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鳳琴
(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母胎醫學中心產科一病區,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4)
據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約有百分之0.3%的產婦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下肢靜脈血栓產婦死亡率在10%左右,由此可見,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可極大程度增加了產婦分娩危險系數,剖宮產產婦術后需長期臥床,在手術創傷刺激下纖溶平衡被打破,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率高[1]。本次研究比較我院2018年11月-2019年11月37例行常規護理干預產婦與37例常規護理干預聯合空氣壓力治療儀產婦干預前后凝血因子以及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情況。
實驗組(n=3 7):該組產婦年齡/平均年齡為:22 歲~3 6 歲、(2 9.8 2±1.4 2)歲,孕周/平均孕周為:37周~42周、(39.52±0.22)周。對照組(n=37):該組產婦年齡/平均年齡為:26歲~35歲、(29.81±1.38)歲,孕周/平均孕周為:37周~42周、(39.52±0.22)周。本次研究對象平均年齡、平均孕周等一般資料方面,經統計學驗證無明顯差異,P>0.05。
1.2.1 對照組剖宮產產婦術后行常規護理,護理人員參考Autar量表評估產婦產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風險。Autar量表評分≤10分為低分險,低分險產婦給藥加壓彈力襪,并在患者術后12h各項生命指征平穩的情況下鼓勵產婦下地行走。Autar量表評分在11分至14分中風險產婦護理人員在醫囑指導下給予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等藥物。Autar量表得分≥15分高風險產婦護理人員指導產婦家屬在術后5h內間斷性按摩產婦下肢腓腸肌。
1.2.2 實驗組剖宮產在常規護理基礎上聯合空氣壓力治療儀:在產婦產后12h內開始應用空氣壓力治療儀治療,每日治療一次,每次約20min,將套筒與主機進行連接,將空氣壓力儀套筒置于產婦雙下肢,治療期間壓力控制在60mmHg-100mmHg,在治療過程中護理人員應根據產婦耐受能力調整壓力。
SPSS21.0系統處理結果數據,(%)表示的百分數應用x2檢驗,(±s)表示的平均值應用t檢驗,P值超過0.05則表示組間數據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產婦干預72h后D-二聚體、凝血酶原時間以及尿纖維蛋白降解物等凝血因子指標均優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兩組凝血因子變化情況(±s,n)

表1 兩組凝血因子變化情況(±s,n)
例數 D-二聚體(ng/L) 凝血酶原時間(s)術后 干預72h后 術后 干預72h后實驗組 37 325.56±25.26 545.58±35.41 28.89±2.35 30.56±2.24對照組 37 334.51±25.25 724.71±35.43 28.87±2.34 35.48±2.26 t值 3.451 5.741 12.034 13.487 P值 >0.05 <0.05 >0.05 <0.05
實驗組有1例產婦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對照組有7例產婦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實驗組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率(2.70%)低于對照組(18.92%),x2檢驗5.108,P<0.05。
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與個體長期臥床、靜脈血流變緩、血液粘稠度升高、靜脈血管壁內膜損傷等因素有關,剖宮產產婦產后機體恢復較慢,臥床時間長,剖宮產產婦常規護理干預過程中,護理人員借助Autar量表評分判斷產婦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依據Autar量表實施物理干預以及抗凝藥物預防[2]。空氣壓力治療儀通過氣囊產生的壓力,促使下肢動脈氣流通過氣囊氣室,空氣壓治療儀與下肢按摩相比,可保證下肢靜脈血管、聲部肌肉、血管以及淋巴管持續性受到一定額度的壓力刺激,從而使產婦產后下肢靜脈血管內的血液有效排空,在改善下肢靜脈血液循環的同時可增加下肢末端氧氣以及營養供給,有利于剖宮產產婦組織炎癥因子的吸收以及血液纖溶系統恢復動態平衡狀態,改善剖宮產產婦產后相關凝血因子。本次研究實驗組干預72h后凝血因子數值均明顯改善且優于對照組,此外,剖宮產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率低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常規護理干預聯合空氣壓力治療儀可有效預防剖宮產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