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紫紅


摘 要:民間美術資源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形成的文化瑰寶,將其引入小學美術課堂中,對小學生美術綜合技能的培養及民間美術文化的傳承有積極意義。首先對民間美術教學資源的內涵進行了闡述,其次以《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中的相關精神為依據,采用案例法闡述了“鄂爾多斯青銅器文創設計”“天水雕漆圖案鑒賞分享”和“婺源三雕起源現狀調研探討”三個教學案例的實施策略,最后簡述了民間美術資源應用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師資培訓和教學資源庫開發方案,以期為具體的教學推廣提供參考。
關鍵詞:民間美術資源;小學美術教學;鄂爾多斯青銅器;天水雕漆;婺源三雕
《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指出:“美術學習應作為一種文化學習,教師應在廣泛的文化氛圍中,引導學生認識到美術的多元性,培養學生對祖國優秀美術傳統文化的仁愛,通過設計應用、鑒賞分享和綜合探討等活動的組織調動學生的美術學習積極性。”基于上述教學標準,小學美術教師在設計和組織課程教學時,應更多地滲透傳統美術文化的元素,讓學生既能掌握美術實用技能,又能接受祖國傳統美術文化的熏陶。在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學情、教情和生情,廣泛地挖掘傳統文化中適應于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組織的元素,應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打造“民間美術資源+小學美術”綜合一體化課堂體系,使小學生全面地掌握基于民間美術資源的設計應用、鑒賞分享和綜合探討能力。
一、民間美術教學資源解析
民間美術教學資源是本文研究的理論基礎,對知網和萬方等數據庫進行檢索,共查閱到130篇相關研究文獻,以國外學者Bredekamp(1992)關于“民間美術教學資源”的研究起源最早,他指出:民間美術教學資源來源于一國或一個地域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的美術藝術創造,通常涵蓋一般美術教學資源的所有項目,如繪畫、雕刻等,但更具有教學應用價值。國內學者王曉丹(2015)對民間美術教學資源的價值進行了分析:樸素卻實用,對提升學習者的美術綜合素養,培養他們對民間美術文化的傳承理解有重要的價值。《中國民間美術辭典》中將民間美術教學資源的內涵解讀為:由社會中下層人民在生產生活中創造出的美術教學資源形式。綜上所述,盡管學者對民間美術教學資源的理解形式各異,但都不約而同地肯定了其在傳承民間優秀美術文化,培養學習者美術綜合技能方面的價值,因此,在小學美術課堂中引入民間美術資源設計和組織教學過程也具有很強的可行性。
二、小學美術課堂中民間美術資源應用教學案例
(一)應用類:鄂爾多斯青銅器文創設計
國家領導人曾說過:“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軟實力”,他也在多個不同場合不止一次地提出過“文化自信”的理念,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的理念滲透到小學美術課堂中,通過引導學生在認知民間美術資源的基礎上設計和應用文創產品,不失為一種良好的教學方案。具體來說,小學美術課堂中的文創產品設計教學,就是以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民間美術資源為基礎,發揮學生的創造力設計開發文化創意類產品,以培養學生認知我國優秀傳統民間美術文化,并付諸設計應用的美術技能。在教學實踐中,我曾嘗試以鄂爾多斯青銅器文化為引子,設計組織了文創產品開發類教學案例,取得了不俗成效。
首先,我在課程開始前先進行了為期3天的主題為“鄂爾多斯青銅器文化魅力”的主題宣傳活動,一方面在教學班級微信群中發布了很多有關鄂爾多斯青銅器文化起源、發展現狀、代表作品的圖文和視頻資源,另一方面組織教學班級出了一期“鄂爾多斯青銅器文化追本溯源”的黑板報,通過上述活動幫助學生建構鄂爾多斯青銅器文化的基本認知。其次,當正式進入教學實踐后,我利用多個微課視頻幫助學生夯實有關鄂爾多斯青銅器文化的認知,并拿出自己制作的文創作品,為學生講解文創產品設計制作和應用的技巧,手把手教學生嘗試文創作品的制作,并舉辦了“文創作品制作方案分享匯報”活動、“文創作品制作方法研討”活動等,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文創作品美術制作技巧。最后,經過幾周的培訓后,我舉辦了“鄂爾多斯青銅器文創禮物設計有獎征集”活動,要求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結合前期所學到的鄂爾多斯青銅器知識自主設計文創產品,可以是旅游紀念品類,可以是工藝首飾類,也可以是手提袋、書報架等,總之作品形式不限。由于經過前期的集中訓練和興趣激發,學生對鄂爾多斯青銅器文化有了一定的認知基礎,也頗感興趣,一幅幅充滿創意的文創手工作品被設計出來,且體現了一定的應用價值,教學效果凸顯。
