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冬妹


摘 要:絕對化的班級管理不僅讓教師疲憊不堪,更是讓學生從心理上產生反感。將STEM教育理念滲入班級管理中,從強硬指責轉向智慧導航,引導學生學會自主管理。
關鍵詞:STEM教育理念;項目化任務;自主管理
2018年的夏天,我擔任了高二(8)班班主任。全班總共34人,其中24名男生,10名女生,男女生比例為12∶5。這個班級選考科目是地理與技術,走班科目是物理或生物。因此一進入高二(8)班,學生就不自覺地分成了兩派:“物理派”與“生物派”。這對增加班級的凝聚力形成了阻礙。
在整個九月,我每天6點不到起床,為的是能在7點10分之前到達教室,因為學生的很多舉動都讓我不甚放心。早自修,很多學生踏著鈴聲進教室;晚自修,此起彼伏的“私語”聲屢禁不止;衛生角,學生對東倒西歪的掃把熟視無睹……我苦口婆心,一個個找他們談話,但收效甚微。個別男生更是有恃無恐,遲到不就是做幾個俯臥撐,于是乎他就把俯臥撐當作每天鍛煉的必修項目之一。自修課,每天上演著貓捉老鼠的故事,往往是“這邊唱來那邊和”。整整一個月,我孤身作戰,疲于應付班級瑣事。
十月一日放假期間,我開始反思這一個月疲于奔命卻勞而無功的班主任工作。17歲是學生快速成長的時期,因為學生已經進入“心理斷乳”的高峰期,而高二學生正處于這個年齡段。在這個時期,他們開始撕裂與父母、老師在心理上的聯系,正是這種急于獨立的思想,使他們陷入矛盾之中。一方面他們急于自主獨立,總覺得來自父母、學校的關照、規范是一種壓迫和束縛,因此常有反抗的表示;另一方面,他們仍有很大的依賴性,不論在經濟、精神上,還是學業或情緒上,都不能擺脫對父母、老師的依賴,當遇到困難時,他們又非常期待父母、老師的幫助和安慰。尤其是面對復雜的社會環境,他們在誘惑和挫敗面前是很痛苦的。
學生想滿足自我需要的心理成分不斷加強,例如排隊用餐,既不是時間的問題,也不是餓得不能忍受,他就是要擠到別人前面,僅僅是為了滿足自己“比別人能先買到”的心理需要罷了。又例如班規的制定是我主導的,學生認為受紀律的約束,他們失去了自由。由于逆反心理的作用,學生在心理上產生了對立情緒,因此師生矛盾每天都在上演。
既然學生認為我獨專,那何不從強硬指責轉向智慧導航,引導學生學會自主管理。記得一位老師說過:“教育不是按我們的預想雕刻孩子們的靈魂,而是去喚醒他們早已存在于內心的熱愛和愿望。”
我決定將STEM教育理念滲入班級管理中。STEM作為一種新的課程理念,它代表著一種新型的現代教育哲學,它更注重過程,而非結果,容許孩子犯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1]。
十一回校后,我積極開始籌備起來,先找了班干部講了我準備放手的想法,學生很是高興,躍躍欲試的樣子。我們一起商議具體實施辦法,然后有了以下措施。
一、自動組隊,隊長自主管理
組隊前,我給出建議:每小隊人員可以是5至7位,隊中最好有2至3位女生,實行隊長管理制。學生一聽,興趣很高,紛紛尋找隊友。放學前,我就拿到了名單。整個班級被分成了六隊,分別由佳、杰、俊、帥、朝、晴同學擔任隊長(如表1)。
我召集隊長,討論了關于教室座位、黑板報、班會等問題。最后決定:教室位置剛好六行,每小隊就是一行,具體位置則由隊員們自己安排。每兩周調換小隊位置,內部人員的調換則由隊員們自己商量。至于值日、黑板報、班會則輪流實行,以抽簽的方式決定順序。每天的作業以小隊為單位,隊長收齊后交于課代表。
二、小隊合作,完成項目化任務
第一周值日為佳隊,從值日人員的安排到值日的完成時間都由隊長負責。整整一周,教室都保持著前所未有的干凈。
第一期的黑板報由帥隊負責。通用技術剛好在學“流程的優化”,各成員分工合作,把并列工序、串行工序運用得活靈活現。版面設計、內容編排、插圖上色,不到一個下午就全部完成。等我進教室時,畫筆已清洗得一干二凈。
第二周的班會由朝隊擔任,我給出的要求是:創意、感悟。他們組利用周末,在圖書館密謀了整整一天。盼望著、盼望著,他們終于登臺亮相。由瑜同學擔任主講,主題是《奧斯卡短篇動畫》。他們首先向大家介紹了奧斯卡最佳動畫片獎的基本信息、發展歷程、獲獎作品,然后他們又向大家展示了三個動畫《老婦人與死神》《親愛的籃球》《九十九》。最后介紹挑選這三個動畫原因:《老婦人與死神》主題為親情,人與人之間的愛情、友情都可以轉化為親情。《親愛的籃球》是一部勵志片,主題是奮斗。講述了科比如何從一個熱愛籃球的孩子,成為聯盟的巨星。《九十九》主題是珍惜與感恩,珍惜現在所擁有的,感恩曾經帶給我們快樂和幸福的一切。
