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華 陳娟華

智能駕駛研究院的無人駕駛貨車
坐標:長沙國際會展中心。2021長沙國際工程機械展系列活動將在這個恢宏的會展中心舉行,這里將迎來全球幾十家工程機械50強企業和幾十萬名專業觀眾,展覽面積將從21.3萬平方米擴大至30萬平方米。
湖南省委常委、長沙市委書記胡衡華曾表示,“制造業在長沙經濟總量中所占比重超過40%。長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就是堅持以智能制造為統領,加快動能轉換,推進智能化改造全面升級!”
經濟繁榮是全面小康社會的基本特征之一。2020年5月,國家統計局給出了2019年各大城市經濟指標,長沙的成績頗為亮眼——2019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速高達8.1%,在全國17個“萬億”城市中,位居第一。值得關注的是,這份獨居鰲頭的成績單,耀眼的不僅僅是速度,更讓人贊嘆的是經濟發展的高質量。以“智能制造”為引領的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長沙發展經濟的新模式。
在智能制造統領下,長沙市的制造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在全市的經濟格局中,占了近40%的比重,位居全國省會城市前列。特別是工程機械、新材料、電子信息、食品、汽車等,形成了千億產業集群。
現今長沙市制造業已由高速增長轉向了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動能轉換加快的攻堅期。
英國KHL集團旗下的《國際建設》雜志發布了2020年度全球工程機械制造商50強排行榜,三一重工、中聯重科、山河智能等3家長沙工程機械企業上榜,三一重工、中聯重科躋身十強。在這一領域,“湘軍”已經成為能夠代表國家實力參與競爭的標簽。
2005年的時候,中聯重科開始做物聯網平臺。其實就是工程機械設備遠程監控平臺,功能非常簡單,只有遠程停開機和位置信息回傳等,主要為了設備信用銷售的資產保全。中聯重科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相關負責人說,那是中聯重科產品智能化的萌芽階段,在當時的同行業中卻是起步最早的,還獲得國家863計劃的支撐。從2005到2014年底,是企業產品智能化的起步期,直到中聯重科啟動產品智能化4.0工程。
“2014年底,中聯重科產品4.0工程的開展,快速推動產品智能化的進程,建立大數據平臺、開發設備管理的APP‘中聯E管家上線等等。2017年上半年,我們以智能化產品為依托申報了國家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的遠程運維服務和工業互聯網兩個方向。”項目相關負責人說,此時企業對產品智能化有了成體系的標準和要求,產品應該像大腦一樣能思考,能自診斷、自適應,還能自調整。截至目前,中聯重科工業互聯網平臺連接的設備數量已將近32萬臺,而需要客戶主動下載安裝連接的設備管理APP,用戶數也達到了8萬。
與中聯重科并駕齊驅的三一重工, 廠房率先啟動“燈塔工廠”建設,初步完成了智能化升級,通過打通生產、質量、物流、庫存等生產環節,與生產線自動化設備深度集成,將排產進一步細化到人和設備,真正實現生產過程的全數字驅動。智能制造,已經從海量的機器人和自動化設備,發展成為一種“全面智能”的思維方式。“項目改造完成后,產能將提升50%,人力需求減少60%,場地壓縮30%。”三一重工相關負責人稱。
長沙智能制造研究總院副院長袁振回憶說,2010年是長沙智能制造的起步,很多企業都已經開始初步探索和嘗試。過去十年,以工程機械為代表的一場深刻智能化變革在長沙迅速展開,智能網聯汽車、智能終端、自主可控及信息安全產業發展等新型戰略領域,陸續成為長沙智能制造發展的方向。
“13家企業列入國家智能制造試點示范、14個項目獲評國家智能制造標準化和新模式專項,長沙市的國家智能制造項目數量居全國省會城市第一……”一系列數字,顯示出自上而下多年深耕的努力和地區獨有的實力,“智”造長沙,也逐步成為這個中部城市的“新名片”。
在這些“國字號”企業和項目的帶動下,長沙就像一把尖刀脫穎而出。“如果要總結原因的話,你會發現長沙有種很濃厚的氛圍。”袁振說,2015年7月份,圍繞智能制造,長沙出臺了自己的專項政策——《長沙智能制造三年行動計劃》。從那時起,長沙開始了一場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在打造國家智能制造中心的道路上不斷跨越。
2019年1月—10月,長沙市經濟運行質量更高。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1%,增速排名全國省會城市第1位;制造業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達到33.9%,居全國省會城市前列。

智能制造 “湘軍”已成為能夠代表國家實力參與競爭的標簽,圖為國家智能網聯汽車(長沙)測試區。
長沙還形成了新材料、工程機械、食品、電子信息、汽車及零部件五大千億產業集群;連續兩年入選全國促進工業穩增長和轉型升級、實施技術改造成效明顯城市。
6月29日,《小康》雜志、中國小康網記者走進九芝堂的生產車間,撲面而來的是一陣陣藥味。在這里生產的中成藥每天輸送到全國各地的醫院、藥店。全封閉的生產車間只能偶爾見到一兩個人來回走動,除此之外,全機械自動化的生產線在有條不紊地運作,從原料進去,最生成箱的藥品出來。