(二)鑒賞類:天水雕漆圖案鑒賞分享
學會有效鑒賞美術作品和圖案,是《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對小學生美術技能掌握的要求之一。天水雕漆歷史悠久,做工和風格都十分雅致,是我國雕漆工藝中的優質品種,將其作為美術資源引入小學美術鑒賞課堂能夠創設一種有效的圖案鑒評教學情境。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讓學生體驗到親身參與學習的情感,是激發他們學習興趣的重要途徑”,由于小學生的認知鑒賞能力仍處于發展過程中,不同年級學生的美術鑒評能力也參差不齊,因此,教學實施中教師應采用情境教學法,通過創設參與式課堂激發小學生的美術鑒評參與興趣,達成相應的教學效果,而不應強制性地要求學生必須掌握高超的鑒評技能。
具體的教學中,我創設了三維立體式的鑒賞分享情境。首先,我將教室前后左右四面墻上都掛上白色的投影幕布,并將各幕布與多媒體設備投影連接在一起,確保播放的投影內容能夠同時呈現在教室四面,以呈現一種仿真環境下的“全域三維立體鑒賞”效果。其次,我將天水雕漆中的一些經典作品,如:雅致屏風、精美掛屏、彩雕首飾盒等制作成動畫微課,并運用多媒體設備投射到教室四面的墻上,呈現三維鑒賞教室效果。最后,我帶領所有學生進入教室,由于這樣的三維四面立體鑒賞教室十分新穎,瞬間吸引了所有學生的眼球,他們的鑒賞興趣也被立即激發,在這樣的環境下我順理成章地開展了鑒評教學,學生各抒己見,紛紛發表自己對天水雕漆作品的鑒評想法,教學效果異常完美。
(三)調研類:婺源三雕起源現狀調研探討
創設調研類教學情境,讓學生深入民間美術資源的發源地進行調查和探討,對培養小學生的實踐探究和美術綜合技能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婺源三雕是江西省婺源縣的傳統雕刻美術形式,也是國務院批準列入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上饒本地小學生,對婺源三雕的起源和發展現狀進行調研探討,能夠拓寬對上饒本地民間美術資源的認知,培養自我的地域文化自信感,是地域級美術資源與小學美術教學有機融合的最佳教學案例。
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我將教學班的學生分為“調研探討組”“展示宣傳組”和“后勤支持組”,在此基礎上為各小組分配了“婺源三雕作品制作展示”“婺源三雕藝術戶外宣傳”和“婺源三雕調研后勤支持”三個差異化的學習任務。當然,具體的教學過程也采用差異化的方法:一方面,一名教師帶領“調研探討組”的學生去婺源三雕的發源地——江灣鎮、思口鎮、清華鎮等地進行實地調研,重點了解婺源三雕在當地的起源情況、工藝特色和發展現狀,并拍攝圖片記錄數據;另一方面,另一名教師帶領“展示宣傳組”的學生對網絡、書籍、報刊上有關婺源三雕的信息進行挖掘,提煉其中的精華,制作圖文宣傳材料。與此同時,“后勤支持組”的同學則為其他兩組提供技術和材料上的支持,在上述教學模式下學生各司其職,不僅能高效地了解婺源三雕的美術鑒賞和起源現狀信息,還能鍛煉小組合作、互助探究等方面的能力,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當各小組完成相應任務后,教師進行最終把關,并引導各組將成果進行匯總,在校園內成功舉辦了“婺源三雕藝術戶外宣傳周”活動,向全校師生宣傳婺源三雕這種藝術形式,身臨其中,體驗美術學習的成就感。
民間美術資源應用于小學美術教學具有很強的可行性和教育價值,對培養小學生美術設計應用、圖文鑒賞和調研探討的能力能夠產生積極的作用。為提升該教法的效力,建議各級學校應不斷強化對一線美術教師民間文化修養的培訓,重點引入地域特色鮮明的民間美術資源,幫助教師建構相適宜的理論和實踐認知教學體系。此外,還可借助慕課、VR或AR等先進的教學載體,開發展示呈現多元功能的在線教學資源庫,為小學生創設更優質的美術學習鑒賞情境,以激發他們的參與能動性,不斷提升民間美術資源在小學美術教課堂中的應用價值和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張卉.中國民間美術教程[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1.
[2]王曉丹.黑龍江民族民間美術元素融入高校美術教學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15(5):114-115.
[3]牟孝梅.遵義師范學院美術學院民族美術特色教學:“民族民間美術”課程的特色教學探索[J].中國民族美術,2018(1):66-71.
[4]楊衛華.開發民間美術資源提升美術教學實效性:評《中國民間美術教程》[J].高教探索,2019(5):139.
[5]陳元玉.武漢地域文化資源在中小學美術課程中的開發應用策略[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6,33(9):50-53.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