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雪秀
(云南大理州人民醫院心胸外科,云南 大理 671000)
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能夠替換已經阻塞的動脈,促進動脈血供的恢復,逐步改善機體心肌缺血的情況,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但術后患者容易發生各類并發癥,降低預后,因此對行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治療的患者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具有重要意義。
選取我科于2017年1月~2019年5月收治的40例行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治療的冠心病患者。根據手術先后順序編號1~40號,隨機抽取20號作為實驗組,剩余20號作為對照組。實驗組:男性11例、女性9例,中位年齡(63.25±3.45)歲,平均病程(5.32±2.16)年,NYHA心功能分級情況:Ⅱ級8例、Ⅲ級12例。對照組:男性10例、女性10例,中位年齡為(63.21±3.42)歲,平均病程(5.31±2.17)年,NYHA心功能分級情況:Ⅱ級9例、Ⅲ級 1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結果差異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實驗組實施循證護理:
1.2.1 成立循證護理小組。由本科室心臟外科組護士組成循證護理小組,由護士長擔任護理小組組長。
1.2.2 確定循證問題。根據可能存在的循證護理問題,包含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存在的心理問題、管道護理存在的問題以及常見并發癥等,在由小組成員在知網、萬方、維普中收索“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并發癥、護理”相關文獻。
1.2.3 循證支持。在循證問題的導向下,篩選出具有科學性、前瞻性、可行性的文獻,將其作為護理的基礎,在結合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患者病情情況和護理經驗,制定護理方案。
1.2.4 實施循證護理方案。(1)心理護理。術前,向患者介紹手術的相關知識,特別是要積極向患者宣傳手術必要性和安全性,針對患者提出問題,要耐心地回答,積極、主動關心患者,向他們宣傳手術治療的成功案例,從而幫助患者樹立治療的信心,更好地配合醫務人員的手術和護理。待手術結束后,開展心理狀態評估,根據評估結果通過語言、表情、撫慰等逐漸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2)管道護理。在手術前需要理順并妥善固定好各靜脈和動脈管路,檢查三通和延長管是否連接妥當并擰緊,待安置妥當患者體位后再固定相關管道,使用治療巾對受壓皮膚進行保護。(3)預防各類并發癥護理。術后需要臥床休息,為了避免患者發生便秘、腹脹等,定時按摩患者腹部,并用毛巾熱敷;為預防患者低心排綜合征,每隔15min記錄1次血壓、心率、中心靜脈壓,每隔1h評估1次患者的心包、尿量、胸腔引流量,根據上述記錄情況對血管活性藥物的用量進行調整。嚴格按照醫囑應用擴血管藥物和正性肌力藥增加心臟收縮力,及時補充血容量,必要時實施主動脈球囊反搏術;為了避免患者在術后發生肺部感染等并發癥,鼓勵患者咳嗽,必要時給予吸痰等;針對手術切口疼痛的患者,指導患者通過深呼吸、聽音樂等轉移對疼痛的注意力;為了預防心律失常,需縮短體外循環轉機的時間,并適當使用血管活性藥物,并根據患者尿量和血鉀濃度給予補液補鉀;加強術后生命指標監測,一旦發現患者出現心包填塞等并發癥時,需要立即采用半坐位且高流量吸入氧氣[1]。
觀察護理后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和護理滿意度。護理滿意度調查主要發放我院自行編制的滿意度調查問卷,共十個問題,分值分別為5~10分,總分為50~100分,將<60分判定為不滿意,將60~80分判定為滿意,將>80分判定為非常滿意。
應用SPSS21.0數據統計軟件,患者例數以n表示,并發癥發生率和護理滿意度用百分數表示,用x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顯著。
實驗組在護理過程中有3例(15%)患者出現了并發癥,其中低心排綜合征1例、肺部感染1例、心律失常1例;對照組患者有6例(30%)出現了并發癥,其中低心排綜合征2例、肺部感染2例、心律失常1例、心包填塞1例,可見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且P<0.05。
出院前,實驗組護理滿意度95%高于對照組80%,且P<0.05,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n(%)]
伴隨著我國老齡化趨勢加劇,在各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冠心病的發病率也呈現出不斷升高的趨勢。當前針對Ⅱ~Ⅲ級冠心病患者主要行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治療,但是手術治療存在較大的風險,再加上部分患者術耐受性較差,在術后容易發生各類并發癥,因此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非常重要。
循證護理模式是伴隨著循證醫學發展而誕生的一類新型護理方式,該護理模式是建立在批判性思維模式的基礎上,以患者為中心,致力于為患者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循證護理模式提倡將患者的病情特征、循證依據以及護理人員自身經驗等結合起來,相比于常規的護理方法,護理方法更具有針對性,因此效果更加明顯[2]。在本文中對35例行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治療患者行循證護理,相比于常規護理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更低,而護理滿意度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