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婷
摘 要:在新課改持續深化的背景下,對小學數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來越注重知識運用的效果,所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顯得尤為關鍵。小學階段是學生系統學習知識、培養思維能力的基礎階段,也是智力獲得發展的關鍵時期。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不僅能鍛煉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也能提高教學的有效性。針對小學數學教學中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展開分析。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邏輯思維能力;培養策略
小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屬于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并非一朝一夕即可實現。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學對象年齡小,對事物的認知能力不強,只能從直觀的角度認知事物,這就需要教師采取切實可行的教學方式,從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性格特點出發,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來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實現學生的綜合發展。
一、小學生數學邏輯思維能力培養現狀
通過分析小學數學邏輯思維能力培養現狀,我們能夠了解到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不僅可以提高教師教學效率,還可以開發學生大腦左半球,甚至關乎學生今后學習和生活。但是當前小學生數學邏輯思維能力培養情況不容樂觀,存在很多問題,這些問題所涉及的主體是教師以及小學生,具體表現為:
(一)小學生本身問題
由于小學生年齡比較小,大腦沒有得以完全開發,因此其數學邏輯思維水平較低,為教師教學工作帶來很多困難:首先,小學生自制力比較差,對外界沒有接觸過的眾多事物都存有強烈的好奇心,容易被無意注意干擾,無法做到兩耳不聞窗外事,當教師教學時,大部分學生往往無法跟隨教師腳步,完成任務,不利于自身邏輯思維能力的提高;其次,小學生天性活潑好動,使得課堂氛圍十分活躍,一旦教師不加以管理,容易導致課堂失控;再次,學生認知能力較低,無法真正理解平日所做題目主干的意義,學生不理解題目,導致后續解題工作一步錯步步錯,不利于提高其邏輯思維能力;最后,一直以來,學生深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在課堂中對教師亦步亦趨,靈活變通性較差,不愿意自己主動思考。
(二)教師問題
導致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培養現狀不容樂觀的原因不僅僅只有學生,還包括老師。教師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一直以來,教師受到先前傳統落后思想的影響,導致教學觀念十分落后,不少有經驗的年齡比較大的教師認為小學生現階段數學學習應當以掌握基礎知識為主,而非提高自身邏輯思維能力;其次,教育資源有限,不少學校內部沒有先進的教學設備,教師計算機應用水平有限,導致教師教學手段落后,無法吸引學生注意力,學生對數學沒有強烈的學習興趣;最后,教師深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認為自己在課堂中占據主導地位,沒有對學生進行邏輯思維方面的引導,直接將問題答案呈現給學生。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
(一)注重興趣的激發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只有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讓學生喜愛上數學,才能使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得以發展,具體要做到:①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教師通過生活化教學情境的創設,讓學生在相對熟悉的情境中學習數學知識,對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加以挖掘,主動聯系生活情境和數學知識,提高學習興趣。以“乘法分配律”為例,教師可以創設“為某塊地毯配色”的情境,要求學生利用不同的方式計算需要涂幾塊黃色和幾塊紅色,在此基礎上對乘法分配律的規律進行推理,然后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進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②實施游戲化教學。教師可從小學生熱衷于游戲的性格特點出發,將生動有趣的游戲活動與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相結合,使學生在游戲中學習和理解知識。如講解“萬以內數的認識”時,教師可開展繞口令比賽的游戲活動,引導學生對不同數字的讀法規律進行推理和總結,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二)精心設計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的精心設計是培養小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關鍵,需要教師具備良好的專業素質,發揮自身在課堂上的引導和組織作用,熟練掌握教材知識,以激發學生探索和發現問題為教學目的,進而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和邏輯能力。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為例,教師可要求學生在課前事先準備好平行四邊形的剪紙,在課堂上通過平移和裁剪等方式,將平行四邊形變為長方形,然后以長方形的面積公式為基礎,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進行推導。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并不是單向接受知識,而是通過挖掘和探索知識,知曉平行四邊形的高和底分別對應長方形的寬和長,并且在裁剪過程中獲得動手能力的發展,更加深刻記憶知識。當然教師也可以趁此機會來舉一反三,引入三角形或梯形的面積公式等內容,讓學生對兩者之間的聯系加以挖掘,發展邏輯思維能力,提高教學有效性。
