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芳,吳 煌,陳 欽,佘佩吟,謝昭雄
(廣東省潮州市中心醫院普外科,廣東 潮州 521000)
術前禁食禁飲、術中失血等因素都會使患者在全麻恢復期間出現明顯口渴感,在恢復期間給予患者少量飲水,可以很好的提高患者舒適度,促進恢復[1]。傳統理論認為,患者必須在肛門恢復排氣后方可飲水進食,在患者口渴時,常用濕棉簽濕潤嘴唇為其解渴,但效果并不理想[2-3]。為在保障安全性的同時,更大程度的提高患者舒適度,本研究采用少量飲水的方法,探討分析其對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旨在為改良臨床護理方案提高參考依據。
選取2017年6月至2019年11月筆者醫院收治的60例行胃腸道手術患者,均為擇期手術,排除營養不良、嚴重感染、腸梗阻、高齡、急診手術者,知情同意后納入研究。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30例和對照組30例。觀察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23-59歲,平均年齡(42.17±9.34)歲;行結腸癌切除患者9例,胃大部分切除12例,直腸癌切除9例。對照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22-60歲,平均年齡(43.52±4.16)歲;行結腸癌切除患者10例,胃大部分切除11例,直腸癌切除9例。兩組患者基礎資料比較(P>0.05)。
兩組患者入院后行術前腸道準備;隨后行全身麻醉,進行手術;手術結束后帶氣管導管一起將患者轉入重癥監護室;直至拔管指征符合拔管條件后拔除患者的氣管導管。對照組患者以棉簽蘸水濕潤嘴唇,不飲水。觀察組患者給予少量飲水。具體如下:進行Steward蘇醒評分達6分,患者有飲水需求時給予少量溫開水,若患者無嗆咳可以酌情根據患者的具體需求增加飲水量;但每次飲水應該控制在20-40mL,每次間隔喝水時間應該>2h。比較兩組患者術后腸胃功能恢復情況、患者口渴與并發癥發生情況之間的差異。
運用SPSS17.0行t檢驗分析,統計學意義以P<0.05確定。
兩組患者排便時間比較(P>0.05);觀察組患者腸鳴音恢復時間及排氣時間普遍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術后腸胃功能比較
觀察組患者口渴發生率及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術前的禁食禁飲、術中的氣管插管使干燥氣體進出呼吸道等原因都會導致患者術后唾液分泌減少,術后普遍存在口渴感,有飲水的需求,在術后少量飲水可以很好的提高患者的舒適度[4]。為此,筆者探討分析胃腸道手術患者復蘇期少量飲水對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腸鳴音恢復時間及排氣時間普遍低于對照組(P<0.05),筆者認為,腸鳴恢復時間和排氣時間反映了患者的腸胃功能的恢復狀況,腸鳴恢復時間和排氣時間越短,說明患者的腸胃功能恢復速度越快[5],因而在術后復蘇期少量飲水可以加快患者腸胃功能的恢復速度。同時,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口渴發生率及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筆者認為,飲水反射會使患者大腦皮層中樞興奮,通過迷走神經傳至消化腺增加消化液的分泌,改善患者腸蠕動功能;迷走神經末梢會釋放乙酰膽堿,可以加快患者腸蠕動功能的恢復的速度。成人最大胃容量達1000mL食物,在復蘇期少量飲水并不會增加患者胃的負擔[6]。并發癥發生率代表著治療的毒副作用,并發癥發生率越低,代表治療的風險越小,治療越安全。本研究在術后復蘇期少量飲水可以明顯降低患者口渴率,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舒適度,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治療的安全性,值得推廣應用。