[49]韓廷春.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經驗模型與政策分析 [J].世界經濟,2001,(6).
[50]Demetriades Panicos O., Hussein Khaled A. 1996. Does Financial Development Cause Economic Growth? Times-Series Evidence from 16 Countries [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