那次班會,沒有教師的諄諄教誨,只有學生與學生自己心靈的對話。我相信很多年后,學生看動漫時,他們定會想起那一節自編自導的班會課。最后在全班同學的熱烈掌聲中,全員一起朗讀起科比的《親愛的籃球》:
那一年
從第一次穿上老爸的長筒襪開始
到幻想自己投中制勝球
再幻想自己身處大西部論壇球館(注,湖人先前的主場)
我意識到了一件事
我愛上籃球
我愛籃球,愛的是如此深沉,以至于我愿意付出一切
……
三、親身體驗,實施自我評價
由于每一小隊內部人數較少,每一位學生都是主人翁,每一位學生都親身參與活動。活動中,加強了責任感,促進活動的形成。例如班會的開展,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來選擇班會主題,計劃主要是時間安排與任務確定,作品制作是指PPT制作,成果交流主要是指班會的主持,活動交流可以是學生的感受。
現在的學生普遍缺少責任感,很大原因是家庭中責任教育的缺位,父母更多地關注子女的學習成績,而對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關注得少。在班會課上,我引導學生建立了學生責任教育“三負責”(如表2),并運用STEM教育理念解決學生之間的矛盾,以發揮STEM教育的獨特魅力——培養學生“解決問題、邏輯思考、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某個周二中午小葉與小浩發生矛盾從口角上升到了推攘。我把他們叫到辦公室時,兩人還氣呼呼的。我讓兩人把當時的情景還原出來。情景如下:
中午,小葉與同學搶到一張乒乓球桌,小浩晚了一步只能站在一旁觀戰。小葉連輸3球,小浩就在一旁開始嘲笑:“小葉,你的球技實在有點菜,怎么連輸三個球!”
小葉:“你好好在一旁看球,不要亂說話。”
“嘴巴長在我自己身上,我愛咋說就咋說,你想怎么樣。”小葉也不示弱。
本來輸了球的小葉心里就不舒服,被小浩的話一點就著了。于是小葉過去推了對方一把……
第一遍演完,倆人還是很生氣。于是,我讓他們再來一遍,第二遍重復時,倆人的嗓門明顯降低了很多。我讓他們再來第三次,這時他們的推攘已經無力,還不時地用眼光瞄我,到最后倆人都不好意思地停了下來。三次表演完,我分別給他們一張“三負責”,讓他們自我評價。最后,倆人的矛盾在自我反思與批判中化解。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短短一個月STEM教育理念的班級管理,讓我從班級管理者、監督者、管家的身份中脫離出來;學生也在自由設計活動、親身參與活動中學會了小組合作、在自我評價中掌握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自我反思中加強了責任意識。例如,運動會上,學生給了我一個個驚喜,也讓我發現了許多閃光點。入場式,他們精彩的表演贏得了同學、老師的一致稱贊,得了一個個滿分;廣播操,學生頂著大太陽,穿著長袖熱汗滿身;運動場上更是讓我看到了他們的拼搏,取得了一個個佳績,更讓我驚喜的是男子標槍我們班居然囊括了全校前三。還有女生,雖然只有十位女生,但是拿的分數卻不比男生少。特別是朱××,小小的身軀,大大的勇氣,在一片加油聲中跑完了1500米……此時我們關注的不再是結果,而是過程。STEM教育理念不僅讓大家感受到班級的即時、顯現的進步,更在于其中滲透著的育人理念,讓教育擁有了皮膚的溫度,師生共同改變自我。
參考文獻:
[1]張計芬.STEM教育理念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融合分析[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7(41).
[2]陳薇.實踐創新素養:在“微共體”午間活動中孕育[J].中小學德育,2018(2),61-62.
[3]鄭思晨.STEM+課程的系統解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4]胡建明.加強高中生責任教育的思考與實踐[J].現代教學,2018(4):56-58.
編輯 王亞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