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碧紅
摘 要: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希望。在小學階段,他們處于青春期,正是思想叛逆的時候,思維靈活,且自我控制能力太差,日常生活中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易受到生活中各種各樣的誘惑,很容易脫離人生的正常軌道,走上犯罪的道路。所以,在小學階段,道德品質核心素養與法治的教育十分重要,要培養學生做一個文明、和諧、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關鍵詞: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小學生
根據調查數據發現,近年來青少年的犯罪率越來越高,他們行事沖動,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其犯罪類型也較多,其中暴力問題最為嚴重,比如校園暴力、校園霸凌等。事實上,青少年暴力與犯罪的趨勢不斷上升的原因就是缺乏適當的法治德育素養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還有周圍環境的影響。其中受校園影響最為嚴重,所以作為一名道德法治教師,必須要加強青少年的法治德育素養教育,學習生活中必備的基本法律知識,遵守法律、宣傳法律。
一、小學教學道德法治與核心素養結合的意義
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在小學道德法治教學中滲透核心素養教學已成為當前教育教學的主流。根據現在課堂教學的經驗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必須積極倡導體驗式學習模式,才能使小學生積極參與其中,以形成更好的法治素質體系。小學道德法治學科與學生核心素養相結合意義很重大,在實際課堂教學過程中與現實的法律案件、刑事責任、法律糾紛等問題相結合,在注重事件的新穎性的同時反映出人與人之間的“素養教育”,讓學生充分地認識到法治教育的實效。在多年的道德法治教學中,我深刻體會到法治意識的重要性,所以,樹立法治意識、養成規則意識和遵法守法的行為習慣必須從小學生開始,我們應該讓學生樹立法治意識,讓學生從自己的內心深處去敬畏、認可、服從我國的法律。
二、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加強社會主義信念教育,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教師在傳授學生理論知識的同時,要適當地增添一些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社會實踐活動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道德法治信念,能讓學生盡快融入社會,親身經歷社會生活。這種類型的教育也受到了小學生的歡迎和喜愛。針對當前小學生思想道德方面的問題,教師必須培養學生互幫互助、團結有愛的思想觀念。定期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能夠讓學生領悟作為一名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的責任。
增設小學禮儀課程。該課程主要學習各種日常的禮儀和社交禮儀,以塑造學生良好的道德法治素養形象。
增設表達與溝通訓練課程。該課程主要通過各種相關活動,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人際溝通能力,以達到遇事時不慌不亂的核心素養意識。
增設心理學課程。這門課程通過心理指導為學生排憂解難,緩解學生內心的壓力,提高學生的心理承受力,培養學生今后在遇到相關法律問題時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面對所處的困境。
三、營造一個合理的道德法治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在課堂上要想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氛圍當中,就必須讓學生有自己獨立學習意識,這就考驗老師的課堂臨場能力了。小學生的年齡較小,自制力差,好奇心強烈,學習時心理壓力很大,教師要在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時處處留心觀察小學生的心理動向,要從小學生的心理變化出發,使學生主動地、自愿地去學習,而非以往沉悶、枯燥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學習產生不了興趣,也不利于教師進行簡單有效的教學。學校應該積極主動地與教育局相關部門、社會各個部門相聯系,建立一個道德法治的新組織。通過該組織建立廣泛的信息交流網,并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讓學生融入社會。
例如,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上,可以向學生講述一些社會上有關道德楷模的英雄事跡。同時,也讓學生自己對這些英雄人物進行評價,還有看看自己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可以拿出來與大家進行交流。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邀請社會上的道德楷模來學校演講,言傳身教更有影響力。因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洞悉生活中的小知識以滿足小學生的好奇心,將索然無味的課本內容轉化為活潑有趣的日常畫面,激發學生的興趣,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以此培養學生的核心價值觀。
總而言之,道德法治教育是一個持續和全面的系統工程,要求社會各部門、學校、教師、學生一起努力,共同建設社會主義道德法治體系。本文主要從三個方面提出了加強學生道德法治意識的策略,包括將社會實踐活動與理論知識相結合,鞏固學生的政治知識,并親身體驗社會;在授課的時候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提高學生對道德法治課的重視;要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環境能有效地影響學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
編輯 李 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