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傳紅
大流感、鼠疫、鸚鵡熱、軍團病、艾滋病、埃博拉、寨卡、非典、新冠……細數近一個世紀以來,潛藏在自然界黑暗角落里的多種神秘病原體,時不時會突然現身,侵襲人類。這疫情的每一次暴發都令人猝不及防,常常導致社會恐慌,甚至引發一連串的社會、經濟和政治危機。

打小癡迷科普科幻,書香悅讀一路相伴。分享科學奇美理趣,留下探索思考印記。
1917年夏,美國即將遠征歐洲的新兵們被陸續派往設在美國各地的40座大型軍營接受訓練。來自不同生態環境和免疫背景的人在幾個星期內大規模聚集,無疑為流行病的傳播創造了極佳的條件。當人們剛剛意識到每次疫情暴發都出現在新兵來到營地之時,所謂的西班牙大流感(并非名副其實)已在美國和歐洲北部之間傳播,病情也很快就發展成有史以來最嚴重的肺炎,在全世界范圍內造成了大約5000萬人死亡,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死亡人數的5倍。此次疫情留下了一個至今未解的科學謎題:為什么在大流感中死亡率最高的是年輕人?
僅僅7年過后,1924年,“黑色死神”鼠疫突然降臨“天使之城”洛杉磯。大量患者出現了咯血和紫紺的重度肺炎癥狀,甚至晚秋熱浪的炙烤也未能阻止它。當地衛生官員選擇了掩蓋真相,市政領導甚至聯手新聞界“盟友”發布虛假信息——宣稱當下暴發的不過是一種“惡性肺炎”。被糊弄的公眾一度放松了警惕,也完全沒有意識到隔離的重大意義。隨后陸續有不少人染病死亡。
所幸,在這危難時刻,有多位科學家勇敢地站出來揭露真相,并致力于追尋傳染病真兇。幾十年過后,美國每年仍有人感染鼠疫。沒人能確定究竟是什么導致了鼠疫的周期性暴發,但科學家分析了種種可能。例如,在美國的某些地方,氣候、跳蚤宿主和嚙齒動物宿主之間達到了理想的生態平衡,只有當異常降雨促進植物生長,或當其他因素導致嚙齒動物和跳蚤的數量增加時,寄生生物和宿主之間的平衡才會被打破,繼而出現鼠疫被傳播給其他動物的可能性。
事實上,大多數疾病的出現,都可以追溯到生態平衡的破壞或病原體慣常寄居的環境發生改變。這一條尤其適用于動物源性疾病或人畜共患病。千百年來,傳染性病原體和其動物宿主往往維持著穩定的寄生關系,可要是人類有意或無意地入侵其自然領域,導致它們的小生境遭到破壞,它們就會跳轉到人類身上,開始“冒犯”人類——它們通常遇到的是先前不具備免疫力的宿主。這對傳染病病原體來說,著實是一個絕佳的“安排”。也就是說,傳染病幾乎都有著更廣泛的環境誘因和社會誘因,只有充分考慮新病原體出現和傳播的生態、免疫、行為因素,我們才有可能比較充分地了解這些微生物及其疾病之間的聯系。
新型病毒所具有的“內在進化能力”,即易于突變或重組(重配),進而產生變異的能力,已引起微生物學家與流行病學家的注意和擔憂。前不久中國科學家發現,今年1月以來,新冠病毒的基因發生了多個變化,增強了傳染性和“免疫逃逸”——躲避人類免疫系統檢測和攻擊的能力。這種快速的免疫逃逸趨勢突變會在短時間內導致疫苗失效,使疫苗研發可能成為一種周期性的工作。美國科學家的一項研究則估計,如果人類能夠形成對新冠病毒的持久免疫,疫情將在明年結束。但如果只是短暫免疫的話,那么疫情每年都會暴發。
人類可能永遠處于對下一場流行病的焦慮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