“工人只需要對生產線進行簡單的維護,已經實現了全自動化生產了。”公司負責人對《小康》雜志、中國小康網記者說。
堅持一手抓傳統產業智能化改造。從智能工廠、智能車間等抓起,對工程機械、電子信息、汽車、食品等傳統產業進行升級,一大批企業在智能化改造中“改頭換面”甚至“脫胎換骨”。
先后開展七輪市級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企業創建活動,市級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企業達到1041家。通過開展智能制造,制造業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融入智能經濟、實施智能制造,由工業1.0到2.0、3.0、4.0不斷迭代升級。
長沙市搶先構建應用場景體系,持續打造產業互聯網、物聯網、車路協同、智慧城市、移動支付、創意經濟、共享經濟、區塊鏈等八大應用場景,吸引更多新項目在長沙落地。搶抓智能網聯汽車發展機遇,率先布局國家智能網聯汽車(長沙)測試區,啟用開放道路智能駕駛示范區,短短1年多時間就吸引了百度、騰訊、京東、中車、大陸、博世等企業入駐。長沙市為了向企業提供智能設計、智能改造、智能經營、智能決策等多層次專業服務,與中國電子合作,成立長沙智能制造研究總院,成立長沙新材料研究院、機器人研究院、北斗產業安全技術研究院、增材制造(3D打印)工業技術研究院、智能駕駛研究院等工研院10多家,為智能制造提供技術支撐。上線華為軟件云、中科云谷、中電云網等工業互聯網平臺,為企業提供智能制造解決方案。
長沙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將“三智一自主”作為智能制造發展方向,借助速度、資本、市場的力量,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依托22條工業優勢與新興產業鏈,以“精準、舍得、執著”的招商理念,總結“兩圖”(全景圖、現狀圖),分析“兩庫”(客商庫、項目庫),建立“兩池”(資金池、人才池),形成“兩報告”(產業鏈招商報告、產業鏈分析報告),因鏈施策,精準發力,全力推動建鏈、補鏈、延鏈、強鏈取得實質性進展。
6月11日,長沙市委市政府出臺《關于強力推進制造業標志性重點項目建設的通知》,明確航空航天裝備智能制造產業化項目、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電控及智能化系統核心器件研發及產業化項目等17個項目為制造業標志性重點項目,將緊抓項目建設,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目前,全市“三智一自主” (智能裝備、智能汽車、智能終端、信息安全及自主可控)等產業布局已基本成型,工業“硬件”的大發展、大建設告一段落,產業鏈進入了平穩發展期,必須從“輕軟重硬”向“軟硬兼施”轉變。
眾所周知,無論從生產成本還是生產能力來說,智能機械化都比人力具有絕對的優勢。但是,對人工占很大比例的傳統制造業來講,智能化改造無論是下定決心還是操作過程,都極為不易。“我們決定智能化改造,主要是為了提高產品質量,這是最核心的動力。”楚天科技相關負責人稱。楚天科技是一家醫藥裝備領域的領軍企業,2016年獲批國家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設備方面總投資約1.8億元。
“楚天機器人智能工廠以信息化系統為大腦、工業互聯網為神經、自動化物流系統為血液,將各功能區域高效融合,實現整個工廠的運營智能化,成為世界首批制藥裝備智能生產工廠。”楚天科技董事長兼總裁唐岳說,“在這一領域,長沙將與世界同步。”目前,楚天科技的國家試點示范項目已經完成驗收,下一步是不斷驗證工藝和系統集成,將高端醫藥智能制造新模式擴散到整個集團。“未來客戶只要購買設備就行,其他的全部我們來解決,解決生產工藝當中的所有問題。”
“軟件是推動產業鏈再升級的基礎和支撐。”在“軟件定義硬件、軟件定義制造”時代,要實現產業鏈再升級,必須聚焦智能制造,補齊軟件這塊短板,做到“軟硬兼施”,不斷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特別是當前,無論是從宏觀層,還是從長沙實際看,軟件產業發展機遇都是十分難得的。
長沙制造業已由高速增長轉向了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動能轉換加快的攻堅期。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關鍵在于加快產業數字化、智能化進程。面對長沙市“硬件產業鏈”升級而產生的巨大需求,為軟件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行業市場空間。據悉,長沙定下“三步走”戰略: 2018 年—2020 年,優勢產業龍頭企業基本實現數字化制造;2021年—2023年,優勢產業企業智能轉型基本實現;2024年—2025年,制造企業基本實現智能化,長沙基本成為“產業智能化先行區”“智能產業化引領區”和“高端智能裝備知名品牌聚集區”。
2020年《長沙市政府工作報告》稱,2019年長沙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集群獲批國家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智能制造成為閃亮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