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紫燕
摘 要: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要提升,“生活語文”活動·探究與綜合學習教學其實就是一條路,活動·探究與綜合學習教學是有語文點的,設計活動要凸顯語文核心。同樣,活動·探究與綜合學習教學也是綜合多種能力,多元化的學習。
關鍵詞:活動·探究;綜合學習;語文實踐
曾記得我剛踏上教學之路不久,寫過《語文不能只有工具性》這樣的論文。那時的初中語文課本是按不同的文體來安排單元內(nèi)容,記憶猶新的是八年級的說明文單元,學生一下子學習了四五篇說明文,有平實性的說明文《中國石拱橋》,文藝性的說明文《晉祠》……學生興趣低下,因為作業(yè)本上的題目設計就是關乎說明文中五個知識點(即考點),枯燥得很,感覺總在突出理論上的工具性。我作為年輕教師,大膽設計了一堂實地考察課,了解當?shù)仡H有明朝風的建筑物“陳虞之紀念館”,教孩子寫了一篇以導游的身份如何介紹給游客的解說詞。我以這樣的形式上了一堂課,學生的興致明顯提高,感覺是在學以致用,活學活用。直到多年后我才明白那叫活動·探究與綜合學習教學。
一、生活語文應運而生
我對活動·探究與綜合學習教學一直有極大的興致。
課改一直在進行,后來有段時間大家在探討語文到底姓什么,然后變成了姓“文”。學生中考中出現(xiàn)了大量的《從李白的詩文里走來》《你的名字叫蘇軾》等作文,一看題目便知,就李白的詩論李白,就蘇軾的文章論蘇軾。所以我們發(fā)現(xiàn)語文教學的主要問題:(1)教學內(nèi)容支離破碎,語文素養(yǎng)難以得到整體提升;(2)工具性與人文性割裂,語文核心素養(yǎng)難以形成;(3)教學方式單一僵化,與現(xiàn)代語文生活沒有形成勾連。《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里提到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而活動·探究與綜合學習教學恰恰可以改善這種現(xiàn)狀。而縱觀我們新課改下的統(tǒng)編初中語文課程六冊里的“綜合性學習”的內(nèi)容安排也是一目了然的,我們的教學理念需要轉(zhuǎn)變。梳理一下,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純語文”專題,七上有《少年正是讀書時》和《語文部落》,七下有《我的語文生活》,八下有《古詩苑漫步》,九上《走進小說天地》。另一類是活動·探究與綜合學習教學專題,七上有《有朋自遠方來》,七下有《天下國家》《孝親敬老,從我做起》,八上有《人無信不立》《我們的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身邊的文化遺產(chǎn)》,八下《倡導低碳生活》和《以和為貴》,九上有《君子自強不息》,九下有《歲月如歌——我們的初中生活》。從這里看初中語文的綜合性學習所占的比率已經(jīng)大大超過那種純語文的學習。所以只有當語文回歸到真實生活的世界時,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才能夠有所提升。“生活語文”活動·探究與綜合學習教學其實就是一條路徑。設置“活動探究”單元,有利于改變過于偏重閱讀、理解、賞析的語文學習(特別是課文學習)方式,使學生的語文學習從平面走向立體,從靜態(tài)走向動態(tài),在綜合、多維、連續(xù)的語文活動中“領悟文化內(nèi)涵和語文應用規(guī)律”。生活語文得以應運而生。
二、生活語文也要語文點
活動·探究與綜合學習教學是有語文點的,教師只需把這些語文因子用好,設計活動要凸顯語文核心。以《身邊的文化遺產(chǎn)》為例,教師通過制作文化遺產(chǎn)的資料卡、撰寫修改申請報告等實用性活動,體現(xiàn)語文核心。上次聽了胡航老師的《有朋自遠方來》,則是借助評價量表進行交學友的自我介紹,也是一個非常具體的語文生活情境。
七下的“天下國家”專題有“如何講故事”;“孝親敬老從我做起”專題有“討論中如何發(fā)言”“如何制作校園海報”;“我的語文生活”專題有“如何調(diào)查訪問”“如何寫作廣告詞”……以及八上第一單元,就是關于“新聞”方面的文體知識到新聞采編、寫新聞的系列化活動·探究。其中任務三的第2項,自選任務中關于“新聞特寫”這一項的完成中就明確指出要求:具體描述新聞事件中的某一場景,生動地展現(xiàn)新聞現(xiàn)場。這“生動”二字正是對學生實踐活動中要有“語文性”的要求。
三、生活語文必然多元化
活動·探究與綜合學習教學也是綜合多種能力,多元化的學習。
比如,例一:八上的第六單元關于“身邊文化遺產(chǎn)”的綜合性學習,其中包括:(1)文化遺產(chǎn)推薦與評選;(2)實地考察、搜集資料、撰寫申請報告;(3)班級召開模擬答辯會等系列活動。這次活動需要孩子們的組織分配、評價篩選、考察實干、搜索整合、寫作聽說等各種能力的綜合運用。
例二:九下第五單元關于“戲劇”的活動探究,應該是初中段里最為經(jīng)典的一次學習,包含:(1)閱讀與思考;(2)準備與排練;(3)演出與評議。要求學生學中用,用中學。要有聽說讀寫能力、統(tǒng)籌協(xié)調(diào)能力、創(chuàng)意表現(xiàn)能力、審美意識、舞臺表演能力、導演能力……
學生必須綜合調(diào)動聽、說、讀、寫的能力才能積極應對,必須在親歷的過程中自覺運用默會的素養(yǎng)牽拉顯性知識,用高階的思維牽拉低階能力,甚至通過跨學科的學習來解決問題。
1.不同于傳統(tǒng)意義上以課文為中心的單元組織方式。
2.以活動任務為軸心,以閱讀為基礎,以探究為內(nèi)核。
3.整合閱讀、寫作、口語交際,以及資料搜集、活動策劃、實地考察等項目,形成一個讀寫互動、聽說融合、由課內(nèi)到課外的學習系統(tǒng)。
八上《教師參考用書·活動探究單元概述》里提到,活動·探究與綜合學習教學促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重新思考,調(diào)整師生雙方在語文教學中的角色,所以最終活動探究與綜合學習教學中,我們語文老師要注意學生才是真正的主體,而我們是引導者。當然我們的教學設計會決定學生學習的高度,所以我們要常常總結(jié)對它的科學認識。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