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升
張之洞是被毛澤東認為的少數幾位不應被忘記的近代中國人之一。在張之洞署理湖北期間,創建了漢陽鐵廠等一系列近代工業企業,因而被譽為中國近代的“鋼鐵之父”。上回說到,1890年4月,到湖北上任不足半年的張之洞就正式啟動了一項史無前例的籌建煉鐵廠工程。

好讀書,不求甚解;喜說文,不激不隨。
創業伊始,舉步維艱,僅廠址的選定便頗費周折。按當時西方慣例,大型鋼鐵企業選址必須靠近煤礦或者鐵礦,同時要便于運輸。這樣可以取材便利,經濟合算。李鴻章曾建議貼近煤礦設廠,但當時湖北境內沒有勘察出大型煤礦。而盛宣懷則建議設廠于黃石,以便就近取用大冶鐵礦。
在晚清的重臣中,張之洞的目光是比較遠大的,而且思想開放,他想通過辦近代工業和發展經濟來挽救日薄西山的大清王朝。擔任湖廣總督期間,他籌辦了煉鐵、煉鋼、紡紗、繅絲、鑄造銀元等工廠。《清史稿》說張之洞:“蒞官所至,必有共作,務宏大,不問費多寡”。作為一位飽讀四書五經,但是對近代科學技術和工業經濟知之甚少的封建文人,掌握財政大權又沒有預算約束,用政府的銀子去辦大工業,那么他悲劇性的結果似乎從開始就注定了。張之洞的喜歡講排場和好大喜功的毛病集中體現在漢陽鐵廠的選址上。
大型鋼鐵廠的選址必須經過嚴格的科學論證。但張之洞卻興之所至,為了讓自己在衙門里就能看見鐵廠的煙囪,決定在武昌對岸的漢陽龜山建廠,以便于親自督查管理。在封建王朝興建近代化的大型鋼鐵工程,所引起的震動必然是巨大的。出于維護自身權力和集團利益的考慮,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大員紛紛表示了不同的反對意見,李鴻章更是強烈反對。他甚至嘲諷張之洞——“等著黃鶴樓下看翻船”。
朝廷和同僚的掣肘本來已難以應付,辦廠所需的巨額經費更是令張之洞左支右絀。由于經驗不足,他原以為兩百萬銀兩便可成事,海軍衙門也曾應允從鐵路款項下撥出此數以供開支,然而只不過是一張從來沒兌現的空頭支票。而實際建廠的費用要遠遠超出兩百萬銀兩。張之洞無奈,只得左右騰挪,四處借貸,甚至截留軍費和應繳的部款以應付辦廠支出。
1891年元月,漢陽鐵廠正式破土動工,兩年后,所屬的六大制造工程陸續告竣。兩年間,張之洞幾乎每周都要聽取鐵廠建設進度的匯報,并派遣自己最信任的人進場督辦。1894年6月,高爐開煉,張之洞親臨鐵廠視察一周,當時隨行的記者留下了張之洞視察時的新聞照片。漢陽鐵廠如今蕩然無存,而透過當時的新聞照片仍然可以看出它的壯觀和雄奇。因為投資不惜血本,鐵廠工程極其浩大壯觀。當時,一位日本駐華記者在報道中描述了漢陽鐵廠的雄偉:登高下瞻,使人膽裂;煙囪凸起,矗立云霄;屋脊縱橫,密如鱗甲;化鐵爐之雄杰,碾軌床之森列,汽聲隆隆,錘聲丁丁,觸于眼簾、轟于耳鼓者,是為二十世紀中國之雄廠耶!當時的美國駐漢口領事查爾德在考察了漢陽鐵廠后也指出:這企業是迄今為止,中國以制造武器、鋼軌、機器為目的的最進步的運動。因為這個工廠是完善無疵的,而且規模宏大,所以就是走馬看花地觀察一下,也要幾個鐘頭。
漢陽鐵廠的建成投產,比日本的一家鋼鐵企業八幡制鐵所早七年。這是當時亞洲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規模僅次于德國費爾克林根鋼鐵廠,居世界第二位,故被當時的輿論稱為“東方雄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