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 超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麻醉復蘇室,廣東 廣州 510120)
在手術結束后,患者進入術后麻醉恢復期,出現多種不良反應,包括呼吸抑制、體溫降低等,影響手術效果及患者術后恢復[1-2]。因此為避免不良情況出現,醫院設置了麻醉蘇醒室旨在及時應對患者在麻醉恢復期出現的各種狀態,幫助患者早日恢復健康,但仍需加強,使患者感受到身心放松,愿意自主配合治療[3-4]。鑒于此,本文對麻醉復蘇室恢復期患者采用舒適護理,現將方法、結果進行總結,詳情內容如下。
抽選來自2018年1月~2020年1月我院麻醉復蘇室收治的全麻患者(50例),按照抽簽隨機法將其分為兩組(各25例),其中對照組中男15例,女10例,年齡52~64歲,平均(61.25±1.25)歲,觀察組中男14例,女11例,年齡53~65歲,平均(62.54±1.34)歲,按照統計學概念分析,兩組數據呈正態分布,可行比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采用傳統護理,主要內容為用藥護理、安排相關檢查等。觀察組則運用舒適護理,詳細內容為:(1)健康宣教;在實施麻醉誘導前,護理人員需依據患者的文化程度向其說明麻醉相關知識,并講解麻醉過程,及麻醉后可能會出現的情況。(2)心理護理:護理人員需及時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態,對于已經出現消極情緒者,給予患者安慰、鼓勵。(3)術后護理:在手術結束后,重點護理患者疼痛,說明鎮痛泵作用,引導患者自主配合護理。(4)導尿管的護理:護理人需依據患者情況選取合適的導管型號,并做好導尿管潤滑工作,避免導管脫位。
(1)運用Kolcaba舒適狀況量表評估兩組患者麻醉恢復期接受護理干預后的舒適度,患者得分越高就表示其舒適度越好。(2)統計學兩組不良事件發生例數,包括呼吸抑制、體溫過低、蘇醒后躁動、導管脫位,計算不良事件發生率,公式為(呼吸抑制、體溫過低、蘇醒后躁動、導管脫位)/總例數。
全文數據均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計算分析,其中均數±標準差()用于表達計量資料,x2用于檢驗計數資料,P決定是否有差異,其中P<0.05表示數據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實施護理前,兩組舒適度無任何區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實施護理后,觀察組舒適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舒適度相較()

表1 兩組舒適度相較()
組別 n 舒適度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 25 52.64±1.52 64.58±1.45觀察組 25 52.34±1.53 75.24±1.52 t-0.695 25.372 P-0.490 0.000
觀察組不良事件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事件發生率相較[n(%)]
手術患者因對手術、麻醉及疾病知識了解甚少,因此在進行麻醉時,會出現恐懼、焦慮等不良情緒,在麻醉期會導致患者出現不適,臨床需采取科學、嚴謹的護理措施,使患者感受到舒適[4-6]。
本文研究結果得出:在實施護理后,觀察組舒適度、不良事件發生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舒適護理核心內容是以人為本,使患者身心舒適,保證患者安全,筆者首先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讓患者了解疾病、麻醉實施,被動護理為主動護理 ,并在此過程中耐心傾聽患者主訴,安撫患者不良情緒,而術后護理則加強鎮痛護理,以減少患者不適。
總而言之,對麻醉復蘇室恢復期患者運用舒適護理,能夠有效提升治療效果,降低不良事件發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