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健美
(無錫聯勤保障中心第904醫院骨科,江蘇 無錫 214000)
脊柱脊髓損傷作為脊柱脊髓正常功能損傷性疾病,若未能及時診斷與治療,容易進一步導致脊柱功能損傷,甚至終身殘疾,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與運動功能,誘發負面情緒[1]。為此,針對脊柱脊髓損傷手術患者,應積極做好康復護理,促進患者日常生活、運動能力恢復,改善負面情緒[2]。為了進一步分析骨科康復護理在脊柱脊髓損傷術后的效果,我院就收治的80例患者分組研究,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脊柱脊髓損傷手術患者80例分組研究,以隨機數表法分為兩組,每組40例。納入對象確診滿足脊柱脊髓損傷標準[3],簽署知情同意書,接受手術治療,并排除依從性差,妊娠期或哺乳期,嚴重心肝腎病變患者。對照組:男27例、女13例;年齡30~66歲,均值(50.5±4.6)歲。觀察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32~64歲,均值(50.2±4.2)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用常規護理,監測呼吸、心率、血壓等變化情況,積極做好翻身與拍背,同時重視四肢與肢體疼痛觀察,維持肢體功能位,預防關節畸形發生。觀察組則予以術后骨科康復護理:(1)早期護理。術后嚴格臥床休息,結合脊柱穩定性評估結果,確定下床活動時間,確保脊柱序列對齊,可選擇支具進行保護。嚴密監測患者病情變化,保護受壓區,定期軸向翻身,做好導尿護理,準確記錄24h尿量。做好手、足關節被動活動,每天2次,避免足下垂與指關節痙攣。術后禁食48h,可選擇質子泵抑制劑預防應激性潰瘍,待腸鳴音恢復,逐步恢復飲食。(2)心理疏導。患者多有焦慮情緒,依從性較差,會影響手術療效與康復,為此應盡早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結合情緒變化,針對性心理疏導,及時緩解負面情緒,促使他們積極配合治療。(3)健康指導。做好患者及其家屬的宣教,告知疾病、手術、護理等知識,叮囑他們負面情緒的危害,指導他們做好康復護理。有條件下可請本院成功案例親身說教,提高治療信心。(4)恢復期護理。評估膀胱功能,判斷有無障礙,制定個性化護理,定期復查尿常規,避免尿路感染;評估直腸與括約肌功能,實施排便反射訓練,經飲食、生活指導,協助他們養成定時排便習慣;評估壓瘡危險因素,預防壓瘡發生;定期更換體位,評估肢體周徑與肢端血運、皮膚溫度等,發現異常及時處理;指導患者正確的咳嗽、呼吸、體位排痰,每天2次,每次10min。
比較兩組護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參考Barthel指數)、運動功能(參考FMA評分)、焦慮狀況(參考焦慮自評量表(SAS))。
選擇SPSS23.0軟件對本研究數據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表示,行t檢驗,P<0.05為組間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組間護理前Barthel指數、FMA評分、SAS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Barthel指數、FMA評分更高,而SAS評分更低,與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Barthel指數、FMA評分、SAS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護理前后Barthel指數、FMA評分、SAS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護理后Barthel指數 FMA評分 SAS評分 Barthel指數 FMA評分 SAS評分觀察組(40) 47.98±15.24 38.29±34.22 40.95±5.63 83.49±13.22* 74.32±38.28* 22.39±3.52*對照組(40) 47.84±15.72 38.21±34.31 41.10±5.57 75.40±14.38 64.25±35.40 29.95±3.94組別 護理前
脊柱脊髓損傷患者經手術治療后,可能會因多種因素影響,導致生活自理能力降低、行動受限、心理情緒較差等,使得治療與護理依從性下降,影響治療效果[4]。為此,針對脊柱脊髓損傷手術患者應做好護理干預,特別是康復護理,促進其盡快恢復正常的生活狀態。本次就收治的80例脊柱脊髓損傷手術患者分為常規護理與骨科康復護理,發現骨科康復護理措施下可更好地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運動功能及焦慮狀態,與常規護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骨科康復護理的理論基礎為康復醫學,將醫療護理問題作為切入點,充分考慮患者的生理、心理及社會等多方面的因素,可對患者開展針對性的護理服務,體現了人文關懷,營造良好的住院環境與護理氛圍,強化康復護理的重要性,結合心理疏導、健康教育、早期護理與恢復期護理措施,促進了患者更好恢復[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