(三)優化問題呈現方式
俗話說:學起于思,思源于疑。邏輯思考的前提就是問題,所以小學數學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優化問題的呈現方式,以此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往小學數學教師多是采用“你問我答”的方式來調動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然而要想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教師必須要改變這種方式,為學生提供新穎有趣的問題呈現形式。以“找規律”為例,教師可以采用如下的問題呈現:你知道排列的含義嗎?很多學生紛紛搖頭,這時教師繼續提問:那你知道排隊嗎?有些學生會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有認知進行回答:操場上做早操時要先排隊。然后教師隨機抽選幾位男生和女生進行排隊,要求其他學生思考排隊的方式有哪些,如按照身高進行排隊,根據性別進行間隔排隊等,并總結學生的答案,在此基礎上導入排列的概念,引導學生利用邏輯思維對排列的規律進行尋找,以便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內容。
(四)科學調整習題難度
數學是小學教育體系中的基礎性學科,也是調整學生學習習慣及方向的重要部分,不僅需要教師巧妙設計課堂預習和課堂教學內容,也需要教師精心設計課后練習,對習題難度進行科學調整,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問題、掌握解題技巧,在做題過程中發展邏輯思維能力。對于傳統的教學模式而言,教師基本是通過統一的練習題來統一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但學生之間有著明顯的差異,這種統一的評價方式會挫傷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與學習的主動性,所以教師需要立足于思維發展的漸進性,根據學生邏輯思維的開發階段和思維發展的層次性進行習題難度的調整,促使學生獲得邏輯思維能力的提高。
(五)幫助學生養成優良邏輯思考習慣
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不僅僅需要教師努力,還需要學生的配合,學生只有自身具備優良邏輯思考習慣,才能夠從整體上增強自身數學邏輯思維能力,提高思維意識。而小學生各方面發展不成熟,自控力較差,無法憑借自己力量養成優良習慣。作為學生成長道路上引路人的教師此時應當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習慣,在幫助其養成優良邏輯思維習慣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方面:首先,針對學生審題困難,不理解題目含義的問題,教師應當告訴學生正確審題方法:把題目分解成多個題干,明確各個題干之間的關系,畫出題目所提到的數量,找清數量關系,只有學生將題目審正確,才能夠將題目做對,否則會一步錯步步錯。另外,小學數學教師應當以身作則,發揮榜樣示范作用,比如:為學生呈現一道數學題目,并將題目所涉及的數量以及關鍵字標示出來,在空白地方寫清題目包含的邏輯關系,給學生呈現自己的思維過程,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意識到邏輯思維的重要性,并為學生安排練習環節,讓其不斷重復練習,由此養成優良邏輯思維習慣;最后,教師設置點評環節,和其他階段學生比較來看,小學生十分重視教師對自己的看法,因此數學教師可抓住學生這一特點,安排“搶答活動”,在黑板上為學生展示題目,并讓學生搶答,看哪一位學生回答得又快又準,針對回答速度快、正確率高的學生,教師可采用鼓勵式言語表揚以及物質獎勵等方式,激勵學生思考問題,寫出題目具體運算步驟,由此提高自身邏輯思維能力。
具體教學實例:當小學數學教師為學生講授人教版和“大數的認識”有關知識之時,為幫助其養成邏輯思維習慣,具體做法為:首先,教師在黑板或多媒體上為學生展示數學問題:同學們,平日生活之中,相信大家一定經常和父母逛超市,那么你們有沒有留意到商品的價格,哪些價格是大數呢?另外,當大家打開電視看自然科學頻道時,有時候會看到星空中無比閃爍的光,那你們有沒有思考過它的傳播速度是多少?它又是否屬于大數的范疇?教師可先讓學生在紙上寫下思考思路,教師要不定期巡視學生解題情況,觀察每個學生是否認真思考。實踐表明,教師采用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養成邏輯思考的習慣,還能夠提高學生做題精確性,理解題目的含義。
(六)整理教育資源,改善教學模式
小學數學教師提高學生邏輯思維水平的關鍵在于整理教育資源,改善教學模式,在優化數學教育資源,不斷改善教學方法之時,要注意下面幾個方面:第一,密切和政府以及其他部門之間的聯系,掌握最先進最新鮮的教育資訊,和其互相溝通,建立良好伙伴關系,共同優化整理教育資源,為學生提供第一手教育資源。其次,順應課程改革發展潮流,在課程改革飛速發展的背景之下,學生所學習的知識不再是傳統的科學教育理論,而是科學理論與方法論的結合,因此教師應當不斷調整優化自身教學模式,設置獎懲制度,運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借助交互式一體機吸引學生參與到課堂之中。
綜上言之,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小學數學教師從實際教學情況出發,采取切實可行的培養措施,如注重學習興趣的激發、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優化問題呈現方式、科學調整習題難度等,這樣才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方法和邏輯思維能力,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解云俠.小學數學教學中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思路[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7(3):85.
[2]曹明亮.關于小學數學教學中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J].新一代,2017(23):24.
[3]程澤華.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方法[J].課程教育研究,2017(25):252.
[4]詹雯.培養良好的計算習慣,提高低年段數學運算正確率的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7(16):151.
[5]廉錦濤.試論趣味性教學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應用[J]. 課程教育研究,2019(4):145-146.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